刘丰

刘丰,男,目前担任清华大学国际关系学系的教授和博士生导师职务。之前曾担任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

刘丰先后在南开大学获得国际关系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他在国际关系理论和亚太安全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果,在中国国际关系学界被认为是年轻一代的领军人物。刘丰的研究方向为国际关系理论(理论与学科史、现实主义/均势理论)

2015年12月,他被选入国家“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并担任国内外权威国际关系期刊《外交评论》和《国际政治科学》以及《国际政治学年刊》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SSCI)的编委。此外,他曾在杜伊斯堡-埃森大学大学、荷兰格罗宁根大学以及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进行访学。

人物经历

教育背景

工作经历

社会兼职

教研经历

2020年8月10日至12日,由清华大学国际关系研究院主办的第四届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研讨班通过腾讯会议在线上举行。刘丰教授与格里菲斯大学教授贺凯、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系助理教授韩真分别就软制衡理论和实践有关的问题与Paul教授作了深入探讨。

个人作品

专著作品

《制衡的逻辑:结构压力、霸权正当性与大国行为》,世界知识出版社2010年11月版。

主编作品

1.刘丰主编:《美国军事干涉与国际秩序》,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2.陈志瑞、刘丰主编:《国际体系与国内政治:新古典现实主义的探索》,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5年版。

3.SunXuefeng,M.TaylorFravelandLiuFeng,eds.,UnderstandingChina'sForeignPolicyTransformation:AReader,OxfordUniversityPress,2014.

4.王建伟陈定定、刘丰主编:《国际关系中的预测:理论与实践》,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年7月版。

5.《中国崛起与世界秩序》(陈琪、刘丰主编),社会文献出版社2011年7月版。

译著作品

1.约翰·吉尔林:《案例研究:原理与实践》(黄海涛、刘丰、孙芳露),重庆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唐世平:《我们时代的安全战略》(林民旺、刘丰、尹继武译),北京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2016年版。

3.兰德尔·施韦勒:《没有应答的威胁:均势的政治制约》(刘丰、陈永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4.罗杰·皮尔斯:《政治学研究方法:实践指南》(张睿壮、黄海涛、刘丰译),重庆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

5.肯尼思·沃尔兹(KennethWaltz):《现实主义与国际政治》(张睿壮、刘丰译,张睿壮校),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6.[英]亚当·罗伯茨、[新西兰]本尼迪克特·金斯伯里主编:《全球治理——分裂世界中的联合国》(吴志成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

7.[英]克里斯·布朗(ChrisBrown)、克里斯滕·安丽(KirstenAinley):《理解国际关系》(吴志成等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

8.[美]斯蒂芬·哈格德(StephenHaggard):《亚洲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吉林出版集团2009年。

中文论文

1.《中国的东亚安全战略转变及其解释》,《国际政治科学》2016年第3期。

2.《东亚地区秩序转型:安全与经济关联的视角》,《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年第5期。

3.《国际利益格局调整与国际秩序转型》,《外交评论》2015年第5期。

4.《东亚国家应对中国崛起的战略选择:一种新古典现实主义的解释》,《当代亚太》2015年第5期。(与陈志瑞合著,第一作者)

5.《联盟网络与军事冲突: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考察》,《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6期。(与董柞壮合著,第一作者)

6.《定性比较分析与国际关系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1期。

7.《美国的联盟管理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外交评论》2014年第6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年第4期)

8.《概念生成与国际关系理论创新》,《国际政治研究》2014年第5期。

9.《单极时代的权力政治》,《国际关系研究》2014年第3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14年第9期转载)

10.《国际体系、国内政治与外交政策理论——新古典现实主义的理论构建与经验拓展》,《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3期。(与陈志瑞合著)

11.《分化对手联盟:战略、机制与案例》,《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转载)

12.《中国周边战略的目标、手段及其匹配》,《当代亚太》2013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中国外交》转载)

13.《新的国际体系下中国的地位与作用》,《国际经济评论》2013年第6期。

14.《联合阵线与美国军事干涉》,《国际安全研究》2013年第6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14年第4期转载)

15.《肯尼思·华尔兹的理论品性及其启示——反思当下国际关系理论研究的困境》,《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7期。(与陈小鼎合著)

16.《国际社会应对欧债危机的经验与借鉴》,《南开学报》2013年第3期。

17.《国际体系转型与中国的角色定位》,《外交评论》2013年第2期。

18.《结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理论的构建与拓展——兼论对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启示》,《当代亚太》2012年第5期。(与陈小鼎合著)

19.“国际政治中的联合阵线”,《外交评论》2012年第5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3年第1期转载)

20.“结构现实主义外交政策理论的构建与拓展——兼论对理解中国外交政策的启示”,《当代亚太》2012年第5期。(合著)

21.“联盟为何走向瓦解?”,《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10期。(合著)

22.“社会网络、结构分析与国际关系——评《国家间网络:国际网络的演变、结构与影响,1816—2001》”,《国际政治研究》2012年第2期。(合著)

23.“美国霸权与全球治理——美国在全球治理中的角色及其困境”,《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3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12年第4期转载)

24.“认真对待预测:国际关系理论发展与预测”,《世界经济与政治》2012年第1期。(合著)

25.“美国政治与外交的历史探讨及其意义”,《南京大学学报》2011年第6期。

26.“多元启发决策理论与美国总统使用武力:一种定量检验”,《国际展望》2011年第5期。(合著)

27.“单极结构下的体系效应与国家行为”,《太平洋学报》2011年第7期。

28.“安全预期、经济收益与东亚安全秩序”,《当代亚太》2011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1年第11期转载)

29.“国际关系研究的定量数据库及其应用”,《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年第5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11年第11期转载)(合著)

30.“单极体系的影响与中国的战略选择”,《欧洲研究》2011年第2期。

31.“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年来的对美交往”,《南开学报》2011年第2期。(合著)

32.“定量分析与中国的国际关系研究”,《当代亚太》2010年(10月)第5期。

33.“美国使用武力行为的定量分析1946-2006”,《国际政治科学》,2010年(6月)第2期。(合著)

34.“中国在非洲的利益存在”,《文化纵横》2010年(6月)第3期。

35.“大国制衡行为:争论与进展”,《外交评论》,2010年(2月)第1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10年第6期转载)

36.“大国制衡行为的概念辨析”,《国际论坛》,2010年(1月)第1期。

37.“国际关系的社会网络分析”,《国际政治科学》,2009年(12月)第4期。

38.“结构压力、霸权正当性与大国制衡行为”,《国际政治科学》,2009年(9月)第3期。

39.“新古典现实主义:一个独立的研究纲领?”,《外交评论》,2009年(8月)第4期。(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10年第2期转载)

40.“均势生成机制的类型与变迁”,《欧洲研究》,2009年(8月)第4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12期转载;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9年第12期转载)

41.“国际政治中的审慎原则”,《外交评论》,2008年(11月)第6期,第44-56页。(合著)

42.“结构分析的范围与限度”,《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7月)第7期,第57-61页。

43.“新古典现实主义的发展及其前景——评《没有应答的威胁:均势的政治制约》”,《国际政治科学》,2007年(9月)第3期,第155-168页。

44.“美国的‘反恐战争’与反美主义的兴起”,《社会主义研究》,2007年(4月)第2期,第79-84页。

45.“比较视野下的欧洲一体化与欧洲治理”,《国外社会科学》,2007年(3月)第2期,第89-92页。(合著)

46.“美国霸权欧盟自主防务——对制衡论解释的批评与思考”,《国际论坛》,2007年(1月)第1期,第6-10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7年第5期转载)

47.“实证主义国际关系研究:对内部与外部论争的评述”,《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10月)第8期,第52-66页。(收录:中国国际关系学会编:《国际关系理论:前沿与热点》,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1月版。)

48.“从范式到研究纲领:国际关系理论的结构问题”,《欧洲研究》,2006年(10月)第5期,第96-102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1期转载)

49.“均势为何难以生成?——从结构变迁的视角解释制衡难题”,《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9月)第9期,第36-42页。

50.“现实主义理论的内部论争及其发展方向”,《国际论坛》,2006年(5月)第3期,第7-11页。(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国际政治》2006年第8期转载)

51.“现实主义国际关系理论流派辨析”,《国际政治科学》2005年(12月)第4期,第109-131页。(《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第2期转载)(合著)

52.“国际关系学科史批判研究的兴起”,《欧洲研究》,2005年(12月)第6期,第111-126页。(合著)

53.“在延续中把握变迁——对‘现实主义无法解释变迁’的回应”,《国际论坛》,2005年(9月)第5期,第58-62页。

54.“联盟、制度与后美苏冷战时代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国际论坛》,(3月)2005年第2期,第13-17页。

55.“关于几个重要国际关系术语中文译法的讨论”,《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10月)第10期,第69-77页。(合著)

个人评论

1.“联盟政治研究的进展与方向”,《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6月6日B-03版

2.“美国不会对叙利亚仓促动武”,《时代周报》2012年2月9日,第167期。

3.“南开国际关系论坛2011研讨综述”,《现代国际关系》2011年第11期。

4.“中国需主导南海经济和秩序”,《信报财经新闻》(香港),2011年12月24-27日,第A15版。

5.“国际结构下的中国崛起”,《信报》(香港),2011年7月2日第15版。

6.“多种方法协同推动研究创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4月18日第15版

7.“以议题为导向实现学科创新”,《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6月23日第15版

8.“理解中国与国际社会互动——评《奥运会与北京国际化》”,《世界知识》2011年第4期。

9.“中国国际关系学需加强学术制度建设”,《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04月22日(第82期)第15版。

10.“结构变迁与均势理论解释力的恢复”,《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02月25日(第66期)第5版。

11.“中美贸易争端,中国应以攻代守”,《看世界》2010年第1期。

12.“新书架(二)”,《外交评论》2009年第5期。

13.“新书架(一)”,《外交评论》2009年第3期。

14.“驾驭经济”,《南风窗》2008年第23期。

15.“中国和平崛起的内部因素——评谢淑丽《脆弱的超级大国》”,《文化纵横》,2008年10月。(合著)

16.“如何看待现实主义内部的论争”,《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7月)第7期。

17.“重温福山”,《读书》,2002年(5月)第5期。

英文论文

1.“China'sSecurityStrategytowardsEastAsia,”ChineseJournalofInternationalPolitics,Vol.9,No.2(Summer2016),pp.151-179.。

2.“China,theUnitedStates,andtheEastAsianSecurityOrder,”Issues\u0026Studies,Vol.49,No.1(March2013),pp.99-140.。

3.“China’sMaritimeStrategy:RetrospectandProspect,”ChinaInternationalStudies,Vol.34(May/June2012),pp.69-84.(CoauthoredwithLiuRuonan)。

4."TheTypologiesofRealism,"ChineseJournalofInternationalPolitics(PublishedbyOxfordUniversityPress),Vol.1,No.1(June2006),pp.109-134.(CoauthoredwithZhangRuizhuang)。

5."Alliance,InstitutionandNATOinthePost-ColdWarEra,"InternationalReview(PublishedbyShanghaiInstituteforInternationalStudies),Vol.37(Winter2004),pp-1932.。

译文作品

1.唐世平:《相互战略保证:一个防御性现实主义的合作构建理论》,载陈玉刚主编:《知识社群与主体意识》,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2.托马斯·伯诺尔、莉娜·谢弗:《气候变化治理》,《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第8-19页。

3.尼古拉斯·惠勒:《设身处地:约翰·赫茨、安全两难与核时代》,载熊文驰、马骏主编《大国发展与国际道义》,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32-253页。

4.约翰·伊肯伯里:《美国与自由主义国际秩序的困境》,《领导者》2009年(4月)第27期,第61-73页。(合译)

5.[英]亚当·罗伯茨、[美]本尼迪克特·金斯伯里,“联合国在国际社会中的作用”,《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第8-15页。

6.[德]克里斯蒂安·哈克、扬娜·普列琳,“约翰·赫茨:平衡乌托邦与现实的学者”,《国际政治研究》,2008年第1期,第161-175页。

7.[美]杰弗里·W.特里菲拉,“备战下的国家建设——新古典现实主义与资源汲取型国家”,《国际问题论坛》,2007年秋季号,第108-139页。

8.[美]斯蒂芬·沃尔特,“国际关系中的理论与政策之间的关系”,《国际问题论坛》,2006年秋季号,第73-99页。

9.[美]罗伯特·吉尔平、[英]《国际关系》杂志,“温和现实主义视角下的国际关系研究——罗伯特·吉尔平教授访谈”,《世界经济与政治》,2006年第4期,第61-67页。

10.[美]奥利维尔·布兰查德,“欧洲经济的未来”,《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5年第6期。

11.[美]肯尼思·沃尔兹,“冷战后国际关系与美国外交政策”,《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第1-5页。(合译)。

12.[英]威廉·卡拉汉:“对国际理论的民族化——英国学派与中国特色国际关系理论的浮现”,《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年第6期,第49-54页。(合译)。

13.[美]斯蒂芬·克拉斯纳:“国家主权”,《国际论坛》,2003年第1期,第77-80页。(《新华文摘》2003年第5期转载)。

出版图书

主要成就

研究方向

国际关系理论(理论与学科史、现实主义/均势理论)、国际安全(联盟政治、武力使用)、东亚国际关系(周边国家对华战略、东亚安全秩序)。

研究课题

2012年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管理办法,“美国海外军事干涉行为与国际秩序演变研究”(12YJCGJW007)。

2015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中国构建全球伙伴关系网络的理论与实践研究”(15CGJ031) 。

讲授课程

本科生: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安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研究生: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理论原著选读、国际关系研究方法、InternationalRelationsTheory,InternationalRelationsofAsia-Pacific,InternationalSecurity 。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刘丰 Feng Liu.豆瓣读书.2024-02-23

师资力量.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4-02-22

刘丰:中美战略竞争的限度与管理.澎湃新闻.2024-02-22

师资力量.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国际关系学系.2024-02-22

预告 | 社科大讲堂第三讲——刘丰:中国崛起的周边环境与战略选择.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2024-02-22

珞珈国际问题论坛2019年第4期.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2024-02-23

第二批“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拟入选名单.博士后招聘网.2024-02-22

南开大学.南开大学.2021-08-17

清华大学第四届国际关系理论创新研讨班成功举办.澎湃网.2021-12-30

制衡的逻辑.豆瓣读书.2022-12-0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