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新奇,男,北京师范大学教授。1965年出生。2004年度“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995年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获博士学位,之后,相继到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1年作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海外引进人才到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工作,任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2008年作为平台建设首席专家到北京师范大学工作。研究领域涉及量子耗散、量子输运、量子点物理,以及与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相关的量子物理和器件物理。兴趣主要集中在固态量子计算及其相关物理研究方面,特别是量子态的相干操纵,相干控制以及量子测量等重要前沿问题。
人物经历
1995年,李新奇获得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博士学位,并相继到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日本东京大学、香港科技大学做博士后研究。2001年,他作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学者到中科院半导体研究所工作,并任研究员和博士生导师。2008年,他调北京师范大学工作。2010年4月7日,他到杭州师范大学理学院讲学,并为该院物理系的师生作了题为《量子物理中的若干基础和前沿问题》的学术报告。2023年7月12日,他在河南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220会议室做了一场题为“弱值放大在量子精密测量中的应用”的学术报告。
研究领域
涉及量子耗散、量子输运、量子点物理,以及与量子计算和量子信息相关的量子物理和器件物理。目前的兴趣主要集中在固态量子计算及其相关物理研究方面,特别是量子态的相干操纵,相干控制以及量子测量等重要前沿问题。在以美国Physical Review为主的国际物理学核心刊物发表论文近60篇,取得了一系列有价值的成果,如下:(1)在共振隧穿系统中,用闭路格林函数理论研究了电磁环境效应、ac响应以及库仑阻塞,cotunneling等问题。(2)在mesoscopic Hall bar系统中研究了非均匀弱磁场下的输运性质。该项研究奠定了用mesoscopic Hall bar做非破坏弱磁测量的基础,并在后来(其他实验组)的实践中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应用。(3)在量子点物理方面,利用晶格驰豫理论,研究了单个量子点光跃迁谱线宽度问题,建立了能描述大量实验结果的公式。此外,还系统研究了与量子点作为光电器件密切相关的热载流子能量驰豫问题,对phonon-bottleneck问题提出了广为关注的独特见解。(4)将介观物理中的Buttiker理论应用于分子系统中的电荷转移与输运问题,引入的电子退相干对著名的Marcus理论(Nobel获奖工作)做出了效应明显的补充,并在脱氧核糖核酸电荷转移与输运现象中得到了很好的检验。(5)设计了基于耦合量子点的量子计算机方案,研究了几何量子计算问题,建立了粒子数相关的条件量子主方程,并成功用于固态量子比特的量子测量和量子点输运的全计数统计研究。
荣誉
李新奇是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学者,并于2004年度获“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参考资料
北师大李新奇教授来校讲学.杭州师范大学.2024-08-01
河南大学化学学科创立100周年庆系列活动—天津大学李新奇教授来院交流.河南大学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2024-0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