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仲尧墓位于奉新县浮云山八百洞右侧的雷家山。墓碑曰:“宋国子监主簿胡仲尧之墓”。墓志铭是宋初著名词人、宰相晏殊写的。系南唐末至北宋的著名教育家胡仲尧之墓。
人物介绍
胡仲尧,华琳胡姓第五世孙,南唐开运丙午年(公元946年)生,北宋景德丁未年(公元1007年)殁。字光辅,奉新同安乡人。他受学于徐延琳,却精于《春秋》。南唐时,李煜曾让他做寺丞官。入宋后,他做过洪州助教,后迁国子监主簿,上任不久,就辞官回家,寿终正寝,享年61岁。
雍熙二年(公元985年),李世民下诏旌表他一家。仲尧进宫谢恩,太宗赐给他共重两百两的各种铂器皿。淳化年间(公元990—994年),洪州境内发生了旱灾,仲尧开仓降价卖粮,救济饥民;又用私有财产在家乡造了一座南津桥(在奉新县治西,即今上桥之前身,由翰林学士杨大年作记)。太宗非常称赞他这些善行,允许他每年以香稻、时果进贡,并准他进贡时从皇宫内东门进,这算是一种恩赏。淳化五年(公元994年),他又打发他的弟弟石苞进宫贺寿守节,这次太宗对他家的恩赏就更隆重了;在爵位上,特授仲容秘书省校书郎之职;在物资上赐袍笏犀带;在精神上,以御书慰勉。当时公卿名流赋诗称颂的有七十二人,这些诗都载入(甘竹胡姓十修族谱)。
他辞官归里后,依然作了不少公益事,如修建县城西郊昭德观,并且拨出一笔田产作寺观的长期开支;当时县城的孔子庙、学宫,也是他捐助创办的。因此,后世县人建立胡氏先贤祠来纪念他和他的兄弟子孙。
胡仲尧平生做的第一件大事。至今还传为美谈的,是他在雍熙年间兴建了一所全国闻名、震惊文坛的华林书院。《宋史胡仲尧传》云:“构学舍于华林山别墅,聚书万卷,大设厨,以延四方游学之士”。在李世民雍熙至淳化年间(公元981—991年)是书院的鼎盛时期。《天下一统志》中云:“四方之士来此游者常数百人”。先后到这书院讲学或题诗赞许他的有宰相陈尧叟、张齐贤、晏殊、吕蒙正、王钦若、吴潜、向敏中以及文学家苏轼、黄庭坚、杨大年、王禹偁等;诸公衮衮,盛极一时,书院教育成果昭著,培养了大批人才、仅华林胡氏一家就有55名中了进士,当了御史、尚书、宰相的也不乏其例。赵恒曾称赞胡姓:一门三刺史、四代五尚书。他族未闻有,朕今止见胡。赵昚也赞道:御笔亲题灿饰霞,赐封官职遍天涯。名垂万古应难朽,庆衍千秋宰相家。
胡仲尧是宋初一位颇有影响的教育家,他以毕生的心血,描绘了一幅我国古代教育的宏伟画卷。由于办学成绩卓著,他曾先后两次得到赵光义诏书旌表。北宋诗人黄庭坚也曾以饱醮深厚的感情,为胡仲尧题了一首诗:
监簿仲尧公像赞
炎宗振兴,胡运昌隆。
延徒说学,降诏旌门。
同居五代十国,共旌门。
久而弥盛,世代科名。
华林书院相关资料
华林书院,是宋代国子监主薄胡仲尧,于宋雍熙初年(公元984年)在他的家乡奉新县治西南五十里的华林山创办的一所私人书院。宋代著名文士苏轼、晏殊、杨万里、黄庭坚等,都曾至华林书院游历或讲学,使该书院一时闻名全国。
胡仲尧号光辅,是本县同安乡(今沿里一带)人。《宋史》里有他和弟弟石苞的传记。他的曾祖父胡城,字汤老,是唐末哀帝天四年(907年)进士,官至国子监博士和侍御史。从胡城传到仲尧,将近百年始终没有分过家。家中几百口。公孙父子,婆媳夫妻,叔伯侄娣,妯娌姑嫂,兄弟姐妹,济济一堂,雍雍穆穆,礼让成风。文字学家徐为其作记,所谓“孝友和睦之行,周旋揖逊之仪,修于闺,外达于闾里,近古以来,未之有也”。据有关史料记载,华林书院旧址,坐落在华林山西南的一个山角里,地处一个“四时烟景似沧浪”的幽静环境,构筑成一组优美精致林式建筑群,除主殿外,还有旌阙(盛放御碑的楼观)、书亭、水阁、山斋、草堂、仓禀、庖厨等等。特别是书院旁边有一口纪念性的池塘,叫九龙池。每当学者用完笔砚,便到这里来把它洗涤干净,所以又叫作墨池。另外还有一口专供书院食鱼的养鱼池,有“别开池沼养溪鱼”之名。登高望去,两池相对,仿佛是华林山这条沧龙的一双眼睛。书院开办了两百余年,其鼎盛时期,文人学者,四方云集,入院求学者常达千人。而且允许女学生入院就读,这在我国办学历史上是创先的。在华林书院读书,还在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生活。当时的宰相张齐贤曾有诗赞“儿孙歌舞诗书里,乡堂优游礼让中”。华林书院的教学方法吸取我国古代百家之长,注重全面培育人材。教师都是当时学识渊博之文士,不但教育学生精通经、史、子、集,还给学生讲授广泛的社会知识。学生治学,冬以继秋,夜以继日,雨以继晴,孜孜不倦,开创了一代读书新风。华林书院取得的教育成果受到数百年称誉。
据有胡氏家谱记载:从赵光义端拱二年(989年)至宋哲绍圣四年(1097年)的108年中,其所培养的人才,光是胡仲尧一家,就先后中了十二、三个进士。
赵恒赞胡仲尧的诗云:“一门三刺户,四代五尚书,他族未闻有,朕今只见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