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水痘性口炎时猪的一种由病毒性感染引起的急性热性的传染病,同猪的口蹄疫,猪水泡病有着相似的病变,其特征为病畜的舌头粘膜水疱性病变,多数病猪有耐受性,可以不用治疗痊愈。
概述
猪水疱性口炎是属于弹状病毒科水疱性口炎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特征为病畜舌面黏膜发生水疱,口流泡沫样涎。
病原
水泡性口炎是由水泡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病毒,VSV)引起的马、牛、猪等动物的水痘性疾病,患畜在舌面、牙龈、口唇等口腔黏膜,以及蹄部、乳头周围等部位出现水疱和破溃,临床上与口蹄疫(FMD)、猪水泡病(SVD)难以区别。人感染后出现类似流感症状,也可引起严重的脑炎。该病主要发生于美洲国家,欧洲及非洲的一些地区有过报道,亚洲的印度和伊朗也曾有发生。OIE将其列为A类动物疫病,是动物及畜产品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检疫对象。
1927年首次分离到病原,但该病最早可追溯至19世纪初,1801年、1802年、1817年在美国东部的马、牛、猪等畜群中发生一种当时称之为“舌疮(sore tongue)”的疾病,其具体描述与该病类似。1862年南北战争时期,该病使数千匹战马丧失战斗力。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由于从美洲引进马匹而将该病传到欧洲。
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在分类上属于弹状病毒科,水泡病毒属。可分为两个血清型,即新泽西州型(NewJersey)和印第安纳州型(1ndiana),印第安纳型又可分为INL、IN2、IN3三个亚型。VSV病毒粒子呈子弹状或棒状,大小约176nmX 69nm,为单股负链核糖核酸病毒,有囊膜,对乙醚敏感。基因组约11kb,编码五种蛋白分别为膜蛋白(M)、糖蛋白(G)、磷蛋白(P/NS)、病毒RNA聚合酶(1。)、核蛋白(N)。其中G糖蛋白定位于胞膜的突起上,由511个氨基酸组成,刺激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呈现型乃至株的特异性。N蛋白由422个氨基酸组成,呈现群特异性,为所有型的VSV所共有,诱导产生非中和抗体,与其他弹状病毒科无任何交叉反应,它在病毒RNA复制和转录调控中起着核心作用。在病毒感染细胞内,N蛋白以单体、多聚体和与P蛋白结合体三种形式存在。
VSV在免疫学上主要分为两型:有新泽西州型(NJ)和印第安纳州型(1ND),引起牲畜疾病的以NJ型为主,造成较严重的临床症状,潜伏期比IND型短。
水泡性口炎病毒(VSV)在鸡胚上生长良好,并可致鸡胚死亡。也可以在哺乳纲细胞、鸡胚、乳鼠、断奶小鼠及鸡胚成纤维细胞上生长。
病毒在58~C经30min灭活,在直射阳光或紫外线照射下迅速死亡,在pH 4~10之间表现稳定,在4—6~C的土壤中能长期存活。病毒在50%丙三醇磷酸盐缓冲液内(pH 7.5)可存病毒在繁殖和传播过程中会产生一种缺陷型病毒粒子,虽然也能侵入宿主细胞内,但因不含转录酶,不能进行正常的增值。
流行病学
本病5-10月之间发生,尤其在9月发生较多。易感于猪及所有哺乳纲,亦感染于人。主要通过接触传染而侵入呼吸道和消化道粘膜致病。双翅目昆虫亦是传染的媒介。本病侵害多种动物,猪、牛、马较易感染,野山羊、鹿、野猪、刺猬亚科、雪貂、豚鼠、仓鼠、小鼠、鸡都易感染,绵羊、山羊、犬和兔不易得病,多发生于夏季及秋初,秋末即趋平静,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低。
病理学
初期在表皮的马尔皮基氏层的上皮细胞间浆液蓄积,不久相互融合、扩大形成水痘。水疱上部的上皮细胞不久变性坏死,以致在真皮发生白细胞浸润,真皮的炎症达到真皮层呈现不同程度的炎症,有时在皮下也发现细胞浸润等炎性变化。观察不到包涵体。
症状
病初出现急性发热,40-41.5,稽留2-3日。发热1-2 日后,在鼻端、鼻镜、口腔、舌、蹄冠部、趾间部的皮肤或粘膜形成水疱。水疱初期呈小丘疹状,不久形成有明显水疱,并相互融合成不足几毫米至30毫米大小不等的水疱,水疱内充满稍带蓝色的透明液体,1-2日后水疱破裂,形成糜烂、溃疡。此后,体温恢复正常,溃疡部分形成痂皮,痂皮下面形成新生的皮肤或粘膜而痊愈。病程约2周。如果水痘在蹄部形成,则猪只会表现出跛行,严重者行走困难。在自然感染时,发现蹄部典型水疱是困难的,多数是在溃疡时期才发现。由于猪的四肢末端污染,在发现跛行时,应对四肢进行认真冲洗、检查。
潜伏期一般3-4天。体温先升高(40.5-41.6度),24—48小时后口腔(主要是舌部)、鼻端先发生水疱,食欲减退,磨牙,口流涎、水疱很易破裂,此期非常短,随后表皮脱落留下糜烂和溃疡,体温也在几天内恢复正常。随之蹄冠和趾间发生水疱,不久破裂而形成痂块,蹄冠水疱病灶扩大则可使蹄壳脱落。病程约2周,转归良好,病灶不留痕迹。马的水痘多在口腔黏膜。牛50%在蹄冠、乳头。人感染时有如流感,突然发热,恶心,肌肉痛,少数有口炎、扁桃体炎。
诊断
本病多发生于夏季和秋初,体温高(40.5-41.6度),先在舌面、鼻端发生水疱,并减食流涎,随后蹄冠、趾间发生水疱,病程2周,转归良好。多种动物易感,羊、犬不发病。动物接种2日龄和7-9日龄乳鼠及乳兔,乳兔不发病,乳鼠均发病。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水疱性口炎所致的抗体,是一种快速准确和高度敏感的检测方法。
类症鉴别
猪口蹄疫相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0—41℃),口、蹄发生水痘,流涎,跛行,严重时蹄壳脱落等。不同处:发病多在冬季早春寒冷季节(不是夏季或秋初),马不发病,传染迅速,常为大流行。用病料接种2日龄和7-9日龄乳鼠及乳兔均发病,口蹄疫血清能保护。
猪水疱病 相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0—42度),口、蹄发生水疱,跛行,严重时蹄壳脱落等。不同处:仅猪感染,蹄部先发生水疱,随后仅少数病例在口、鼻发生水疱,舌面罕见水疱。一年四季均可发生,而以猪只密集,调动频繁的猪场传播较快。接种2日龄和7—9日龄乳鼠及乳兔,7-9日龄乳鼠不发病,其余均发病。
猪水痘性疹 相似处:有传染性,体温高(40—42度),口、鼻、蹄发生水疱,食欲减损,跛行等。不同处:仅感染猪(仅A、C型对马有传染性),水疱较大,大者直径30毫米,有时腕前、跗前皮肤也有水疱。用病料接种2日龄和7 - 9日龄乳鼠及乳兔均不发病。按照发病季节(夏、秋两季)、发病率和死亡率较低及临床症状等特点,基本上可以确认。鉴别诊断或特异性诊断必须应用病毒学的检查方法。以水疱液或水疱病变部的上皮细胞为诊断材料,将其接种于培养细胞上,根据是否出现细胞病变进行确认,其次是将其培养液和已知抗血清作中和试验等进行鉴定。本病的病毒在各种培养细胞上都能形成明显的细胞病变,或小白鼠脑内接种可使发病引起严重脑炎。
治疗
在一般情况下可以自然痊愈,但若加强护理及对症治疗,则可加速痊愈。
防治措施
除常规地严密消毒、认真检疫外,在发生过该病的地区可接种新型冠状病毒疫苗预防。一旦发生,应按国家指令进行隔离、消毒,或施以捕杀处理等措施尽快扑灭本病。注意猪舍和放牧地的条件,避免有使猪吻突或蹄的表皮造成擦伤的物品和地面,以防病毒的侵入。在发现有其他 动物感染本病时,应积极予以封锁隔离,防止本区域的猪受到感染。国内已制出的鸡胚甲基紫丙三醇疫苗对黄牛有短期免疫效果,对猪的免疫效果尚无报道。国外用紫外线照射灭活病毒制成的疫苗进行接种有良好效果。对病猪目前尚无特异性治疗方法。如病情较轻,因其持续时间不长,一般用保守疗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