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1959年在陕西西安中堡村唐墓出土的盛唐时期三彩釉陶器。为国家一级文物,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2013年8月被国家文物局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展现为一个以驼代步、歌唱的乐团形象。通高58厘米,长41厘米,驼高48.5厘米。为一件明器。表面施蓝、绿、黄等单色釉。驼背铺有彩色方毯,上有一组乐舞俑,当中立有一女舞俑,高髻,四周有七名盘脚环坐于驼背上的男乐俑,所执乐器分别为笙、笛、箜篌琵琶、拍板、尺八等。从乐器组合上看,此乐舞俑表现的应是流行于盛唐的胡部新声。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是组合而成的,骆驼和乐舞俑独立塑成,然后组装,复杂又严谨,为中国古代陶俑艺术之极品,也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的重要物证,见证了丝绸之路的交流与融合。

基本情况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高58厘米,长43厘米,施蓝、绿、黄等单色釉。骆驼昂首直立于长方形座上,张口嘶鸣状。这件骆驼载乐俑表现了一个以驼代步、歌唱而来的巡回乐团,有主唱、有伴奏。骆驼四足挺立在长方形踏板上,引颈张口作嘶鸣状,驼身为赫黄色,驼背上垫有绿色椭圆形毯,边缘呈蓝色。驼峰上架立平台,平台上铺有色彩斑斓的长毯,平台上有7个男乐伎俑,头戴软巾,身穿圆领窄袖长衣,盘腿坐于骆背的毯上,分别执笙、箫、琵琶箜篌、笛、拍板、排箫等乐器做奏乐状。在男伎乐俑中间站立一位女乐伎俑,头微微上仰,面庞丰润,梳乌蛮髻,身着白底蓝花的长裙,右手举到胸前、左臂下垂,作歌舞状。唐三彩骆驼造型新颖,器形硕大,骆驼健壮,人物表情丰富,陶塑艺术精湛,色彩艳丽,因此被誉为唐三彩俑中的精品之作。

出土发掘

骆驼载乐伎俑在陶俑中极为少见,西安市地区迄今为止只发现了两件,分别出土于西安西郊鲜于庭诲墓和中堡村唐墓,其他地区尚未发现有类似骆驼载乐俑。

1959年6月下旬,由西安市西郊中堡村一座普通的唐墓中,出土了一批唐三彩,其中有一件骆驼载乐俑,其形体虽不如一号墓出土者高大,但所载舞乐俑多达八人,不仅阵容庞大,而且乐器齐全,这有助于研究盛唐时期的音乐、歌舞,尤其是在西域舞乐对内地的影响方面。这就是收藏在陕西历史博物馆的国宝级文物——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工艺特点

唐三彩是唐代独特的一种低温釉陶工艺,因以绿、黄、蓝三色为主故名,制造时入窑两次,先烧釉,釉以铅为熔剂,高温下呈玻璃状可流淌。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正是利用这一特点,使不同色釉于高温下交混,制造出绮丽的艺术效果。

胎体工艺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的胎骨为瓷土胎,胎体装饰上则是采用了先刻花后填彩的手法。

施釉技法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主要采用了“分区施釉法”和“点染融彩法”。前者是指器物上单彩、双彩和三彩的痕迹同时存在;后者则是借鉴了国画中的水墨晕染的手法,在陶器表面点上釉色以出现斑驳淋漓的效果。这件器物在施釉手法上主要采用的是“溜釉法”,即用勺子等容器盛满釉汁从器物周围慢慢溜挂以施釉。在上釉过程中,由于唐三彩的釉流动性很大,玻璃质感较强,不同颜色的彩釉便会相互掺杂和融汇,呈现出独特的艺术效果,而这也是唐三彩的精妙所在。

造型制作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使用了模制法、雕塑法和粘接法。唐三彩的模制法主要受铜器制作的浇铸翻模法影响,模制分为单面模和双面模,该器物的骆驼为左右合模,骆驼载着的乐俑则是前后合模,因此骆驼和人物之间的接合需要运用粘接法。而且整件器物许多局部经过了工匠的精密加工,也就是运用了雕塑法加以深入。整套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系分塑合成,骆驼和乐舞俑独立塑成,然后组装,复杂又严谨,为中国古代陶俑艺术之极品。

相关研究

装饰艺术

唐三彩的装饰艺术的产生和发展并不是孤立的存在的,它与唐代的经济文化高度发展和对外交流密不可分。受时代风格的影响,三彩釉面装饰十分注重视觉艺术效果,与其他同时期的艺术品风格趋于一致,同时,唐三彩的装饰也受到了绘画、金银器、雕刻、漆器等方面的影响。其骆驼和人物的造型受到了唐代的绘画艺术、石窟艺术以及手工艺制品的影响。值得一捉的是,唐代的人物绘画在盛店时期得到极大发展,特别是画家吴道子创造的"吴带当风"的艺术风格,渗透到当时各个艺术领域,这也是唐三彩人物俑造型丰满、线条流畅的原因。

中外文化交流的表现

该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出土于西安市,即唐代长安。唐代长安是丝绸之路"东段的起点,一个国际化商业化的大都市。因此当时中外交流频繁,旅居长安胡人数量众多。胡人大多以游牧生活为主,擅于调教骆驼,而且骆驼是当时陆上重要的交通工具。由此观之,这件三彩骆驼载乐俑的产生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唐代社会的文明开放程度之高。唐人在本民族的文化基础上,多方面地吸收了西域的异族文化,使得唐代文化艺术显露出异国情调,这点在唐三彩上异常突出。

胡汉文化的融合

许多出土的唐三彩上都反映了"胡风"在唐代盛行的情况,这件三彩骆驼载乐俑也不例外,其表现的是流行于开元天宝时期的"胡部新声"即胡汉文化融合后的新舞乐。而且从它的身上可以看出胡乐在当时的长安颇受欢迎,乐俑手上的乐器有汉族的传统乐器,也有西域胡乐。其中反映"胡风"最典型的乐器莫过于琵琶,"批把本出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回报,引手却回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

印度佛教的影响

另外,唐三彩俑的创作上也体现了其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尤其是南亚的印度文化,唐代佛教文化盛行,因此随着佛像造像艺术在中国的普及,佛教的石窟艺术对三彩俑的人物造型有着深刻影响,并为三彩俑人的造型提供了最直接、最丰富的模式,这点从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的端庄秀美的人物外貌上可以看出。

文物鉴赏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的骆驼昂首挺立,驮载了5个汉、胡成年男子。中间一个胡人在跳舞,其余4人围坐演奏。他们手中的乐器仅残留下一把琵琶,据夏鼐先生研究,应该是一人拨奏琵琶,一人吹筚篥,二人击鼓,均属胡乐。唐三彩骆驼载乐俑表现的应该是长安百戏中的一个杂技节目。唐代百戏留下记载的有盘杯伎、吞剑伎、猕猴缘竿伎、透云梯伎等。在当时长安城的东市和西市都有专门的百戏班子,他们除自主演出外,也可让人们花钱雇演。李隆基曾“召两市杂戏以娱贵妃”。骆驼载乐节目集杂技和马戏于一体,有两个看点。其一,双峰驼身高一般2米左右,负载力可以达到250公斤,驮载5个成年男子需训练有素。其二,5位艺人在驼背没有围栏的平台上载歌载舞所展现的高难度技艺。唐代高空平衡技巧的表演水平很高,幽州胡女石火胡能站在十层叠放的彩绘坐床上如履平地。唐人的驯兽水平也不一般,披挂华丽的马匹会在玄宗生日时,为他衔杯祝寿,甚至还有舞象、舞犀这种大型动物的演出。

保护与馆藏

陕西历史博物馆第四展厅,陈列着一组由唐三彩精品文物组成的骆驼队伍,向观众展示着昔日丝绸之路的故事。在驼队的最前面,有一件骆驼俑,驼背上载着一个“庞大”的乐队,乐队人物造型惟妙惟肖,这就是陕西历史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的唐三彩骆驼载乐俑。

根据陕西历史博物馆馆藏资料显示,虽然在地下埋了1300多年,唐三彩骆驼载乐俑出土时仍光彩夺目。“当时西安市要进行基础建设,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文物所在的唐墓。所幸的是除了受到淤土扰动外,墓室里的器物保存较为完整。经过考古人员的抢救性发掘,唐三彩骆驼载乐俑重新面世。

价值与意义

自从张骞通西域开辟丝绸之路后,中国内地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交流就以此为动脉流动不绝。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所持乐器基本出自西域,而演奏及舞蹈者都是汉族。他们演奏和歌唱的,很可能是流行于开元天宝的“胡部新声”。胡部新声有别于纯粹的胡舞,传自河西少数民族地区。在唐代,西域的武威郡高昌国龟兹疏勒国等地民族音乐已十分成熟,经改造传入长安后,立即受到人们喜爱。另外, 唐三彩俑的创作上也体现了其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尤其是南亚的印度文化。唐代佛教文化盛行,因此随着佛造像艺术在中国的普及,佛教的石窟艺术对三彩俑的人物造型有着深刻影响,并为三彩俑人物造型提供了最直接、最丰富的模式,这点从三彩骆驼载着的乐俑端庄秀美的人物外貌上可以看出。整套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是组合而成的,骆驼和乐舞俑独立塑成,然后组装,复杂又严谨,为中国古代陶俑艺术之极品,也是唐代文化艺术、制作工艺的重要物证,见证了丝绸之路的交流与融合。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是一件具有艺术表现力和浪漫主义色彩的艺术珍品,不仅代表了当时唐三彩制作的最高水平而且反映了唐代的经济文化、对外交流的发展水平。更重要的是,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海纳百川的气概和蓬勃的生命力。

参考资料

追溯千年 重访西安的那些“丝路印记”…….澎湃新闻.2023-12-20

标题 关于发布《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的通知.国家文物局.2023-12-20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2023-12-20

欣赏 | 最美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中国工艺美术学会.2024-06-05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6-05

唐三彩骆驼载乐俑.中国历史密码.2024-06-05

以驼代步踏歌而来的唐三彩.百家号.2024-06-05

当文物遇上中国传统色,幻化出东方绝色,195件禁止出境文物系列(19)色彩篇.百家号.2024-06-05

国家博物馆藏极品唐三彩釉陶骆驼载乐俑欣赏.新浪收藏.2024-06-0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