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学名:Parabembras curtus),栖息于水较深海域,分布于西北太平洋区,包括朝鲜、日本以及中国东海、黄海、渤海等海域。
形态特征
本鱼体呈鲜红色,头扁而宽,上方有锯齿状稜线,躯干稍平扁而延长,向後渐细小,体全部被细小栉鳞,侧线完整。背鳍有2枚,第一背鳍9至10枚硬棘;第二背鳍硬棘1枚,软条7至9枚。臀鳍有硬棘3枚,软条5枚,体长可达15.1公分。
背鳍VIII~IX,I-8;臀鳍III-5;胸鳍Ⅰ-20;腹鳍I-5。侧线鳞35~38。 体延长,前部稍平扁,后部稍侧扁。体长为体高5.2~6.5倍,为头高2.3~2.5倍。头大,平扁,具棱和强棘。吻很平扁,背视圆弧形,头长为吻长3.3~3.5倍。眼大,上侧位,眼径等于或稍大于吻长;眼间隔很窄,约为眼径1/4,中央凹入。眶上棱低平,具8~10棘。
顶颈棱具2棘。蝶耳骨、翼耳骨、上耳骨各具一棘,后骨2棘。肩棘一个。眶前骨下缘具2长棘,前棘较大。眶下棱显着,有3大棘。前鳃盖骨具1大棘,与眶下棱连接。鳃盖骨具2棘,上棘较大。鼻孔2个,后鼻孔较大。口大,前位,下颌突出。舌扁薄,游离,前端圆形,表面光滑。上颌骨后端叉形,伸越眼前缘下方,后缘凹入。上下颌、犁骨和腭骨均具绒毛状牙群。鳃孔宽大,鳃膜相连,不连与峡部,伸达眼前缘下方。鳃盖条7。假鳃发达。
鳃耙细长,4~5+l0~11。第四鳃弓后裂孔很小。
鳞中大,长方形,后缘凹入,前缘圆凸,具细小栉刺。头部除吻部及头的腹面外均被小栉鳞。第二背鳍、臀鳍、胸鳍、腹鳍及尾鳍均被细栉鳞。侧线平直,上侧位。粘液管粗大。
背鳍2个,分离,其间距约与眼径相等或稍大。第一背鳍具8~9鳍棘,起点对着胸鳍基底,第一、第二鳍棘短小,第五鳍棘最长,约等于眼后头长;第二背鳍几与肛门相对,具1鳍棘,8鳍条,基底较第一背鳍基底为短。臀鳍与第二背鳍相似,具3鳍棘,5鳍条,起点比第二背鳍起点稍后,第二鳍棘最大。胸鳍大,后端几伸达肛门上方。腹鳍胸位,具1鳍棘,5鳍条,不伸达肛门。尾鳍圆带截形。
体腔大,腹膜白色。胃囊状;肠细短,盘曲二次,短于体长;肝分两叶,右叶显着大;幽门盲囊4,指状;无鳔。
体红色。第一和第二背鳍常具暗色不规则斑点,其余各鳍淡红色。
分布范围
短鲬分布于西太平洋的北西部,已在日本和韩国至台湾和中国大陆的水域记录到。
栖息环境
它是一种栖息在深度60至141米(197至463英尺)的沙或泥质底栖物种。
生活习性
本鱼为深海底栖性鱼类,属肉食性,以多毛纲等为食,繁殖期在冬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