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枯叶蛾

杨枯叶蛾,中文别名:柳星枯叶蛾、白杨毛虫、杨柳枯叶蛾,白杨枯叶蛾等。鳞翅目枯叶蛾科。幼虫主要寄生在杨、柳、栎、苹果、梨、杏、桃、李、樱花、梅花等。

地理分布

朝鲜日本苏联欧洲;东北、华北、华东、西北江西省、江南、河南省河北省北京市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新疆、西南、南昌市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临夏回族自治州康乐县)、庆阳市庆城县正宁县宁县合水县)、陇南市徽县)等均有分布。

昆虫形态

成虫为中型飞蛾类。雄虫翅展40~60毫米;雌虫翅展57~ 77毫米;体翅黄褐色前翅顶角特长,外缘呈弧形波状纹,后缘极短,从翅基出发有5条黑色断续的波状纹,中室呈黑褐色斑纹;

后翅有3条明显的黑色斑纹,前缘橙黄色,后缘浅黄色。前翅散布有少数黑色鳞毛。以上基色和斑纹常有变化,或明显或模糊状,静止时从侧面看形似枯叶,故名为枯叶蛾科

幼虫:体扁平,青灰色,密被纤细长毛,白天常常紧贴在树皮上不易发现。

蛹红褐色,茧灰白色。成虫体长25~40(mm),翅展40~85(mm),雄较小,全体黄褐色,腹面色浅,头胸背中央具暗色纵线1条。口吻退化,复眼黑色球形,触角双栉状,雄栉齿较长。前翅窄,外缘和内缘波状弧形;翅上具5条黑色波状横线;近中室端具1黑色肾形小斑。后翅宽短、外缘弧形波状,翅上有黑横线3条;前、后翅布有稀疏黑色鳞毛。卵长约1.5mm,白色近球形,上有绿至黑色不规则斑纹。幼虫体长100mm左右,灰绿或灰黑色,生有灰长毛,腹部两侧生灰斑鱾丛;中、后胸背面后缘各具1黑色刷状毛簇,中胸者大且明显;第8腹节背面中央具1黑瘤突,上生长毛;体背具黑色纵斜纹,体腹面扁平、浅黄褐色胸足、腹足俱全。蛹椭圆形,长33~40(mm),初浅黄,后变黄褐色。茧长椭圆形,40~55(mm),灰白色略带黄褐,丝质生活习性。

幼虫主要寄生在杨、柳、栎、苹果、梨、杏、桃、李、樱花、梅花等。

生活习性

1~2龄幼虫群集取食,将叶片吃成缺刻或孔洞,3龄以后分散危害,老熟幼虫吐丝线在叶或枝干上结薄茧越冬。

一年发生3~4代,以幼龄幼虫在树枝、枯叶中越冬;翌年3月下旬开始取食叶片危害,4月中旬至5月中旬结茧化蛹。

各代幼虫分别于5月中、下旬至6月中旬,7月中旬至8月中旬,9月中旬至10月上、中旬孵化危害。

各代成虫分别于5月上旬至6月上旬,7月上旬至8月上旬,9月上、中旬至10月上旬羽化。

卵多产在叶面上,11月幼虫开始越冬。

此幼虫为园林危害较严重,猖时,短期内能将整个林木叶片吃光,严重影响林木生长。东北、华北年生1代,华东、华中地区2代,均以低龄幼虫伏于枝干或枯叶中越冬,翌春活动,白天静止,夜晚取食,食嫩芽或叶片,幼虫老熟后吐丝缀叶于内结茧化蛹。1代区成虫6~7月发生,2代区5~6月和8~9月发生。成虫昼伏夜出,有趋光性,静止时状似枯叶。羽化后不久交配,把卵产在枝干或叶上,多几粒或几十粒产在一起,单层或双层,每雌可产卵400~700粒。幼虫孵化后分散为害,1代区幼虫发育至2~3龄,体长30cm左右便停止取食,爬至枝干皮缝、树洞或枯叶中越冬。2代区1代幼虫30~40天老熟结茧化蛹,羽化后继续繁殖。2代幼虫达 2~3龄即越冬。一般10月便陆续进人越冬状态。

防治方法

人工摘除卵块,于幼虫发生期,掌握在幼虫3龄以前尚未分散时,喷90%敌百虫晶体或5 0%敌敌畏乳油、50%马拉硫磷乳油1000~1500倍液,杀灭幼虫。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