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鱼(fresh 海水 fish),生活于盐度含量在0.05%以下水域的鱼类。一般分为原生与次生2大类。世界共有淡水鱼30多个目,8400多种,其中有11个目、4050余种属原生淡水鱼。中国有淡水鱼13个目、850多种。
淡水鱼终身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以鳍作为游泳和平衡器官。大多数淡水鱼的体表披有鳞片。淡水鱼的外形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个部分。鱼类的食性是由其结构的机能(主要是消化系统)和生活环境条件(主要是饵料基础)所共同决定的。鲢、鳙鱼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主要以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鲢鱼偏食浮游植物,鳙鱼偏食浮游动物。草鱼是植物性鱼类,成鱼以吃水草为主。青鱼是温和性的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螺、蚬等底栖软体动物门。鲢、鳙、青、草、鲮、团头鲂等栖息于江河以及江河相通的湖泊、水库中,鲤、鲫鱼不仅栖息于江河中,也广泛分布于湖泊、水库和池塘中。各种淡水鱼生活的水层是不同的。
淡水鱼肉质好,营养丰富,生产数量比较稳定,季节性容易掌握。但存在骨刺多、易变质或破胆等缺点。淡水鱼鱼加工利用途径有鲜活贮运;冷冻加工;熟食品深加工;保健、美容品的开发;鱼皮制革;从淡水鱼内脏中提取鱼油;下脚料加工液化蛋白;加工鱼粉等。
分类
淡水鱼一般分为原生与次生2大类。世界共有淡水鱼30多个目,8400多种,其中有11个目、4050余种属原生淡水鱼。世界淡水鱼种类较多的有鲤形目(2420余种)、鲇形目(2210余种)、脂鲤目(1330余种)。中国较多的有鲤形目(约600种)、鲇形目(80多种)。
中国淡水鱼分类
分布在中国的淡水(包括沿海河口)的鱼类共有1050种,分属于18目52科294属。其中:纯淡水鱼类967种,海河洄游性鱼类15种,河口性鱼类68种。
分布区分类
北方区
包括东北的黑龙江省、图们江、鸭绿江,西北的额尔齐斯河与乌伦古河等水系。茴鱼科、鲑科、狗鱼属、江鳕及杜父鱼等耐寒性很强的鱼类分布于此区。
华西区
包括新疆西北的塔尔巴哈台山往东到北塔山,向南沿甘肃河西走廊、青川县、雅安再到云南保山等中国西部广大地区。裂腹鱼亚科、花鳅科及条鳅等分布于此区。
宁蒙区
属高原地区,包括贺兰山与阴山山脉以北的蒙古内陆水系与河套平原地区的黄河水系。鱼类贫乏,只有鲤科、鳅科、鲇科及刺鱼科等少数种类。
华东区
江河平原地区,因此鱼类的种类最多。本区包括辽河平原地区、海河平原地区及江淮平原地区。其中以包括钱塘江、长江和淮河等水系的江淮平原地区的种类最多,有250余种。以上4个区在分布区域上都归属于全北区。
华南区
华南区处于热带、亚热带或接近亚热带的地区,受海洋暖流的影响很大,鱼类组成上鲃亚科的种类最多,鲇、鮠、胡子鲇、䱀、姚、攀鲈、乌鳢等鱼类也较常见,华南区归属于分布区划的东洋区。
四大分类法
圆口类
这一类鱼是最原始的鱼形脊椎动物。鱼口没有真正的上下颚,口器形成吸盘,过着寄生或半寄生生活。身上没有真正的脊椎,只有脊索。从进化的时期而论,圆口类首先发见于中奥陶纪,在志留纪及下泥盆纪最为发达,至下泥盆纪则渐趋绝灭,仅有少数种类遗留至今。在中国淡水中,仅七鳃鳗属的3个种生活于东北地区黑龙江省至辽河诸河流中。
软骨鱼类
软骨鱼类从上泥盆纪发现,至石炭纪最为发达,随着再继续进化以成为现代的鲨类与鳐类。此类鱼全身骨胳均为软骨,鳞片为细小盾鳞,肠内有螺旋瓣。这是一群低等的真正鱼类,现生软骨鱼类几乎都是生活在海洋中,仅有极个别种类生活于淡水中,其中赤魟除大量生活于海洋外,有一小群体定居于我国广西南宁至龙州县的西江左江中,从其进化史看,赤魟为海产鱼类。据古地质考证,广西壮族自治区原为海洋,由于地壳的造山运动,均在新生代上第三纪上新世末期,当海水退出广西而被"陆封"定居于内陆水体中。
软骨硬鳞鱼类
此类鱼属硬骨鱼纲,但骨胳系统为软骨性。体表鳞片表现为骨质菱形的原始鳞片,尾鳍为歪形,肠内具螺旋瓣。原始软骨硬鳞鱼类出现于泥盆纪,在地球上生存了相当长时间,到中生代大部分种类绝灭。现生的鲟鱼类出现于白堊纪,现在生存的种类不多,仅分布于高纬度的北冰洋区,我国淡水中生活着白鲟科的一种和鲟科2属8种。
真骨鱼类
这是现生的普通习见、真正的鱼类,为现代最蘩盛的鱼类,中国的1050种淡水鱼类中,除少数种(13种)外,几乎都属真骨鱼类。中国的淡水鱼类以鲤形目为主,尤其是鲤科鱼类约占总数的一半。
其中:鲤形目6科170属740种;鲱形目1科3属5种;鲑形目6科17属32种;鳗鲡目1科1属2种;鲇形目10种27属110种;鳉形目2科3属4种;颌针鱼目1科1属4种;鳕形目1科1属1种;刺形目1科2属2种;鲻科1科3属7种;合鳃鱼目1科1属1种;鲈形目12科51属110种;鲉形目1科4属8种;鲽形目3科3属5种;鲀形目1科2属6种。总数为15目49科1037种。
真骨下纲出现于侏罗纪,在白堊纪时,古代真骨鱼类进化为现代真骨鱼类其形态结构起了较大变化。颅骨的上下颌普遍缩短,高级类型的上颌骨特化为没有牙齿的骨棒,牙齿集中到前颌骨上,尾鳍变成了完全对称尾或称正形尾,内骨骼高度骨化,奇鳍和偶鳍均表现出各式各样的形状,腹鳍也常常由腹部移到紧挨头部,鳞片变得很薄,呈圆形。
特征
淡水鱼终身生活在水里,用鳃呼吸,以鳍作为游泳和平衡器官。大多数淡水鱼的体表披有鳞片。淡水鱼的外形分为头部,躯干部和尾部三个部分。头部的前端有口,由于生活环境和食性不同,口的形态和位置有很大差异,分上位、端位、下位三种。一般摄取水的上层动、植物和从浮游生物为食料的鱼类,它的口是上位,如鲢、鳙鱼等;生活在水的中、下层鱼类,口裂在头部的正前方,称为端位、如草、鳊鱼等;生活在底层,以底栖生物为食的鱼类,则口裂多向下,称为下位,如胭脂鱼、中华鲟等。一般杂食性的鱼类,口裂较小,而区猛鱼类的口裂较大,有些摄取底栖生物的鱼类,具有能伸缩的口唇,如鲤、鲫鱼等。肉食性鱼类,通常上下颌有尖锐的颌齿,鲤科鱼如:青、草、鲢、鳙、鲤鱼等,上下颌无齿,但有发达的咽喉齿。
分布
分布范围
淡水鱼分布于全世界。
栖息环境
淡水鱼栖息于盐度含量在0.05%以下水域。
习性
鱼类的食性是由其结构的机能(主要是消化系统)和生活环境条件(主要是饵料基础)所共同决定的。鲢、鳙鱼是典型的滤食性鱼类,主要以水中的浮游生物为食,鲢鱼偏食浮游植物,鳙鱼偏食浮游动物。草鱼是植物性鱼类,成鱼以吃水草为主。青鱼是温和性的肉食性鱼类,主要摄食螺、蚬等底栖软体动物门。鲤、鲫鱼是杂食性鱼类,在自然条件下,鲤鱼的食性偏重于动物性,主要有摇蚊幼虫、螺蛳、河砚、水蚯蚓和水生昆虫等。鲫鱼偏重于植物性,主要以水草、硅藻、丝状藻、有机碎屑等为食,也食螺蛳、摇蚊幼虫、水蚯蚓等动物。鳊、鲂是草食性的鱼类,主要以水生植物为食。
鲢、鳙、青、草、鲮、团头鲂等栖息于江河以及江河相通的湖泊、水库中,鲤、鲫鱼不仅栖息于江河中,也广泛分布于湖泊、水库和池塘中。各种鱼类生活的水层是不同的。鲢、鳙鱼多在水的上层活动,青鱼栖息于水底,草鱼则在水中下层和岸边取食水草,在池塘、江河中也常到水的表层来取食,鲤、鲫鱼很少到水的上层来活动,鳊、鲂鱼也同样。但是在水较浅的江、湖和浅水塘中,这种分层栖息的现象就不大明显。根据各种养殖鱼类的不同食性和栖息习性,采取不同品种混养,可以充分利用水体的生产力和饲料,提高鱼产量。
生长繁殖
生长
鱼类的生长通常是性成熟前较快,性成熟后就逐渐减慢。每种鱼的生长速度与种的遗传性有关,同时也与栖息的水体环境、水温、营养条件、水质和鱼的密度等有密切关系。
繁殖
主要养殖鱼类的繁殖习性是不同的。通常青、草、鲢、鳙等鱼的卵为漂浮性卵,在池塘内不能自然繁殖,鲤、鲫鱼等的卵为粘性卵,在池塘内可自然繁殖。在不同的地区,主要养殖鱼类的性成熟年龄是不一样的,温度较高的地区,成熟较早,温度较低地区,成熟较晚。东北地区一般说来鱼类的性成熟较晚,鲢鱼约需5~6龄,鳙鱼约需6~7龄,鲤、鲫鱼约需4龄,才能达到性成熟。
养殖
池塘养鱼
淡水鱼养殖的形式有多种,农村中常见的有池塘养鱼和稻田养鱼。池塘养鱼的鱼种搭配很重要,一般优质鱼种(如草鱼、鳊鱼、青鱼、鲤鱼等)的投放量要占到总投放量的60%以上,还要搭配混养一些不争食的鱼种(如罗非鱼)。池塘养鱼的饲料很广泛,主要有植物性饲料和动物性饲料两大类。黄豆、麦类、稻谷等谷物,豆饼、糠麸、米酒、粉渣等副产品,芜萍、苦草、稗草等水生和陆生植物,稻草、玉米芯、芝麻杆、花生壳等粗饲料,还有蚯蚓、螺、蝇蛆、浮游生物、水生昆虫、鱼粉、屠宰下的下脚料,都是养鱼的好饲料。生产上推广的配合饲料(用稻草粉、蚕蛹粉、大麦粉、菜籽饼和少量矿物质配制而成)对青、草、鲤、鳊等鱼饲养效果好。用0.8公斤配合饲料可养一斤鱼。在鱼种放养前,首先对池塘进行清塘消毒,方法是用生石灰或漂白粉溶解后泼洒。还要对鱼种进行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有:3—5%的食盐水、10PPM的漂白粉水、8PPM的硫酸铜水等。将鱼种浸泡5—15分钟,然后投放。池塘养鱼的关键是要做到:水深水活、良种健壮、饵肥量足、合理密养、多种混养、轮捕轮放、防除病害、精心管理。
稻田养鱼
稻田养鱼的关键是防逃,在放养前田埂要加高到0.5米,捶打结实,并挖好鱼沟和鱼溜,以便在浅灌、晒田、施农药化肥时,鱼类栖息躲避。稻田养鱼的种类通常以放养鲤鱼为主,不宜放养鲢鱼和鳙鱼。放养的数量不宜过多,并应适时早放,当年鱼种在秧苗返青后即可放入。隔年鱼种,一般在插秧后半个月左右放养。稻田施药一般用生物防治,或者用高效低毒农药。使用化肥,须是量少次多。
保护
白鲟,又名中国剑鱼,属中国特产稀有珍贵动物,属于国家一级野生的保护动物,也是中国最大的淡水鱼类,被称为“淡水鱼之王”。在古代,体型庞大的白鲟曾经分布于中国各大河流中,在华北和近海亦有分布。白鲟大部分时间都生活在长江下游地区(包括河口咸淡水域),三月中旬至四月溯江洄游至上游地区产卵。白鲟比较集中的产卵场在江安县附近的长江河段和四川宜宾柏溪镇附近的金沙江河段。四川省宜宾市柏溪镇对岸约500米江段是主要天然产卵场。
上世纪70年代,生活在长江边上的渔民每年还可以捕获多达25吨的白鲟。危起伟等人曾在论文中指出,长江白鲟作为食鱼性鱼类——凶猛的顶端捕食者,其本身的数量就从未很大,受上世纪70年代的过度捕捞和水利工程修建等影响而数量进一步减少,最终使得繁殖个体数量极少,难以成功繁殖。国务院1988年批准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涉及长江流域鱼类9种,分别是一级保护动物白鲟、中华鲟、长江鲟。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常剑波等人在1998年发表的《葛洲坝工程救鱼问题的争论及启示》论文中写道,“1985-1990年坝下捕获的白鲟亲鱼逐年减少,依次为21、8、10、6、6和2尾,1991年后没有捕获。1983-1988年在上海崇明捕到白鲟幼鱼的数量也在波动中下降,依次为587、9、84、2、5尾,1989年后也没有再捕获到。”2003年1月24日,白鲟在长江宜宾段被最后一次发现。危起伟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称,2019年9月中旬,IUCN在上海组织了专家评估后确认中国特有物种、国家一级重点保护动物长江白鲟灭绝。不过,当时IUCN并未公布这一结论。2019年年底,国内著名鲟类专家、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首席科学家危起伟及其弟子张辉就在国际学术期刊《整体环境科学》(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发表研究论文称,“基于广泛的调查和对观测记录的统计评估,发现白鲟可能在最近的2009年IUCN红色名单评估前就已灭绝。没有捕获一只存活的白鲟个体,也没有活体组织被保存下来用于提供复活这一物种的可能性。”
2022年7月21日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发布全球濒危物种红色目录更新报告,全球鲟鱼再评估确认了长江流域代表性水生物种白鲟已经灭绝,另一物种长江鲟的濒危等级则从“极危”上升为“野外灭绝”。
不只有长江白鲟面临环境改变带来的困境。IUCN的报告同时指出,几个世纪以来,鲟鱼遭到过度捕捞,用于食用和制作鱼子酱。尽管受国际法保护,偷猎仍影响着一半以上的鲟鱼。水利大坝影响了所有洄游产卵的鲟鱼,而气候变化导致的河流变暖则进一步破坏了鲟鱼的繁殖。IUCN在报告中提到,事实证明,恢复淡水生态系统、建立有效的鱼类通道以及放养对纳氏鲟(极危)等物种极为有效,是支持全球鲟鱼长期生存的关键措施。除了已经消失的白鲟,长江鲟、中华鲟的生存状况长期以来也受到广泛关注。针对被IUCN宣布为“野外灭绝”的长江鲟,危起伟曾表示,“长江鲟已持续20年没有自然繁殖。”
野生种群消失后,相关方面一直在努力推进长江鲟的人工养殖、放流工作。新华社此前报道,长江启动“禁渔”一年多来,捕捞活动对长江鲟的误捕和干扰得以消除,长江里已能经常发现长江鲟的踪迹。据统计,1981年至今中国已实施人工放流了超800万尾中华鲟。人工繁殖及放流一直是中华鲟物种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中华鲟1988年被列为国家一级野生保护动物,2010年被IUCN列为极度濒危物种。但2017年至2021年,中华鲟自然繁殖已连续中断5年。
曾在国家林业局工作多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专家、WWF前首席科学家范志勇告诉界面新闻,“人们希望增殖放流的中华鲟中,有个别个体能从长江沿江而下,在葛洲坝以下或者在三峡大坝以下形成新的产卵场,但鲟鱼上百万年甚至上千万年进化形成的生活习性很难改变。”范志勇认为,中华鲟形成新的产卵场的可能性很小。范志勇认为,目前在全人工圈养下的中华鲟,如果能够完成自然的世代交替过程,至少能把种源保留下来,供后人继续研究,解决中华鲟的自然繁殖问题。界面新闻注意到,农业农村部曾发布《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提出,到2030年中华鲟的自然种群要得到有效恢复,建立中华鲟遗传基因库,并在21世纪中期,中华鲟自然种群得到明显恢复,栖息地环境明显改善,人工群体保育体系完备,群体稳定健康。此外,农业农村在2018年还发布《长江鲟(达氏鲟)拯救行动计划(2018–2035)》行动计划。该行动计划以长江鲟自然种群重建为核心,统筹确定了人工增殖放流、栖息地保护和修复、原种保存、野化训练基地建设等行动方案。
用途
淡水鱼肉质好,营养丰富,生产数量比较稳定,季节性容易掌握。但存在骨刺多、易变质或破胆等缺点。一般淡水鱼体内组织Caspase-3的活性约在25℃左右时最强,正因为淡水鱼体内蛋白酶的最适温度接近室温,所以它的自溶作用速度比海水鱼快,容易腐败变质,淡水鱼肌原纤维蛋白质在冷冻过程中容易变性,尤其是鲢鳙鱼的抗冻性能较差,蛋白质变性失味问题比较明显,必须在加工方法上进行改进,提高加工产品质量。现将淡水鱼加工利用途径概述如下。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的数据显示,世界淡水鱼总产量由1950年的151.37万吨增至2011年的4535.54万吨,增长了28.9倍,年均增长5.73%。其中,大宗淡水鱼总产量由1950年的13.97万吨,增至2011年的1995.94万吨,增长了141.88倍,年均增长率为8.47%。
鲜活贮运
市场上活品鱼虾比同类冻品或冰鲜品的销售价可以提高50%乃至几倍。因此,采取切实可行的保活措施,扩大淡水鱼尤其是名、特、优水产品鲜活上市,是满足市场需要,显著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之一。
冷冻加工
淡水鱼除鲜活供应外,还可加工成方便实惠的半制品,如冻鱼片、冷冻鱼糜、冻鱼段及其它冷冻小包装等,工艺技术简单,投资较少,只要具有冷冻厂的鱼区都可进行加工。
熟食品深加工
淡水鱼深加工以食用为主,除了继承和发扬传统加工外,开发以鲢鳙为主要原料进行加工的各种鱼糜方便食品,如鱼香肠、鱼卷、去刺熏鱼、鱼蓉片等以及模拟蟹腿肉、人造干贝、模拟虾等中高档水产食品。鲢鱼糜应用于人造蟹腿肉等模拟食品加工是可行的。此外,还可加工调味熟食干制品等,以及醉蟹、烤鳗、熟龙虾、对虾等名、特、优系列加工品。
淡水鱼的综合利用
淡水鱼的下脚料鱼头、鱼皮、鱼鳞病、鱼骨刺和内脏等约占40-55%,必须综合利用,才能提高利用价值和经济效益。
1、鱼皮制革:淡水鱼中的草鱼、乌鱼子、蓝色、鲤鱼以及2.5千克以上大规格的鲢、鳙鱼皮等均可用作制革原料。2、鱼头、骨刺的利用:鱼头中含有人体需要的几乎全部营养成份,包括蛋白质、脂肪、钙、磷、铁等及多种氨基酸,其中鲢鱼头蛋白质含量#14.42%,鳙鱼头14.68%,可作为儿童、老人的优良营养源,开发加工各种骨糊食品,尤其是配制成膨化食品,是营养丰富、价廉物美的好原料。3、从淡水鱼内脏中提取鱼油:草、鳊、鲤、鲢、鳙鱼的内脏约占全鱼的10%左右,而一般内脏中的含脂量很高。据分析脂肪含量占内脏的30-50%,是鱼油的重要来源之一。4、下脚料加工液化蛋白:将下脚料打碎后,加酸调节ph,利用鱼下脚科自身组织酶的作用,使蛋白质分解成肽和氨基酸,饲喂动物,极易消化吸收,从而可以提高生长速度和饲料报酬。5、加工鱼粉:淡水鱼加工的废弃物较多,例如生产100吨冷冻鱼糜约需400吨原料鱼,有下脚料200-250吨,除其它综合利用外,均可加工成鱼粉。鱼粉是水产动物和畜禽饲料的主要动物蛋白源之一,市场需求量大。
文化
在距今一万八千多年的周口店镇山顶洞人的遗址中,发现了人类最早利用鱼类的遗物,随着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需求,出现了人工养鱼。约在三千多年的商代已开始人工养鱼。最初是注意保护河湖中的天然鱼卵和幼鱼,并加以饲养。后来才逐步发展为捕捞天然鱼苗在池塘中放养、孵化繁殖。中国第一部养鱼专著《养鱼经》,相传为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所著。秦汉时,养鱼事业由小面积饲养发展到大规模饲养。唐宋时,池塘养鱼更加普遍,苏、浙一带水乡,有“鱼国”之称。明代徐光启在《农政全书》中比较详细地总结了当时养鱼经验。明以后,才开始在池塘内孵化鱼苗。
代表物种
鳙鱼
鳙鱼(Aristichtys nobilis),脊椎动物,鱼纲,鲤科。绿背龟鮻“花鲢”“胖头鱼”,是中国主要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身体侧扁较高,背面暗黑色,有很多不规则的小黑斑,腹部银白色;胸、腹鳍灰白色;从腹鳍至肛门有肉棱;鳞细而密。头大,占体长1/3,嘴宽,眼小,靠近头的下部。鳃内有细密的鳃耙,能在水域的中上层滤吃水中的昆虫和水蚤等浮游动物。鳙鱼的性情温和,容易饲养,生长很快。肉肥嫩,营养价值较高,头部含脂肪较多。清蒸“鳙鱼头”为名菜,适于老年人食用。也是药用鱼类,鱼头可医治风寒头痛、头晕,鱼胆有降血压功效。但胆汁有毒,食用时应慎重。
鲢鱼
鲢鱼(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脊椎动物,鱼纲,鲤科。又叫白鲢。生活在淡水中的一种专吃微小浮游植物的鱼。身体侧扁,腹部狭窄,宽而较高。背部青灰色,侧腹部银白色,鳍灰白色,头部较大,约占体长的1/4。口旁没有须,身体两旁的侧线明显。全国各大水域中都有分布。产量较大,肉味较鲜美。胆汁有毒,不要食用。现已大规模人工养殖。为中国淡水养殖的四大家鱼之一。
草鱼
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鱼纲,鲤科,又称鲩。外形似青鱼,体长为体高的3.5~4.8倍,体色乌龙茶黄色。草鱼是典型的草食性鱼类,生长十分迅速,在长江捕获的最大个体达35kg。草鱼在水中以中下层活动为主,觅食时可到上层,性活泼,游泳快,只要有水草丛生的地方,即可旺盛地索饵。草鱼性成熟一般为4龄,也有见于3龄者。草鱼属优质鱼,与青鱼(或鲤)、鲢、鳙搭配混养,能充分利水体,既经济又合理,大面积推广,可获亩产超500kg。
青鱼
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脊椎动物,鱼纲,鲤科。体青黑色,鳍灰黑色。头宽而平扁。口端位,弧形,上颌长于下颌,无须。咽齿臼齿状,但无槽纹。背鳍无硬刺。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平原水域中,华北较少。栖息在水的中、下层。主食螺蛳、蚌、蛤等软体动物门,也食虾和昆虫幼虫。春末夏初在江河干流流速较高的场所产卵。怀卵量在100万粒以上,卵沉性,顺水漂流而发育。产卵后又到江湖水域内肥育,冬季至河床深处越冬。为中国主要淡水养殖四大家鱼之一,可人工繁殖。个体大,生长迅速。肉鲜美,供食用。鱼胆有毒。又称青鱼。
参考资料
中国“淡水鱼之王”白鲟灭绝,长江珍稀鱼类繁殖困境难解.百家号.2025-03-22
戈贤平:我国大宗淡水鱼产量占全球近90%,种业繁育达到世界领先水平.南方+.2025-03-22
鲢.sp2000.2025-03-22
中国淡水鱼类共有1050种:分属18目52科294属,经济价值较高有110余种,纯淡水967种,海河洄游性15种,河口性68种!.微信公众平台.2025-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