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尾古称「大仑脚」,街上有一座古老的庙宇德兴宫,根据虎尾德兴宫池府千岁沿革志记载,在清雍正十一年(1733)大陆先民赖金章、罗安吉两人渡海来台经商,随身携带池府千岁香火袋,有一天夜宿在此地的草,将香火袋挂在壁上就去休息,隔天要将香火带走,却怎样拿都拿不走香火袋,于是便继续南下去做生意了。后来有一吴姓商人,因被强盗追逼,逃命到此,见此有一间草寮便躲了进去,口中祝祷祈求神明保佑。
德兴宫历史沿革
据说,池梦彪使用了障眼法让强盗不见此草寮,使吴氏幸免于难,吴氏看见壁上之香火袋才知道是池府千岁救命,于是在乾隆三十年(1765)伙同先民将草寮改建庙宇并命名为「德兴宫」,当地人称为「大仑脚王爷」或王爷公庙,王爷时常显灵,救渡众生,而古庙旁有一口井,称为龙井,是王爷用来为信徒治病之仙水,每年农历六月十八日王爷圣诞节时,德兴宫皆取此井水让信徒饮用治病,由于庙址已经迁移,附近加盖大楼,地下水位已下降,目前这口井位于虎尾镇公安路28号民宅内,屋主陈顶昆先生极力保存这口龙井,他表示只要有兴趣的民众都欢迎参观。
寺庙特色
池梦彪自得「活龙穴地」大仑脚福地以后,大显神威、护国佑民、有求必应,即传播遐迩,远近到宫参拜民众络绎不绝,香火鼎盛非凡。
池府千岁信徒广被虎尾、土库、斗南镇等地区五十三庄,是虎尾镇历史最久的寺庙。
石碑的故事
德兴宫庙前有一块乾隆四十七年(1782)所立的「严禁奸保差藉命需索」的古碑,距今已经二百七十多年,这块示禁碑是当时诸罗县知县冷震金的谕令。因为台湾省为中国的边陲地带,清代初年满清政府刻意忽视,导致官府力量薄弱,无法维护地方治安,又清政府为了防范军队在台造反,规定来台的官吏及班兵三年一换,且不准携家带眷,因此,驻台官兵根本无心经营台湾,只望早早任满回乡升官发财。
台湾道台徐宗干曾说:「各省吏治之坏,至闽而极;闽中吏治之坏,至台而极」吏治败坏政教不及,因此地方治安极差,衍生了很多社会问题及怪异现象。德兴宫这块示禁碑就是在告谕庄民,现在有一些不肖的地保、乡保与衙差勾结,藉由路边病死的无名尸来向善良百姓恐吓诈财,衙役每每发现无名尸体,便将尸体搬到民家的田岸、或屋前檐下,招来业主、屋主及左邻右舍,藉着发生人命向无辜百姓勒索,若是顺从其勒索,送些银两给这些奸保蠹差,便将这件桉子撤销,否则就恐吓这些百姓,要往上禀报法办,一般老百姓怕事都会顺从恶吏需索。小康之家尚可卖田卖畜,度过此一难关,家贫者,遇到勒索有如割肉疗饥,状况凄惨。而这些恶吏、奸保食髓知味,又暗中将死尸移往他处,如法炮制,再敲诈一番。往往日久尸变肉腐,臭气难闻。而这些恶吏欺压百姓威吓小民,常常掷杯摔地,有如地痞流氓,更有甚者拳脚交加,不从其要求则擅自拘押,异常糟蹋良民百姓。所以知县冷震金就命地方仕绅刻此铭文,告知各庄民,若遇到这种事情不要害怕,只要告知庄中耆老,转报甲头,查验尸体,无事具结报请县府知道即可结桉,若乡保、恶吏串通县差有意图诈,则告知县府,必定依法痛惩。
这块石碑因日据时代皇民化时期,日人毁庙改为日语讲习所,无人管理被拿去当作「过桥板」而断成两截,光复后居民将石碑找回来,粗略整理后便黏了回去,置于庙前直到现在。因这块石碑是见证虎尾早期发展的有力文献证据,碑文上刻有乾隆四十七年时大仑脚的地方人士姓名及职衔,虎尾大仑脚文教工作协会会及地方文史团体心疼这块古碑逐渐风化失修,因此呼吁,希望相关单位争取经费及找寻专家予以抢修维护。
交通指引
【自行开车】
南下
1.国道1号-\u003e斗南镇/虎尾交流道下-\u003e往虎尾方向接158县道光复路\u003e中正路\u003e德兴宫
2.国道3号-\u003e古坑系统-\u003e虎尾交流道-\u003e接145县道林森路-\u003e中正路-\u003e德兴宫
北上
1.国道1号-\u003e斗南/虎尾交流道下-\u003e往虎尾方向接158县道光复路-\u003e中正路-\u003e德兴宫
2.国道3号-\u003e古坑系统-\u003e虎尾交流道-\u003e接145县道林森路-\u003e中正路-\u003e德兴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