浆果苋(学名:Deeringia amaranthoides)是苋科浆果苋属的攀援灌木,分布在印度尼西亚、中南半岛、马来西亚、大洋洲、台湾岛、印度以及中国大陆的四川省、西藏自治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云南省、贵州省等地。生长于海拔100米至2,200米的地区,一般生长在山坡林下以及灌丛中。
形态特征
攀援灌木;茎长2-6米,多下垂分枝,幼时有贴生柔毛,后变无毛。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少数心状卵形,长4-15厘米,宽2-8厘米,顶端渐尖或尾尖,基部宽楔形、圆形或近截形,常不对称,两面疏生长柔毛,后变无毛;叶柄长1-4厘米,无毛。
总状花序腋生及顶生,再形成多分枝的圆锥花序;花梗及分枝有贴生柔毛;苞片窄三角形,长约1.5毫米;小苞片卵形,长约1毫米;花梗长约1毫米;花直径2-3毫米,有恶臭;花被片椭圆形,长1.5-2.5毫米,淡绿色或带黄色,果时带红色,在花期后开展或反折,顶端圆钝,无毛;雄蕊花丝上端离生,基部连合成极短的杯状;柱头3,长1-1.5毫米,圆柱状,果时反折。浆果近球形,直径4-7毫米,红色,有3条纵沟,下面具宿存花被。种子1-6,扁压状肾形,黑色,光亮。种脐处有明显的突起。长0.6-1.3毫米,宽0.5-1.0毫米,厚0.3-0.5毫米。种子很小,千粒重约为0.297-0.313克。
生长习性
浆果苋花果期10月至次年3月。种子对温度较敏感,在一个比较窄和比较高的温度范围内(20-30℃)才萌发。而在野生状态下,其种子散落时正是较低温度的1-3月,因而不易萌发,这是植株自然更新慢的重要原因。观察结果表明,固定光照条件正常发芽的浆果苋种子发芽时,首先为胚根(初生根)突破种皮(露白),然后下胚轴伸长。下胚轴长到约1-2毫米时,子叶脱出种皮或部分脱出种皮,下胚轴渐变红褐色,子叶渐变绿色。下胚轴进一步伸长,子叶打开,幼苗直立。胚根进一步伸长,有的幼苗有次生根长出。以上过程在25-30℃培养时,通常4天左右开始露白,长成幼苗为6天。子叶正常脱出种皮、胚根发育不停滞的幼苗通常都能发育成正常幼苗。因试验的各批浆果苋种子野性较大,发芽陆续,露白的高峰期在5-12天,成苗高峰期在7-17天,但一直到21天才稳定的连续5天没有萌发,因此定其初次计数时间为10天,末次计数时间(试验持续时间)为20天。
产地生境
分布于中国、印度、中南半岛、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及大洋洲;在中国分布于四川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区、贵州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广东省、台湾。生于海拔100-2200米山坡林下或灌丛中。
保护现状
浆果苋被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高等植物卷》(2013年9月2日)——无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