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兆丰

张兆丰(1890-1930),又名献瑞,字兆丰,1890年1月12日出生于河北省磁县彭城镇(今属邯郸市峰峰矿区),革命烈士。

七岁时,张兆丰在一处私塾读书。1908年,他考入育德中学第一班学习,之后加入了同盟会。1912年6月考入北京大学。后又考入陕西陆军讲武堂,毕业后在陕西靖国军第四路任副团长、总司令部参谋处少校参谋等职。五四运动后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列席中国国民党一大,后任国民党直隶省党部执行委员。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负责直隶省农运工作。同年,张兆丰到冯玉祥国民军中开展军运工作,曾任旅参谋长、团长、师长等职。1928年6月,他在苏联出席中共六大,回国后参加顺直省委工作,曾任省委委员兼军委副书记、军委书记。1930年到磁县等地组织农民暴动,任中共北方局平汉北段“兵暴”委员会委员。在河北栾城领导“兵暴”工作时被捕。11月遭杀害。其灵柩安葬于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890年1月12日,张兆丰出生于河北省磁县(现属峰峰矿区)彭城镇。父亲是陶瓷工匠,后来又成为工场场主,母亲是一位贤惠善良的农家妇女。七岁时他在彭城文昌阁一处私塾里读书,后又转到彭城土地庙学堂。1905年6月,又以优等成绩考入磁县城第一所新式高等小学学堂。

1908年,张兆丰考入育德中学第一班学习。张兆丰受民主革命思想的熏陶,加入了同盟会,投身于辛亥革命。18岁的张兆丰在此成为第一个加入中国同盟会的会员,并积极投身于民主革命运动。毕业后他又回到了彭城。1912年6月,张兆丰又考入北京大学。由于家庭突然变故,使他被迫辍学,回乡任磁县第一高小英语教师。他四处奔波成立了“同盟会磁县分部”。联络武术界朋友,组织“彭城武术馆”。张兆丰率先开展了反对卖国贼袁世凯的斗争。筹备武器,夜袭伪磁县公安局半坡村分所,威震磁县城乡。

参加革命

1915年8月,张兆丰投笔从戎,考进了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成为第四期学员。张兆丰被安排在炮兵科学习,在两年的时间里,他以优秀的成绩获得学校师生的赞誉。 1917年7月毕业后,张兆丰就奔赴陕西省加入了于右任为司令的陕西靖国军,曾任副团长、司令部参谋处少校参谋等职。

1919年3月,张兆丰离开军队来到天津市,在《河北日报》社当记者。不久,他参加了于方舟在天津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随后,又加入了社会主义青年团。1920年,张兆丰到育德中学任教务主任。同年,冀南地区遭大旱,给人民的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张兆丰为了解决灾民的生活困难,积极活动,团结进步人士,与他们一起同当局进行合理的斗争,迫使当局救济灾民,取得了要粮斗争的胜利。1923年,张兆丰回到部队,并随部队进驻广州市。1924年,张兆丰列席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会后任国民党河北省党部执行委员。同年5月,张兆丰经于方舟、江注源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入党后,负责河北省的农运工作。

北伐时期

1924年9月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中国共产党为了在国民军中打开局面,派一批优秀党员干部到冯玉祥部组织建党和开展军运工作。张兆丰就是被委派到国民军中的优秀党员之一。张兆丰到国民军后,任第三军第三混成旅参谋长,后任该旅第三团团长,在国民军中,他积极发展党的组织,建立旅支部委员会,为党培养了许多的军事骨干。张兆丰不仅重视部队党组织的工作,对地方党的组织也非常关心,他对群众进行革命教育,并在群众中发展党员,壮大了地方党组织的力量。

1926年,从奉系军阀分离出来的方振武部队,改编为国民第五军。为了在该部开展工作,李大钊和北方区委指示张兆丰与方部建立合作关系。张兆丰立刻设法征得国民军领导人的同意,率第三混成旅的第三团和国民党第五军一起,在晋西地区作战。战斗胜利结束后,第三团编入第五军。后来,冯玉祥的部队集体加入了中国国民党,并在军内成立了最高特别党部,张兆丰被选为国民联军最高特别党部执行委员。同年7月北伐战争开始。为了配合北伐军北上进取中原,冯玉祥率领国民军南下入陕。张兆丰所在的第五军被编为援陕第一路军,其任务是消灭受吴佩孚支持的反动军阀刘镇华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即击败了该部。张兆丰由于在这次援陕战斗中英勇顽强,成功卓著,被晋升为第五军第三师师长。

参加六大

1927年8月,国民党中央军事委员会下令撤消张兆丰师长职务,冯玉祥也在他的部队进行“清党”,下令通缉张兆丰,张兆被迫离开了第三师。1927年底,张兆丰离开祖国赴苏联。第二年6月,他参加了在莫斯科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后,张兆丰立即回国参加顺直省委的工作。

1928年12月,中央政治局常委、组织部长周恩来受党中央的委托来到天津市,与陈潭秋、刘少奇一起主持召开顺直省委扩大会议,传达“六大”精神,纠正当时党内存在的错误倾向和问题,并改组了省委。张兆丰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当选为顺直省委委员兼省委副书记,不久又担任军委书记。在党的领导下,张兆丰与其他同志一起,建立和恢复了北方地区的军委工作。他还在中国国民党驻华北的各个派系军队和敌人的干部学校里都建立了党的秘密组织,使北方地区党的军事工作有了很大的发展。

英勇牺牲

1930年春,张兆丰受党的委派到河北省磁县武安市峰峰煤矿组织工人、农民举行震撼冀南的“五一”大暴动,在磁县建立苏维埃,成立红二十军。此次暴动因事先被敌人发觉未能成功。同年8月,张兆丰又到博野县蠡县组织农民暴动,再次以失败告终。之后,中共北方局决定建立平汉北段“兵暴”委员会,由薄一波任书记,张兆丰为委员之一。

1930年9月,张兆丰被委派到河北省滦城县组织领导山西省军队李生达部第十二师第三十四团的兵暴工作,张兆丰便化名为王美成来到李生达部。在张兆丰准备拉出部队发动“兵暴”的前夜,由于叛徒告密,张兆丰不幸被捕,被送往该师师部刑讯,敌人严刑拷打。同年10月16日中午12时半,敌人将张兆丰杀害在滦城北门外,终年40岁。

烈士安葬

兆丰同志的遗体当时被栾城区的中共地下组织冒险运走,偷偷地掩埋在一处岗坡上。1951年,中国共产党河北省委员会找到张兆丰遗体掩埋的地方,把烈士的遗骨暂时迁回彭城故居的一座空房内,待适当的时机,再正式迁葬于正在修建的邯郸市“晋冀鲁豫烈士陵园”。1961年6月底,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河北省委、省政府,中共邯郸地、市委组成“张兆丰烈士迁葬委员会”,决定在7月1日,将烈士的遗骨迁葬于邯郸“晋冀鲁豫烈士陵园”。

家庭关系

参考资料

人物轶事

张兆丰到革命军后,直接受李大钊领导,两人结下深厚友谊。张兆丰出于担心李大钊安全,把一支精致的小手枪赠与李防身。李大钊一直把枪带在身边,直到1927年被捕牺牲。2011年,张兆丰赠与李大钊的手枪在邯郸市发现。此手枪的发现,不仅见证了两人的友谊,也成为当时革命的历史见证。

后世纪念

故居

张兆丰故居位于峰峰矿区彭城镇后保安街12号。张兆丰故居是邯郸市首批历史文化建筑保护单位,是矿区红色文化研究会活动基地。

兆丰亭

2001年7月,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同时恰逢张兆丰烈士诞辰111周年纪念日,政府在黑龙洞源头之上,元宝山东侧山腰的优越位置,依山傍水地建造了一座名为“兆丰亭”的纪念亭。亭内顶部装饰有多幅彩绘画面,这些画面生动展现了张兆丰烈士的诸多珍贵历史瞬间与回忆。

兆丰广场

以革命先烈张兆丰命名的广场,占地面积接近二万平方米。广场内,数十棵拥有五六十年历史的松柏与梧桐树挺拔苍翠,矗立于其间,周围环绕着精心修剪的草坪与各色花卉。照明灯具错落分布,与自然环境和谐相融。广场的核心位置,矗立着张兆丰烈士的庄严铜像,成为纪念与学习的重要地标。该铜像是经全国政协常委,著名雕塑大师袁熙坤把关审定,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著名雕塑家周道生先生亲自摹画设计创作的。铜像矗立于花岗石砌筑的台基之上,高度为3.5米。烈士形象呈现为全身站立姿态,身着一套典型的北方中式服饰,脚踏圆口粗布鞋。其面容刚毅而坚定,双目凝视远方。

人物评价

兆丰同志忠实勇敢、吃苦耐劳,是北方党的军事领袖,是中国工农革命军的将才。兆丰同志之死,是党的一个损失,亦是中国革命的一个损失”。要求宣传他的革命业绩。(中共北方局评)

张兆丰的奋斗经历贯穿着一种精神,这是一种勇于探索、敢于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探索、奋斗!失败了,从头再来;跌倒了,爬起来再干!直到献出生命。(张兆丰长孙张一华评)

兆丰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从事军事斗争的佼佼者。他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是无私、无畏、求索、奋斗的一生。(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国务院副总理薄一波评)

张兆丰同志,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优秀党员和党的重要军事领导干部。张兆丰同志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他性格豪迈,平易近人,在艰苦的斗争环境中,仍然充满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当革命事业受到挫折和失败时,他依然坚定不移地为革命事业不屈不挠地英勇奋斗,他的革命精神像永不熄灭的火焰。(苏旭、黄占江、沙友林评)

参考资料

张兆丰.中国军网.2024-07-27

浓浓乡情忆兆丰.邯郸日报.2024-07-27

学党史 · 红色记忆|北方党的军事领袖—张兆丰.澎湃新闻.2025-07-05

【邯郸人物】张兆丰.澎湃新闻.2025-07-05

张兆丰赠与李大钊手枪在河北发现 见证两人友谊 .中国新闻网.2025-07-05

名人故居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文化载体.邯郸日报.2024-07-27

峰峰革命历史纪念馆开馆.邯郸日报.2024-07-2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