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香科

瑞香科为离瓣花亚纲(Magnoliopsida)锦葵目(Malvales)下的一科,截至2023年4月统计数据,该科在多识植物百科中共有50属,约800种,广布于北纬40°南北两半球的热带温带地区,多分布于非洲、大洋洲和地中海沿岸;在中国,瑞香科共有9属121种,各省均有分布,但主产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瑞香科植物为落叶或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稀草本,适宜生长在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瑞香科植物较喜热,广泛分布于热带及温带地区。单叶互生或对生;花辐射对称,头状、穗状、总状、圆锥或伞形花序浆果核果坚果,稀为2瓣开裂的蒴果;种子下垂或倒生。

瑞香科中有许多种为良好的园艺观赏植物,荛花属瑞香属、皇冠果属、菊瑞香属、米瑞香属等多属物种都可作为观赏植物来种植。有些瑞香科植物韧皮纤维发达,是较好的野生纤维植物,如瑞香属、荛花属、结香属等属物种,被广泛用于制造人造棉、纸、绳子等。有些瑞香科植物木材芳香,可作为薰香料,如瑞香(瑞香属 odora)及结香(Edgeworthia chrysantha)等。据中国药典记载,瑞香科中的一些植物如瑞香、结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等还可用来入药,如中医中狼毒根炮制后可入药,主治水肿腹胀、痰食虫积、心腹疼痛、结核病等症状。此外,瑞香科中的一些物种还具有丰富的文化涵义,如结香的花语为喜结连枝;瑞香在中国寓意着贞洁、祥瑞,有“祥瑞之花”的美誉等。

由于受到人类活动、火灾及废水排放等威胁,瑞香科中的一些物种资源正在不断减少;瑞香科中有较多植物已被列入世界保护名录中,如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截至2023年,已有200余种物种被收录并评估,其中檀薇香属、菊瑞香属、膝柱木属、沉香属收录物种较多,均在20种以上;在《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沉香属、拉敏木及拟沉香属中的所有物种均被在附录II中,此外,瑞香科植物如土沉香云南沉香也在中国相关保护名录中,并已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等方式对部分物种进行保护。

瑞香科植物有较多物种具有毒性,大多数荛花属物种有一定毒性,可对皮肤及粘膜产生强烈刺激性;狼毒属植物也有毒,如狼毒全草有毒,牛羊误食中毒后,可引起呕吐、腹痛、腹泻,严重时虚脱或惊厥死亡,人接触时,可引起过敏性皮炎。此外,瑞香狼毒可忍受长期干旱,对周围其它植物种产生明显的郁蔽作用,可与牧草争水、争肥、争空间,引起草原退化,可通过化学及物理方法来对其进行防除。有研究表明,某些沉香属植物的叶片提取物也对人体有轻微危害,需进一步研究来确保人类食用的安全性。

学名来源

瑞香科的学名“Thymelaeaceae”以其模式属欧瑞香属(Thymelaea)命名,由属名的复合形式加上表示科的等级后缀构成,该属名的词源由来是草本植物欧瑞香θύμος(thúmos)和橄榄 ἐλαία (elaía)的希腊名称的组合,指的是其类似欧瑞香的叶子(即微小的叶子)和类似橄榄的果实。瑞香科的中文名与模式属欧瑞香属中文名不一致①,因为欧瑞香属非日本原产,故日本学者选用产于日本的瑞香属(瑞香属)为本科命名,之后这一日文科名又被译为中文科名。

分类

分类历史

1789年,法国植物学家安托万·罗兰·德朱西厄(Jussieu)提出并命名了瑞香科(Thymelaeaceae);1894年,恩格勒(Engler)提出将瑞香科置于瑞香目下;1952年,埃特曼(Erdtman)对瑞香科和大戟科的花粉进行研究,结果发现两个科的花粉外壁模式相似;1968年,克朗奎斯特(Cronquist)根据瑞香科的花、花瓣、雄蕊、心皮等形态特征,将其置于桃金娘目中;1976年,康奈(Corner)通过对瑞香科植物的种子形态研究发现,其种子结构与大戟目物种的种子结构相似;1998年,APG系统将瑞香科置于锦葵目中,同年,费伊(Fay)等人基于rbcL序列数据对锦葵目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发现瑞香科与锦葵目中的5个科形成姐妹分支并获得强烈支持;2003年,库比茨基(Kubitzki)和蔡斯(Chase)两位学者也认同瑞香科应置于野葵目下;1999年,拜耳集团拜耳集团)根据瑞香科叶绿体基因组的两个基因片段(rbcL和atpB)进行分子系统学分析,将其归入锦葵目(Malvales)中;2004年,中国植物志采用克朗奎斯特系统,将其归入桃金娘目(Myrtiflorae)中。截至2023年4月统计数据,多识植物百科基于分子系统学APG IV系统形成的多识被子植物门系统中将瑞香科置于锦葵目下。

科属分类

关于瑞香科的下级分类还缺乏相对完整的研究,不同的分类学家根据划分的形态特征的不同持有不同的观点。1894年,恩格勒(Engler)依据果实、雄蕊数量、萼片数量等形态特征将瑞香科分为四个亚科:沉香科(Aquilarioideae)、Phalerioideae、绢毛果亚科(Thymelaeoideae)、Drapetoideae,1921年增加了三个新的亚科:Microsemmatoideae、鳞薇木亚科(Octolepidoideae)、合丝瑞香亚科(Synandrodaphnoideae);1900年,皮罗塔(Pirotta)等人依据子房、果实、花盘是否存在等形态特征分为3个族;1934年,多姆克(Domke)将瑞香科分为四个亚科:绢毛果亚科、沉香科、膝柱木亚科和合丝瑞香亚科,其中瑞香亚科分为四个族:栀薇香族(Dicranolepideae)、皇冠果族(Phalerieae)、瑞香族(瑞香属ae)和夜薇香族(Gnidieae),并且这种分类观点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支持。

2003年,学者赫伯(B.E. Herber)根据巴豆型花粉纹饰、两心皮以及内部韧皮部的存在等形态特征和解剖学特征将瑞香科划分为两个亚科,其保留了膝柱木亚科,但将其更名为鳞薇木亚科,将合丝瑞香亚科、沉香科和绢毛果亚科合并为Thymelaeoideae s.l.(sensu lato)亚科,并将其划分为合丝瑞香族(Synandro瑞香属ae)、沉香族(Aquilarieae)和瑞香族3个族;其在鳞薇木亚科中没有划分族,但将其划分为鳞薇檵木属(Octolepis)和膝柱木属(拉敏木)两个属;同样在瑞香族中没有划分亚族,但将其划分为翅薇香属(Linostoma)、瑞香属瑞香属)、皇冠果属(Phaleria)和 夜薇香属(Gnidia)四个属。但是彼时,大多数研究学者还是将瑞香科划分为四个亚科。

此外,赫伯(B.E. Herber)还确认了45个属,不包括绢毛果属(Tepuianthus),将Atemnosiphon和Englerodaphne归入夜薇香属,将毛花瑞香属(Eriosolena)归入瑞香属,将Thecanthes归入米瑞香属(Pimelea)。最大的族中最大的属和大约的物种数量是夜薇香属(160种)、米瑞香属(110种)、瑞香属(95种)、荛花属(70种)、檀薇香属(Daphnopsis)(65种)、杉薇香属(Struthiola)(35种)、绵薇香属(Lachnaea种)(30)、欧瑞香属(30种)、皇冠果属(30种)和膝柱檵木属(Gonystylus)(25种)。

属下分类

在瑞香科的属下分类与系统学方面,瑞香属(瑞香属)和荛花属(Wikstroemia)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传统的分类学以叶形态、花盘形状和果实类型等特征来区别瑞香属荛花属,但这些性状在两个属中均存在交叉趋势;1932年,多姆克(Domke)以花盘鳞片状特征为分类依据,将部分瑞香属的植物和狼毒属合并到荛花属中;1959年,哈马亚(Hamaya)通过研究日本瑞香科植物营养器官,认为瑞香属和荛花属的祖先相同;2001年,哈达(Halda)通过对花盘等性状的研究,把瑞香属荛花属归并为瑞香属一个属;2002年,范德班克(Michelle van der Bank)对瑞香科的分子系统学的研究结果支持瑞香属荛花属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然而,该研究仅选取了瑞香属和荛花属各一种植物,并不适合讨论两属系统发育关系;2006年,加利西亚-赫尔巴达(Galicia-Herbada)选用3种瑞香属植物和2种荛花属植物作为外类群,发现其两属均为单系类群;2009年,博蒙特(Beaumont)等研究学者选用1种瑞香属植物和2种荛花属植物进行研究,发现荛花属不为单系;2010年,张永洪等研究学者选用2种瑞香属和4种荛花属的材料作为外类群,证明瑞香属和荛花属均为单系。可见,荛花属瑞香属的分类还存在很多分歧,有必要收集来自不同学科的证据,对荛花属和瑞香属的系统分类做进一步探讨。

此外,夜薇香属(Gnidia)是多系的,其物种可分为4个独立的分支,每个分支都包含该科的其他属。夜薇香属的模式种是夜薇香(Gnidia pinifolia),若夜薇香属被划分为4个或更多个独立的属,则包含夜薇香的分离属,其将保留夜薇香属的名称。2009年,扎卡里·罗杰斯(Zachary S. Rogers)在《密苏里植物园年鉴》(Annals of the Missouri Botanical Garden)上发表了对马达加斯加夜薇香属的修订。此外,瑞香科的一些较为古老的处理方法认为鱼薇香属(Lasiosiphon)是一个独立的属,与夜薇香属不同,但这种区别被证明是由人为划分的。2002年,范德班克(Michelle van der Bank)等人认为,若重新定义鱼薇香属(Lasiosiphon),其可能与夜薇香属相同,因为鱼薇香属的模式物种是Gnidia glauca,以前则称为Lasiosiphon glaucus

下级分类

根据多识植物百科2023年数据,瑞香科共有5亚科,8族,50属,约800种。

形态特征

瑞香科植物为落叶或常绿灌木或小乔木,稀草本;茎通常具韧皮纤维

单叶互生或对生,革质或纸质,稀草质,边缘全缘,基部具关节,羽状叶脉,具短叶柄,无托叶。

花辐射对称,两性或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头状、穗状、总状、圆锥或伞形花序,有时单生或簇生,顶生或腋生;花萼通常为花冠状,白色、黄色或淡绿色,稀红色或紫色,常连合成钟状、漏斗状、筒状的萼筒,外面被毛或无毛,裂片4-5,在芽中覆瓦状排列;花瓣缺,或鳞片状,与萼裂片同数;雄蕊通常为萼裂片的2倍或同数,稀退化为2,多与裂片对生,或另一轮与裂片互生,花药卵形、长圆形或线形,2室,向内直裂,稀侧裂;花盘环状、杯状或鳞片状,稀不存;子房上位,心皮2-5个合生,稀1个,1室,稀2室,每室有悬垂胚珠1颗,稀2-3颗,近室顶端倒生,花柱长或短,顶生或近顶生,有时侧生,柱头通常头状。

果实和种子

浆果核果坚果,稀为2瓣开裂的蒴果,果皮膜质、革质、木质或肉质;种子下垂或倒生;胚乳丰富或无胚乳,胚直立,子叶厚而扁平,稍隆起。

分布

世界各个大陆都有瑞香科植物的分布。其广布于北纬40°南北两半球的热带温带地区,多分布于非洲、大洋洲和地中海沿岸。在中国,瑞香科共有9属121种,各省均有分布,但主产于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

瑞香科中的瑞香属主要分布于欧洲亚洲地区,中国有54种,主要分布于西南和西北部,其余全中国均有分布;荛花属分布于亚洲、澳大利亚及太平洋岛屿等地区,中国分布有53种,全中国几乎均有分布,主产长江流域以南,西南及华南分布最多。结香属产于亚洲,主要分布于印度、缅甸、不丹尼泊尔、中国、日本至美洲东南部等地区,中国分布有4种,分别为白结香(Edgeworthia albiflora)、结香、西畴结香(Edgeworthia eriosolenoides)、滇结香(Edgeworthia gardneri);沉香属主要分布于印度、马来亚及亚洲东南部地区,中国主要有2种,分布于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台湾及云南省等省区;狼毒属主要分布于亚洲温带地区,在中国有1种——狼毒,其常生长于海拔2300-4200米,年平均温度为0℃左右的干燥向阳山坡及高山、亚高山草地上。

习性

瑞香科植物较喜热,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和温带地区,喜温暖、湿润的气候,不耐寒,不耐水湿,适宜生长在肥沃湿润、排水良好的土壤中,如结香属中的结香及瑞香属中的瑞香等;其沉香属植物喜湿润环境,耐低温和霜冻,主要生长于东南亚及南亚热带雨林中,在日均温在20-22℃时生长发育良好,适宜在排水良好的土壤中生长。

栽培技术

育苗方式

扦插繁殖

瑞香科植物如结香、瑞香等可采用插繁殖。结香扦插一般在早春2-3月或夏季6-7月进行,选取健壮的枝条剪段作插穗,直接插入土壤中,压实并浇透水,保持土壤湿润即可;瑞香可在春季发芽前进行扦插,一般取1年生粗枝切成一定长度的枝段作为插穗,适宜扦插在稍湿润的半阴地段,扦插后40天左右即可生根。

压条繁殖

瑞香科植物如结香、瑞香等可采用压条繁殖。结香压条可选择粗壮的孽丛枝条,将压入土中的一面进行半环状剥皮,压进土壤时枝梢需露出土面,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翌年可截断母枝,另行栽培;而瑞香一般选取1年生的枝条,将枝条环状剥皮,待伤口稍干后用塑料袋或竹筒将枝条套入,内衬苔藓植物,保持湿润,3个月左右即可生根。

养护管理

当瑞香科植物栽植后需浇透水,之后浇水需干透再浇,不能长期使土壤过湿,否则易导致烂根发生;夏季高温时要进行遮荫,避免强阳光直射。施肥需结合浇水,上盆或栽植时需施好底肥,忌施人粪尿;平时可施用矾肥水,可在花期施用一些磷、钾肥,花后则以氮肥为主,以保证营养生长的需要。此外,在种植结香时,在栽植前需施足基肥,并放入通风良好的环境中,在每年春季剪去其干枯枝、病残枝、徒长枝和交叉枝等,及时修剪更新衰老的枝条。

病虫害防治

瑞香科中结香在高温高湿、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易发生白绢病,可施用托布津可湿性粉剂硫酸铜液、萎锈灵等药剂来防治病害的发生;而瑞香上易发生花叶病和根腐病,可选用多菌灵甲基硫菌灵等药液进行防治。结香上常见的虫害为褐刺蛾科,可喷施敌百虫敌敌畏乳油、杀蟆松乳油等药剂来防治;瑞香上易发生的虫害为蚜虫介壳虫,可选用乐果等药液喷施防治。

保护

种群现状

瑞香科中的部分物种分布和种质资源十分受限,如绢毛果属中的Tepui鹨属 yapacanensis②是委内瑞拉的特殊物种,栽培面积仅12平方千米;鳞薇木属中的Octolepis aymoniniana③仅分布于拉诺马法纳国家公园;Octolepis ibityensis③是马达加斯加中部瓦基南卡拉特拉(Ibity)地块的特有种,栽培面积为4平方公里;Octolepis oblanceolate③是马达加斯加的特有物种,栽培面积为54平方千米;Octolepis ratovosonii ③是马达加斯加北部和东部的特有种,生长在北部的马农加里佛(Manongarivo)和南安贾纳哈里贝(Anjanaharibe Sud)以及东部的迪拜(Makira)和扎哈梅纳(Zahamena),其栽培面积仅为32平方千米。

致危因素

瑞香科中的保护物种遭受着许多种威胁,如绢毛果属中的Tepuianthus yapacanensis②面临的威胁主要为工业和军事废水的排放以及旅游和休闲区的开发等人类活动;Octolepis aymoniniana③面临的威胁主要为伐木和木材采伐;Octolepis ibityensis③由于火灾导致其主要栖息地的面积在不断下降;Octolepis oblanceolate③由于采矿和农业转移,导致其受到森林砍伐的威胁;Octolepis ratovosonii③由于人类砍伐树木和开采石英、及咖啡和可可种植园的扩张,导致其栖息地的面积在不断下降。

保护等级

瑞香科中有较多植物已被列入世界保护名录中,如在《国际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中,截至2023年,已有200余种物种被收录并评估,其中檀薇香属、菊瑞香属、膝柱檵木属沉香属收录物种较多,均在20种以上,常见属的详细收录信息如下表所示:

此外,2019年,瑞香科中沉香属、拉敏木及拟沉香属中的所有物种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II管制;2021年,瑞香科中的沉香属植物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和云南沉香(Aquilaria yunnanensis)均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第二批),保护等级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保护措施

瑞香科中被列入保护名录中的物种大部分并未开展相关的保护行动和措施,仅有几种在相关的特定区域内进行了就地保护,如Octolepis aymoniniana被保护在拉诺马法纳国家公园;Octolepis ibityensis被保护在瓦基南卡拉特拉(Ibity)地块保护区;Octolepis oblanceolate被保护在安多哈希拉国家公园中。

毒性与危害

毒性

瑞香科植物大多数具一定毒性,其荛花属中大多数物种有一定毒性,可对皮肤及粘膜有强烈刺激性;狼毒属植物也有毒,如狼毒全草有毒,但以根的毒性最大;牛、羊易发生误食中毒,马和其它家畜很少发生中毒。牛羊误食中毒后,可引起呕吐、腹痛、腹泻、四肢无力、卧地不起、全身痉挛、头向后弯、心悸亢进、粪便带血,严重时虚脱或惊厥死亡,母畜接触后可导致流产;人接触时,可引起过敏性皮炎,根粉、花粉对人眼、鼻、喉有较强烈而持久的辛辣性刺激。此外,沉香属中Aquilaria malaccensis的叶片甲醇提取物中,具有细胞毒作用,属于轻度危害(III类),该提取物在PBMCs中也会引起脱氧核糖核酸断裂,具有遗传毒性;某些沉香属植物的叶片提取物也对人体有轻微危害,需进一步研究来确保其对人类食用的安全性。

危害

瑞香科中的一些植物对草原具有危害性。如狼毒的根系入土深,吸水吸肥能力强,丛生枝条多,冠层繁茂,可忍受长期干旱,对周围其它植物种产生明显的郁蔽作用,具有一定的异株克生现象,对周围其它植物种子发芽和幼苗生长均有抑制作用,可与牧草争水、争肥、争空间,严重影响草场利用及牧草的品质与繁衍,引起草原退化,实为天然草场一大祸害。据调查,中国甘肃有46.6万公顷的草原遭受危害,牧草减产1.375亿千克,经济损失近1500-2000万元。

防治措施

对于狼毒的防治主要是通过化学、物理防除的方法开展。对于大面积泛滥的狼毒,一般选择在狼毒初蕾期或盛花期施药,以减少土壤中的种子基数,同时还需连续喷施3年药剂,以彻底灭除幼苗;在自然条件恶劣的地区,化学防除后应及时补播其它牧草,防止植被覆盖率下降后草场进一步退化。物理防除主要包括人工挖除、机械防除两种方式。人工挖除成本低、效率高,适用于山坡沟地,但费时费力,适宜在狼毒面积小、数量少时采用;机械防除适宜在地势平坦地带使用,连续3年在盛花期使用机械割除狼毒地上部分可减少95%的植株结实。

用途

园林观赏

瑞香科中有许多物种为良好的园艺观赏植物,其荛花属瑞香属、皇冠果属、菊瑞香属、米瑞香属和其他属的物种都可作为观赏植物来种植。例如瑞香是园林盆栽的名贵香花之一,其早春开花、花朵芳香、株形优美,既可观花、观叶,又可制作盆景观赏,是色、香、姿均美的花卉,适宜配植于花坛、林下路边、林间空地、庭院、假山岩石的阴面等处,可起到美化、绿化园林的效果;结香树形优美、柔枝长叶、花多成簇、芳香四溢,适宜庭院内孤植、丛植,也可栽植于路旁、墙隅、草坪、绿地、公园、假山等处,还可扭枝造型作盆栽、盆景观赏。

工业原料

沈丁花科中的一些物种韧皮纤维发达而强韧、细柔,是较好的野生纤维植物,被广泛用于制造人造棉等;也有一些物种主要用来造纸,如瑞香属、荛花属结香属、欧瑞香属、檀薇香属等植物的树皮可用来制绳子和造纸,如北江荛花(Wikstroemia monnula)、丽江荛花(Wikstroemia lichiangensis W. W. Smith)可用做纸艺材料;韦木属植物的茎可编制成篮子等物,澳大利亚人常用米瑞香属植物的树皮来做细绳;还有的物种木材芳香,可作为薰香的原料。如瑞香的花含有芳香油,可作高级化妆品原料;粗油部分可作为高档牙膏、香皂、香料的原料;从根、茎提取出的浸膏可开发成外用药制剂;其茎皮纤维还是良好的造纸材料。结香具有浓郁的香味,可提取芳香油,制作成香精和香水。

医学药用

瑞香科中的一些植物可用来入药,具有良好的药用效益。如瑞香的枝叶、花及其根皮可入药,枝叶具有解毒,消肿止痛等功效,可用于治疗乳、疮疡、痛风等病症;花具有活血止痛、解毒散结等功效,可用于治疗头痛、牙痛、咽喉肿痛等病症;根皮具有解毒、活血止痛等功效,可用于治疗胃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等病症。结香的根与花均可入药,具有舒筋活络、消肿止痛、祛风明目的作用,根可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关节痛、腰痛、跌打损伤和骨折等症状,花可治疗目赤疼痛、夜盲等症状。中医中狼毒根炮制后可入药,主治水肿腹胀、痰食虫积、心腹疼痛、结核病等症状。

延伸文化

瑞香科中的一些物种还具有丰富的文化涵义。如结香的花语为喜结连枝,在中国,结香也被称为爱情树,在中国民间有打结结香枝条的习俗;瑞香是中国传统名花之一,寓意着贞洁、祥瑞,有“祥瑞之花”的美誉;金边瑞香(瑞香属 odora 'Aureomarginata')于19世纪90年代先后被评为中国广州“十大名花”之一、中国江西省南昌市花和赣州市花。

代表类群

由于欧瑞香属为瑞香科的模式属狼毒属植物在毒性、草原退化及医学药用等方面的研究较多,沉香属植物也被应用于各种医学药用的研究中,因此,就将此三个属作为瑞香科的代表类群来介绍。

欧瑞香属

欧瑞香属(学名:Thymelaea)为一年生草本、多年生亚灌木或小灌木;单叶互生;花两性或单性,雌雄同株或异株,果实不开裂,果皮膜质,具33种。该属主要产于地中海沿岸地区,分布于欧洲南部和中部、亚洲西南部、非洲北部等地区,仅1种广布到中亚;中国仅1种——欧瑞香(Thymelaea passerina),产于新疆。

沉香属

沉香属食虫类:Aquilaria Lam.)为乔木或小乔木;叶互生;花两性,腋生或顶生,通常组成无梗或具梗的伞形花序蒴果,倒卵形;种子卵形或椭圆形。该属包含22个物种,中国野生资源有2种,分别土沉香(Aquilaria sinensis (Lour.) Spreng.)和云南沉香(Aquilaria yunnanensis S. C. Huang),其中土沉香为中国特有种;其分布于中国、缅甸、泰国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东北部及不丹、马来半岛、苏门答腊岛西加里曼丹等地区;在中国分布于广东广西壮族自治区、台湾及云南省等省区。其喜湿润环境,耐低温和霜冻,主要生于海拔0-850米之间,主要分布在沿海、丘陵低山中。

云南沉香的茎皮可作造纸原料及人造棉原料;土沉香树皮纤维柔韧,色白而细致可做高级纸原料及人造棉;木质部可提取芳香油,花可制浸膏;其老茎受伤后所积得的没药树,俗称沉香,不仅可作香料原料,并可入药,具有温中降逆、暖肾纳气的作用。此外,此两个物种还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植物。

狼毒属

狼毒属(学名:Stellera L.)为多年生草本或灌木,叶散生,稀对生,披针形;花白色、黄色或淡红色,顶生无梗的头状或穗状花序;小坚果干燥,果皮膜质。其主要分布于亚洲温带地区,在中国有1种——瑞香狼毒(Stellera chamaejasme),其常生长于海拔2300-4200米,年平均温度为0℃左右的干燥向阳山坡及高山、亚高山草地上。

狼毒属中的狼毒不仅可引起草原退化,而且其全草有毒,牛羊误食中毒后,可引起呕吐、腹痛、腹泻、全身痉挛、头向后弯、心悸亢进、粪便带血,严重时虚脱或惊厥死亡;人接触时,可引起过敏性皮炎。此外,中医中狼毒根炮制后可入药,主治水肿腹胀、痰食虫积、心腹疼痛、结核病等症状。

相关研究

李天晓等研究学者在2023年发现沉香属植物中含有各种内生真菌,它们会产生含有倍半萜类化合物和芳香基团的代谢物,这些代谢物是提高沉香属植物的质量和数量的丰富药物来源,少数真菌还具有特殊的能力,其中一些次级代谢产物则是在真菌内生菌引发沉香属植物的自我防御反应时形成的。这些沉香属植物的内生真菌不仅可以保护寄主树木免受微生物入侵和疾病侵害,还可以激活沉香木的积累。并且真菌菌株产生的这些化合物因种类或菌株的不同而不同,这可能增强沉香属植物对各种环境胁迫的抵抗能力。

注释

①:一般科的中文名与其模式属相同;

②:绢毛果属物种,暂无中文译名;

③:鳞薇木属物种,暂无中文译名。

参考资料

瑞香科.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11-25

Species.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11-25

瑞香科.多识植物百科.2023-11-25

..2023-11-25

瑞香科五属植物中酚性聚合物的结构特征、分布及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中国知网.2023-11-25

荛花属植物比较叶绿体基因组分析及其系统分类研究.中国知网.2023-11-25

我国常见瑞香科韧皮纤维理化性能的初步研究.中国知网.2023-11-25

“俟时乃出”:瑞香花热兴起的环境与人文考察.中国知网.2023-11-25

Octolepis aymoniniana.IUCN.2023-11-25

Tepuianthus yapacanensis.IUCN.2023-11-25

Octolepis ibityensis.IUCN.2023-11-25

Michelia shiluensis.IUCN.2023-11-25

Gonystylus.IUCN.2023-11-26

戟瑞木属.IUCN.2023-11-26

拟沉香属.IUCN.2023-11-26

沉香属.IUCN.2023-11-26

Dicranolepis.IUCN.2023-11-26

Craterosiphon.IUCN.2023-11-26

毛薇香属.IUCN.2023-11-26

Wikstroemia.IUCN.2023-11-26

Daphne.IUCN.2023-11-26

Thymelaea.IUCN.2023-11-26

Lagetta.IUCN.2023-11-26

Dais.IUCN.2023-11-26

Lasiosiphon.IUCN.2023-11-26

Peddiea.IUCN.2023-11-26

Dirca.IUCN.2023-11-26

Ovidia.IUCN.2023-11-26

Daphnopsis.IUCN.2023-11-26

Gnidia.IUCN.2023-11-26

Passerina.IUCN.2023-11-26

2019年CITES附录中文版.CITES.2023-11-25

瑞香科.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023-11-26

两种荛花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中国知网.2023-11-25

瑞香科杀虫植物——瑞香狼毒.中国知网.2023-11-25

中国瑞香科植物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系统学研究.中国知网.2023-11-25

..2023-11-25

Tsilorano.IUCN.2023-11-25

Octolepis ratovosonii.IUCN.2023-11-25

青海省瑞香狼毒的研究现状·综合利用及防治对策.中国知网.2023-11-25

赣州市花—金边瑞香(Daphne Odoravar·Marginata)(瑞香科)(Thymelaeaceae)的研究概述.中国知网.2023-11-25

欧瑞香属.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11-26

Thymelaea Mill..COL.2023-11-26

沉香属.中国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11-26

土沉香.中国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11-26

云南沉香.中国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11-26

狼毒属.中国植物科学数据中心.2023-11-26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