蚁姓多分布于闽、粤、台及泰国,人口稀少。汕头市澄海区溪南镇外蚁村,内厝村和上岱美村是蚁姓传统聚居地。
简介
蚁姓袓居中原,发祥于晋阳。在《辞海》中,蛾蚁本同根。历尽沧桑,蛾蚁袓先逐渐扩延至福建省、广东省、后定居广东澄海。澄海溪南镇的外蚁村和内,为蚁姓人聚居地,当地还建有蚁氏大宗祠。
据考证,蚁是由古人对图腾或动物的崇拜逐步演变为姓氏的,和蚁姓来源类似的,还有龙、马、牛、羊、熊、骆、鹿、鲍、鸥等姓。
姓氏渊源
蚁姓来源说法不一,主要有3种说法:
(1)源出李姓,因避祸改姓“蚁”;
(2)“蚁”“蛾”同源,郡望河东;
(3)福建古闽族土著有雷、蓝、车、蚁四个族姓,蚁姓属闽越土著遗裔。
这三种说法各有依据,但都不够充分。因“文革”期间,蚁姓的发源地莆田市涵江区塘头乡和市内城厢区这两处蚁姓聚居地保留的族谱均遭焚毁,故无法进一步考证。澄海区是蚁氏入潮之后主要甚至也可以说是唯一的聚居地。
人群分布
在潮汕地区地区,只有澄海有蚁姓人聚族而居的村落,两村人口约6千多人,还有若干零星居住点,全潮汕估计上1万人。它的来源也十分迷离扑朔,象明代人凌迪编撰的《万姓通谱》这种搜罗颇广的古代姓氏书也无载蚁氏,可见这个姓不单稀罕,而且年轻。
在潮汕蚁氏的发祥地福建莆田,蚁姓的基本情况就是这些。
澄海是蚁氏人潮之后主要甚至也可以说是唯一的聚居地,入潮始祖蚁兴田,主要居住于溪南和东里两镇。蚁氏移居海外的历史也很早,主要侨居泰国和越南。关于蚁姓的来龙去脉,可以学中国国民党元老老吴稚辉和于佑任先生两人的达观态度。爱国侨领、原泰圈中华总商会主席蚁光炎遇刺后,国民党元老吴稚辉和于佑任先生两人为蚁光炎合写墓表,吴稚辉撰文,于佑任书丹。该墓现立于西西安碑林博物馆,文、书、事俱佳,堪称“现代三绝碑”。表云:“蚁之先,有高节君子,耻事二姓,乃隐遁而托姓微物,籍以自晦。如西汉功臣曲成侯虫达,魏平东将军蛾青,为春秋晋大夫蛾析之后,意者亦皆生当乱世,托微物为姓,藉以自晦乎!蚁有明德,其后必有达人……”
写墓表当然要按一定模式和格式,先从主人公的里籍开始,一代代叙述下去,这是墓表墓志铭的传统写法,两位老先生深谙此道,先说主人公先祖本姓蛾,后改姓蚁。吴、于两人高明之处就是在蚁姓是否氏于蛾氏上不作微枝细节考究,而是从大处着眼,从弘扬民族精神着眼,大笔一挥,用蛾青、虫达来比况蚁氏和蚁光炎,故用了个别有深意的“如”字。在两位老先生看来,其先人姓蚁姓蛾蝼还是姓李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中国人,是炎黄子孙。老先生先引古证今,最后落笔在“蚁有明德,其后必有达人!”从历史回到现实,盛赞蚁光炎的民族气节。
姓氏渊源传说
关于蚁姓来源的第一种说法,源自一个民间传说:
传说往时,白塘有个姓李的迁往涵江区,成为财主。李财主只生一独子,娶塘头张氏女为妻,不久,李张氏就有孕在身。正当李家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之时,一场瘟疫夺去了李财主夫妇及独生儿子的生命,只遗下怀孕的李张氏。李张姓呼天唤地,哭的死去活来,想起若大的家产,一个妇道人家怎样维持,更是悲痛欲绝。为了腹中李家的血脉,为了李家的产业有人继承,她咬紧牙根,决心顽强地活下去。
然而,李族叔为贪得她家的家业,经常无事生非,刁难李张氏,李张氏哀求看在腹中李家血脉的分上
,高抬贵手。李族叔知道了李张氏有孕在身,更是得寸进尺迫害她,迫其改嫁。李张氏誓死不从。除了不改嫁,其他小事她都逆来顺受,忍辱负重。李族叔见李张氏如此刚烈,毫无屈服之意,就强行把她赶出李家之门。
走投无路,身怀六甲的李张氏,只好含泪回到了塘头娘家。,向父母哭诉了李族叔的暴行。势孤力单,老实本分的父母能有什么办法?只能安慰女儿,暂住娘家。常言道:一日二日为客,三月四月逐客。李张姓在娘家住了数个月,增加了原来就清贫的娘家的负担,开始兄嫂冷言冷语,进而讽刺挖苦。李张氏为了即将出生的孩子,只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咬紧牙关,让眼泪往肚里咽,不久,孩子出生了,是个男孩,李
张氏高兴的热泪盈眶,眼见怀中的孩子,往日的艰辛,屈辱都抛却九霄云外。
孩子刚满月,兄嫂又把李张氏母子赶出了张家。无奈李张氏只好在离娘家不远的坡地上,特地选择面向白塘的地方,央人搭盖了一间茅屋栖身,就近垦荒度日,精心养育李家血脉。这样,含辛茹苦度日如年地过了几年,用省吃俭用的钱送儿子入学,塾师问其“贵姓?”李张姓自豪地说:“姓李!”。这事不知怎么被李族叔知道了,他带人前往胁逼李张氏,不准她说儿子是李家的骨肉,还口口声声骂她“麻疯虫认亲”,扬言要除掉她的儿子。为了孩子,李张氏气愤至极地说:“好,你不认我儿子是李家的骨肉,我认!你不让我儿子姓李,我就改姓。”
李张氏就向塾师哭诉了事情的经过,塾师听了既同情又气愤,就劝李张氏以屈求伸,暂时改姓,待孩子长大了再复姓归宗也是可以的。他说:“常言道:坐不改名,行不改姓。李族叔他不仁,李张氏你有义,他骂你’麻疯虫认亲,虫、义合一便是蚁,蚁、李方言又同音,改其它姓无意思,独改奇姓,寓意忍辱,同音同源,子孙易记。你看如何?”李张氏听了,觉得言之有理。从此塘头就有了这个奇特的“蚁”姓了。
李张姓辛苦流汗,寡居牵仔,儿子长大了,成家了,并且生孙了。她笑的合不拢嘴,由于一生积劳成疾,临终之际,要子孙牢记他们是李家的后代。后来,兵荒马乱,百姓遭殃,携家带小,纷纷外逃避乱到广东省一个叫“海阳县”的地方定居。还有的人复姓归宗姓了“李”。还有的仍沿用“蚁”姓,至今新坡村就还有蚁姓八百多人。
姓氏名人
蚁光炎1879年出生于澄海区东里镇南畔洲村人,出身贫苦,17岁到越南,后转泰国谋生,经营航运业和火(碾米)业致富,成为商界翘楚。至20世纪30年代,其企业已拥有职工10多万人。1922年粤东、闽南地区“八·二”大风灾和1931年北方黄河大水灾,他均慷慨捐巨款救灾。每年用在中泰慈善事业的款项逾10万铢。还解囊支持泰京崇实学校,以助贫侨子弟入学;创办俊才夜校,专为成年侨胞补习泰文。他在事业有成之后,为旅泰华侨和泰国人民做了很多慈善公益事业,自家却过着俭朴的生活,赢得崇高声誉和广泛尊重,于1936年当选为第16届罗中华总商会主席。
1939年11月21日晚,泰国(时称暹罗)曼谷繁华的耀华力路上发生了一起震惊中外的血案。时任中华总商会主席的蚁光炎先生不幸遭遇暗杀。蚁光炎是因领导泰国华侨开展抗日救国运动而被日伪杀害的。在海外著名侨领中,他是第一个为祖国而牺牲的抗日英烈。
蚁美厚(1909-1994),原名美杨,澄海区县南畔洲人。1925年赴泰国曼谷随叔经商。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参加“暹罗华侨各界抗日联合总会”;1939年他被选为泰国中华总商会常委,并担任泰华最高慈善机构德善堂董事、泰国潮州会馆执委等多个社团要职。
1945年旅泰爱国华侨成立“暹罗华侨建国救乡联合总会”,蚁美厚当选为总会会长,在团结华侨、救济祖国灾民、支援祖国解放事业方面,作出了不少的贡献。1949年,他只身回国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会委员,任中央人民政府华侨事务委员会委员。南下工作后,历任全国救济总会委员兼广东分会副会长、广东省政协第一届至第四届副主席、广东省华侨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全国工商联常委、民盟广东省常委、广东华侨投资公司副董事长等职,为支援海南解放和抗美援朝战争、恢复和发展广州国民经济作出贡献,并为接待和安置归侨难侨尽心尽力。1979-1993年,他连续三届当选为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兼华侨委员会主任委员。并先后当选为全国侨联副主席兼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副董事、暨南大学董事会副董事长、第一至第八届广东省和全国人大代表,第六、第七届全国人大常委等职。1994年5月29日病逝。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李鹏等发来唁电;中国国民党元老陈立夫先生则以“德业永昭”表示敬挽。
蚁传:祖籍东里镇南畔洲,是该村蚁氏家族旅居越南的第三代。早期参加越南南方共和国民族解放运动,曾当选为越共中央委员,南北越统一后曾出任胡志明市市长。
参考资料
外号“蚂蚁”的他真的姓“蚁”.宁波新闻.2013-04-07
蚁美厚广州故居.广州文史.2013-04-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