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虫

磷虫,属于环节动物门多毛纲磷虫目的物种,隶属于磷虫科。又名毛翼虫、磷沙蚕。具有独特的形态特征,口前叶较小,被宽领状围口节包围,开口位于背面。

形态特征

磷虫的身体粗壮而柔软,长度通常在100-200毫米之间。头部的口前叶已经退化成为一个微小的突起。围口节的腹部非常发达,向前突出并覆盖住口部。口部位于背面,呈现漏斗形状,周围有一对小触手。身体可以分为三个区域:前段包含四个愈合的环节,每个环节都带有退化的圆锥状疣足突起,这些疣足为单肢型,其中第四对疣足上具有硬质的刺状刚毛,第九节则拥有椭圆形刚毛,其余各节均具备针状刚毛。中段包括五个环节,第一环节显著扩张,形成了翼状体,第二环节细长,含有多个绿色腺体,背面有一个用于聚集食物的圆形吸盘,第三至第五环节转变为扇状体,用于调节管内的水流。后段较长,由13-60个环节构成,所有的疣足都是双肢型,背肢发达,呈现出圆锥状突起,朝向两侧延伸,而腹肢则退化为两个小突起。

分布范围及习性

磷虫主要分布于泥沙滩潮间带的下层区域。它们是一种管栖生物,生活在U型的牛皮纸状栖管中,栖管的长度超过600毫米,宽度约为250毫米。磷虫的体型较大,可达230毫米长,18毫米宽。在其栖管中,常常能发现兰氏三强蟹和斑目脆鳞虫等生物共同居住。

光学特性

磷虫体内含有发光腺体,当受到外部刺激时,如触角、翼状叶、圆扇叶边缘以及后区疣足背叶都会释放出发光蛋白质。尤其是体中部的翼状叶背面最为明亮。这些发光蛋白质可以通过体背上的纤毛沟传输至头部,最终通过口腔喷射出蓝绿色的光线。

饮食习性

磷虫的主要食物来源包括悬浮的有机物质和小型生物。在进食过程中,翼状体会向背部弯曲形成一个环状结构,同时分泌出一种黏液,形成一个管状的黏液袋。这个袋子的一端会与杯形器相连。当扇状体搅动水流时,食物颗粒会被水流带到管内,随后进入黏液袋,并由杯形器收集起来形成食物球。这些食物球沿着背侧的纤毛沟运输到头部的口中。这种利用黏液袋捕食的方式在环节动物中是非常特殊的一种行为模式。

参考资料

磷虫.食品伙伴网(原食品伴侣网).2024-09-04

磷虫科.个人图书馆.2024-09-04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