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树莺(学名:Cettia major)为鹟科树莺属的鸟类。该物种分布在南亚地区,其模式产地在尼泊尔。
形态特征
体长11-13厘米。额、头顶、颈深浓栗褐色;额前缘赤褐色;宽而长的眼纹显著,前端锈黄棕色,后端淡白色;自鼻孔,穿过眼睛,向后延伸至枕部的一条贯眼纹暗栗褐色,细而且不明显;颊和耳上覆羽棕褐色;尾和翅暗橄榄褐色。颊、喉、胸、腹淡白,但胸和两胁染以橄榄褐色。雌雄两性羽色相似。
生活习性
留鸟。常单独或成对活动,多在林下灌木丛或草丛间跳跃穿梭,不时地蹿到灌木丛或草丛顶端,见人立刻落入灌丛或草丛中隐藏起来,或从灌丛下部逃走,行动轻巧极为敏捷。
主要以各种昆虫和昆虫幼虫为食,包括金龟甲、步行虫、叩头虫等鞘翅目、膜翅目、双翅目等,此外也吃少量的植物果实、种子和草子。也吃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
分布范围
原产地:不丹、尼泊尔、印度(北部和阿萨姆邦)、缅甸,偶见于泰国。
西藏自治区(昌都市西南部、米及墩)、四川省(松潘县、康定市、峨边彝族自治县、马边彝族自治县、四川西南部)、云南省(西北部丽江山脉及西部腾冲市、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与龙川江间山脉)(留鸟)。
繁殖方式
繁殖期5-7月。营巢于陡峭山边密林边缘灌木中。巢呈球形,由草、竹叶松懈的构成巢的外壁,内壁则由金鱼藻和树根构成,内垫以柔软的羽毛。6月10日采到一窝卵,它的卵与强脚树莺的卵很相似,呈孛艮地色,微具暗色斑点。卵的大小18.3毫米×13.9毫米。孵卵主要由雌鸟承担,雄鸟常在巢附近鸣叫和警戒。雏鸟晚成性。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2016年 ver 3.1——无危(LC)。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栖息地质量,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