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铁民(1903-1935年6月11日),原名陈鸣镳,乳名陈家锵,福建福安市韩阳镇人。
人物经历
早期生活
陈铁民于1903年出生于福建省福安县韩阳镇。1917年,他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进入了省立第三中学(位于霞浦县)。然而,由于家庭经济条件有限,他不得不中途辍学并转而担任乡村小学的教师。在此期间,他受到了五四运动中新思想和文化的深刻影响,并积极参与了当地的反帝爱国运动。
政治生涯
1927年春天,陈铁民投身国民革命,帮助中国国民党左派建立地方党组织。随着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失败,他前往福州市避难,并在1928年夏天加入了反帝大同盟。次年春季,他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成员。随后回到家乡福安市,开展秘密活动,担任中共福安党小组的负责人,并建立了福安反帝大同盟和革命互济会,致力于培养革命骨干和党员。1930年,他被任命为中共福安县委书记。在这段时间里,由于执行错误的“左”倾路线,他错误地发动了农民起义,导致革命力量遭受重大损失。1931年2月,县委重组后,他主要负责互济会的工作。1932年夏季至秋季,他参与领导了对“黄澜惨案”的声援以及纪念九一八事变一周年的活动。同年12月,他因涉嫌非法活动被中国国民党当局逮捕,但由于缺乏确凿证据,六个月后获释。之后,他继续在地下进行革命斗争,指导福安扆山中学的学生运动。1934年4月,他被调到苏区工作,担任《闽东红旗报》的主编。同年10月,面对国民党军队的大规模“围剿”,他跟随特委机关转移到福安东区地区,继续坚持革命斗争。1935年2月4日,他在柘荣陈家山遭到敌人包围并被捕。同年6月11日,他在福安城关南门附近的刑场上英勇就义。临终时,他高喊着“打倒国民党反动派”和“中国共产党皇帝”等口号。
牺牲
1935年2月4日,陈铁民在柘荣陈家山被敌人包围并最终被捕。在狱中,他经历了残酷的折磨,但他始终保持坚定的信念。同年6月11日,他在福安城关南门外的刑场上英勇就义。在他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大声呼喊着“打倒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和“中国共产党万岁”。
参考资料
陈铁民.中国军网.2024-09-15
陈铁民.博雅人物网.2024-09-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