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一词词义随语境变化较多,使用频率较多的含义主要为以下。1.指汉朝的文学作品、史料。2.指刘恒。3.与日语一类词性质同样,是对某个民族语言;文字称呼,指的是汉族语言;文字。4.特称含义,专指文言文。5.剑名。
释义说明
汉文一词词义颇多,而且有根据不同时代、不同语境变化的特点。古代语言习惯中,称文章、文字皆为“文”,新文化运动时期,汉文一词一度独立出“汉字”、“文言文”的特称意义。
词义引证
1.指汉朝的文学作品、史料。清胡广等《性理大全书·论文》:“韩语(韩愈的文章)力量,不如汉文,汉文不如先秦、战国。”
2.刘恒的省称。南梁刘勰《文心雕龙·议对》:“汉文中年,始举贤良。”唐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诗:“汉文有道恩犹薄,湘水无情吊岂知?”北宋程颐《汉文杀薄昭论》:唐李靖以为:汉文诛薄昭,断则明矣,义则未安。清洪升《长生殿·定情》:“庶几贞观之年,刑措成风,不减汉文之世。”
3.与日语一词性质同样,指某个民族的语言;文字,指汉族语言;文字:即汉语、汉字、各种格式的汉语文章的词义(白话文文言文同范畴),几种词义常常偏重其一亦或兼而有之。
(汉语)清《八旗通志》故以其子蘇喇章京〈汉文称散骑郎〉佛保管理佛保、故以一等卫延管理延夀事。
(汉语言文字)1945年《全国人大投票办法》八、不通晓汉文、蒙文、藏文或者维吾尔族文的代表,可以请人翻译後,在汉文的一行内写票。南梁僧《梵汉译经音义同异记》:“或善梵义而不了汉音,或明汉文而不晓梵意。”
(汉字)1918年钱玄同《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欲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文;欲驱除一般人之幼稚的野蛮的顽固的思想,尤不可不先废汉文。中国文字,衍形不衍声,以致辨认书写,极不容易,音读极难正确。
4.专指文言文:梁启超《论日本文之益》:余辑有《和文汉读法》一书,学者读之,直不费俄顷之脑力……然此为已通汉文之人言之耳。若未通汉文而学和文,其势必至颠倒错杂瞀乱而两无所成。
《大辞林第三版》:与现代汉语(中国语)文章相反、古老的汉语文章。推而广之、日本人写的纯汉字构成的汉文、甚至体汉文也可以说包含在其中。
《维基百科韩文版》:한문(汉文)ClassicalChinese,한문古文,文言文。
5.剑名。《东观汉记·章帝纪》:“帝赐尚书剑各一,手署姓名:韩稜楚龙泉,郅寿蜀汉文。”
参考资料
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维基文库.2018-05-17
论日本文之益 梁启超.维基文库.2018-0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