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小和卓,是指大和卓与小和卓,是中国西北地区历史上两位伊斯兰教领袖。
大和卓是指波罗尼都,新疆喀什噶尔人,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玛罕木特的长子。霍集占指霍集占,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玛罕木特的幼子。
简介
清平大小和卓之战中的大小和卓是指 天山南路维吾尔族封建主玛罕木特的两个儿子波罗尼都和霍集占。
人物生平
大、小和卓是西北历史上两位著名的伊斯兰教领袖。大和卓是指波罗尼都(?一1759年),新疆喀什噶尔人,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玛罕木特的长子。小和卓指霍集占(?一1759年),伊斯兰教白山派和卓玛罕木特的幼子。和卓是波斯语的汉语音译,意思是“圣裔”,就是专指伊斯兰教创始者穆罕默德的子孙,后用来称呼伊斯兰教法学者和大阿訇。康熙帝十九年(1680),卫拉特蒙古准噶尔汗国部统治回部后,对其首领实行人质制。
1755清朝政府出兵平定了新疆准噶尔分裂势力,乾隆二十年五月,清军攻克伊犁哈萨克自治州,释放作为人质禁于伊犁的大和卓(名波罗尼都)、霍集占(名霍集占)。波罗尼都率领他的弟弟霍集占等30多人投奔清代军队。伊犁平定后,清朝命令他返回南疆,招抚旧部,统领维吾尔民众。大和卓返叶儿羌(今莎车县)统领回部,小和卓留伊犁掌管伊斯兰教教务。
1756年小和卓霍集占从伊犁逃回,参与卫拉特蒙古辉特部首领阿睦尔撒纳阴谋发动叛乱,兵败逃叶儿羌。
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杀害清廷所遣前往招抚的副都统阿敏道,自立为巴图尔汗,波罗尼都受到鼓动。他们号召各城起兵反清,一起集众数十万叛乱,举兵反对清朝政府,叛军控制了天山南麓的大部分地方。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二月,清廷命雅尔哈善为靖逆将军,率满、汉兵万余自吐鲁番市进发,进入南疆(天山南路)平叛。1759年夏天,大小和卓带着妻旧仆三四百人逃奔巴达克山(今阿富汗东部)。清军派人与巴达克当地部族交涉,八月,大、小和卓被巴达克山部首领素勒坦沙执杀,把尸首送交清朝。(《圣武记·乾隆勘定回疆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