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国镛

李国,1860年出生,字钰珊,湖北阳(今仙桃市)西流河镇杜窑村人。早年经商,在武昌区开设谦记土庄。曾游历日本,与武汉各界均有联系。辛亥革命期间,投效黎元洪,任都督府顾问,颇为黎重用,曾经办外交,组织保安社及赤十字会,参与南北交涉,慰问前线将士及伤员,购买枪支,犒赏起义海军人员等事务,对辛亥革命卓有贡献。1913年响应孙中山发出反袁号召,参加反袁斗争。1922年任调任弦口征收局长。1938年武汉沦陷后,避居乡间,著有《李国镛自述》。

李国镛于1942年逝世。

人物经历

李国镛关心故里,先后两次任督办修建草八垸堤闸,1926年草八垸溃口灾情严重,李国镛协同其侄子李之龙中山舰舰长)在汉口聘各文艺团体义演一周,所得五船物资全部运回家乡,救济灾民。

人物事件

李国镛日记

“不要让青史成灰尘!”汉口82岁的李光耀老人,保存有祖父李国镛的武昌起义日记资料,昨日,他授权本报公布日记内容,在辛亥革命100周年来临之际揭示曾经遗漏的往事。

历史记载,李光耀老人的祖父李国镛(1863-1942年),武昌起义期间积极为鄂军都督府出谋划策,深得黎元洪信任,曾任水陆指挥使。

昨日,记者在李光耀老人家中看到了李国镛日记的刊印件,以及黎元洪所作的《镛公起义序》。日记以日期为顺序,以半文言半白话形式汇编成册,记载了自辛亥年八月十九日(1911年10月10日)夜民军起义,至民国元年六月初七(1912年7月20日),李国镛亲身经历的事件。

记者发现,这本日记实际上是“周记”。在全文的最后一段,李国镛简要记载:民国元年六月初七早晨,他骑马前往军政府财政司,路上马受惊将其跌成重伤,在闭门养病一星期期间,李国镛和朋友闲谈往事,追述武昌起义后和自己有关系的事件编成一册,落款记“李国镛自述”。

目前,李光耀手中掌握的李国镛自述题名为《李国镛革命事略》,日记原件手写稿在湖北革命实录馆登录簿列为第一号。李光耀手头的一张收条记载,1961年12月7日,他将日记资料上交武汉市市政协后,收到了12元钱的“稿费”。

2002年,李光耀移民美国的堂弟回国探亲,亲人们在参观红楼时发现,“博物馆里没有任何有关祖父的纪念物”。当时李光耀意识到,这段历史可能被后人“遗漏”。去年,已经移民加拿大的李光耀回武汉定居,希望将李国镛经历的武昌起义史实公之于众,为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提供一份原始史料。

李国镛武昌起义日记解读

说服俄罗斯领事馆中立

农历辛亥年八月十九日夜,武昌起义爆发,第二天黎元洪被推为都督,李国镛与大家一起去拜访黎元洪,积极出谋划策,李国镛提出革命应该以外交为前提。

李国镛的外甥曾在俄国留学,有外交经验。八月二十三日下午,李国镛和外甥渡江到汉口租界会晤俄国领事。俄国领事提出国民革命军未经战胜,其交战团体地位就不能得到各国承认。李国镛考虑如果军政府的交战团体地位得不到各国承认,革命将成泡影,希望俄国领事馆支持革命。

八月二十三日下午,李国镛再次要求俄国领事致电北京的俄国公使团转电各国,承认鄂军都督府为交战团体。俄国领事同意后,下午就发布告宣布租界保持中立。

献计黎元洪打退清舰队

武昌起义爆发后,清朝分水陆两路大军到湖北镇压革命,清军五艘战舰停泊在长江刘家庙江面,黎元洪委任李国镛为战时水陆指挥使。

九月初一,李国镛打听到清廷海军提督萨镇冰的战舰停在阳逻,就马上回武昌向黎元洪汇报,但黎元洪无计可施。

此后两天,李国镛从俄国领事馆打听到,清军准备水陆并进夺回武汉三镇,要求租界全体人员避开战地三日。李国镛建议黎元洪在青山区和两旺设炮台,如果有敌舰向上游行驶就立即攻击。果然在九月初七下午三点,清军两艘军舰趁陆军胜利之机沿长江向上游进攻,被国民革命军埋伏在青山的炮队迎头痛击,从此清军各战舰“不敢轻窥武昌”,十三日清廷海军全体反正。

宣读黄兴拜将委任状

九月初八,正当战事吃紧时,革命领袖黄兴来到武汉,自愿到汉口督战,革命军士气为之一振。十二日,黎元洪在阅马场筑坛拜将,委任黄兴为总司令。李国镛记载拜将当天,由他宣读委任状。

第二天,李国镛去拜访黄兴,黄兴正与各参谋按地图制定作战计划,命副官带李国镛到各防御点劳军。李国镛当晚拜见黎元洪,说黄兴纸上谈兵,只守附近,恐怕清军会从长江上游暗渡,请黎元洪命令黄兴在蔡甸下游和赫山等地设炮台守汉阳。

策划黎元洪出奔葛店

十月初七,汉阳失守,黄兴劝黎元洪退守九江,黎元洪召集李国镛等人开会。据李国镛记载,黎元洪当时表示愿意死守武昌区,城亡人亡,请黄兴自己走。在李国镛的建议下,黎元洪致电起义各省火速派兵援鄂。

第二天,李国镛和黎元洪商量,说汉阳失守后,武昌成为第一火线,不利于军政府,应该另外择地驻节。众人商量应该守葛店,李国镛分析,葛店在武昌下游,可以联络三江援军,而且已经起义的海军在上游作屏障,等到各省的援军来了,国民革命军就可以渡江直攻清军后路,使敌军首尾不能相顾。黎元洪采纳这个建议,派人到葛店准备一切。

李家一度很辉煌 曾在省图有公馆

李国镛的子女全部是北大和武大毕业的,侄子李之龙是中山舰舰长,李光耀本人在15岁时就参加了中国远征军。昨日,李光耀向记者讲述李国镛往事时,向记者介绍了这个辉煌家族的兴衰。

现在的湖北省图书馆西侧,原来曾有一处大房子,一般被人称为李公馆,李光耀说这是黎元洪奖给李国镛的,而他自己就曾在这处房屋里面住过。

李光耀介绍,武珞路原来叫做熊廷弼路,李公馆门牌号是43号,现在“43”成了湖北省图书馆的门牌号。

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家濒临破产,李国镛回沔阳种菜,80岁时在老家逝世。昔日大户人家少爷李光耀随父母逃到四川,就读于四川国立六中。

当时政府号召“知青从军打日本”,15岁的李光耀背着家人从军,因身材矮小,他借了一双高跟鞋,衣服荷包里藏着铁坨,居然过关了。李光耀告别家人,从成都市坐飞机到昆明市,转乘美国飞虎队的飞机到印度换美式装备,然后飞往缅甸,在缅甸李光耀成了远征军幼年队中的一员。在这里,李光耀的主要任务是边受训学习边打扫战场。

抗战胜利后,不愿打内战的李光耀被调到武汉,重新成了学生,后来在长江水利委员会离休。

辛亥革命卓有贡献

李国镛在辛亥革命中有三个方面的贡献,一是他允许革命党人在他开办的学堂里宣传革命,二是出任战时水陆总指挥,三是出任鄂军都督府顾问,协助黎元洪处理外交、内政、军事方面的事务。

在李国镛担任过的很多职务中,“武昌保安社总社长”是个非常特殊的角色。据《革命事略》记载,首义后的武昌城内,出现了暂时的治安混乱和滥杀满族的局面,10月13日,李国镛提醒军政府必须迅速遏止滥杀局面,强化军队纪律,这被军政府迅速采纳并及时有效地实施。当天晚上,武昌各界士绅一千多人聚集在南楼蒲圻庙,公推李国镛为武昌首任保安社长,并提出“专以守中立、保治安”的宗旨。而这个“守中立”,恰恰体现出当时武昌区士绅对革命的观望态度。所以当李国镛参与刘家庙大捷等军务,自觉已经完全站在军政府立场后,就于6天后辞去了社长一职。

黎元洪曾把李国镛称为起于市井草莽之中的倜傥英俊之材,是“今世肇造民国劳勋卓著者”。充分肯定了李国镛在“内设保安、外通使命、公告各省、促成刘家庙大捷、参谋军政”中的功劳。黎元洪是在李国镛兴办“汉郡预备中学”时与之相识的,1910年黎元洪接受两湖总督瑞瀓的命令,在仙桃市弹压农民械斗时,又得到李国镛的鼎力相助,黎元洪因此对李国镛在鄂中地区各种民间组织中的影响力留下深刻印象。

身居高位却悄然隐退

1911年11月2日,军政府委任黄兴为汉阳总司令,并在军政府门前设台拜将。这也是李国镛政治生命中最辉煌的一刻:当时,军政府委派李国镛登台高声宣读军政府委任状,随后,李国镛将委任状交与黎元洪,再由黎元洪授予黄兴。

在1912年的辛亥首义周年庆典大会上,李国镛同样担任主持人的职务。从登台拜将到周年庆典,李国镛始终处在湖北政府的权力中心。他也曾随南北议和的代表去过上海市、北京。但是这样一个人物,又是什么时候,为了什么就突然从中国政坛上消失了呢?

原来,到北京去后,孙中山曾经任命他为咨议,就是议会的议员,他却婉拒了这一职务。除了考虑自己的文化水平不高,他还着另外的计划,就是想学清朝总督张之洞,办大企业,振兴国威。这也相当于孙中山所说的,不做大官,做大事业。

晚年的李国镛,为了不被日本帝国主义者利用,于1938年回到沔阳老家务农为生,兼济乡里。在李国镛的影响下,他的后人都以报国为己任。他的侄子就是后来的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山舰舰长李之龙;他的儿子李之常,是新中国早期著名的地质古生物、微体古生物及地史学专家……

1942年,李国镛先生辞世,去世前,他晚年倾尽心血的草八垸闸终于落成。为了纪念这位老人,当地百姓取李国镛的表字谐音,把这座闸命名为“愚山闸”。一个人的名字,就这样永远留在了故乡…

参考资料

民国官场现形记_海峡都市报电子版_海都报电子版_网络版_电子报纸_海都网.海峡网.2023-12-3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