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声报

1912年12月在烟台市创刊,停刊于1937年。日报,对开两

大张。1936年报纸的一、三、六、八版为广告,二版为要闻,四版为副刊,五版为各地新闻,七版主要登本埠新闻。发行1200份。

报刊介绍

《钟声报》重归故里记

一份乡邦文献,百年沧桑报纸,在辗转重回故里的过程中融入了志趣相同的藏友间惺惺相惜的情谊。

作为乡邦文献,山东省新中国成立前出版的各类报纸是笔者较为倚重的一个收藏专题,多年下来费了不少精力,也颇有些斩获。曾粗略统计过,从清末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止,已近百种。较珍贵的如1908年山东官报局出版的《山东官报》增页(四开四版)、1902年济南市出版的《简报》、1913年烟台市出版的《东海公益报》、1928年《胶东新闻》,以及这张1913年出版的《钟声报》。

《钟声报》是几个月前无意间在网上发现的,且是两张,但笔者看到时已被他人订走。像这样的情况,一般讲就没有再去追究其去处的道理了,即便是问,货主也不会轻易告诉你。但为了此事,笔者纠结苦恼好几日,闲下来便打开网页,对着早已被买走的《钟声报》发愣。难不成真要与这张辛亥革命时期的报纸擦肩而过吗?

思前想后总觉心有不甘,最后笔者决定试着求助出售该报纸的青岛市商家。或许是言辞肯切以及之前的交易关系,店主很爽快地告知了买家的名字。这个买家笔者很熟悉,他就是广东省的一位收藏家吴勇利,我们经常在拍藏品时遇到或撞车,虽彼此知晓但却素未平生。而藏品进了行家手里还有出来的可能吗?事情到了这一步也没有其他路子,只有赌一赌了。于是,笔者怀着忐忑的心情编辑了一条言辞恳切的短信发了过去,说明了个中缘由。事情往往是这样,当你不抱任何希望却努力去做时,得到的结果可能会令人意外。吴兄在收到短信后很快就给了回复:“《钟声报》是你们山东省早期文献,大家都是同好,另外一份就赠送滕兄吧!”当收到这条短信后,笔者喜不自胜。或许共同志趣是最好的沟通工具,正所谓“苦心人天不负”吧。没几日,吴兄赠送的《钟声报》便摆放在了案头。短短月余,这张薄如蝉翼、历经百年沧桑的老报纸再一次经历颠沛流离回到了故土。

这张《钟声报》出版于民国二年(1912年)六月二十日,第116期,新闻纸,铅印,共四个版面。头版有“社说”、“专电”两个栏目,二版整版刊登广告,三、四版为国内与本地新闻、轶事。

在该报头版主要载有《钟声报》为回笼订报资金刊布的《本社紧要启事》,以及转载了一名日本人发表在《满洲日日新闻》上研究山东半岛经济问题的名为《山东之危机》的文章。该版下端的“专电”栏中还载有当时最新的时政要闻,文字简明扼要,如:“政府免广东省都督胡汉民本官,并命陈奎明继任湖南省都。谭延闓亦有免官之说。”再如:“袁总统因库储空乏甚形焦灼,昨又向五国资本团恳求速交巨款。”袁总统即袁世凯,五国资本团的五国即指日、英、法、德、俄五国,又称五国集团,电文中所述催款项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善后借款合同》,其筹款目的是为了镇压当时的中国国民党。正是由于该借款合同的签订,使得袁氏集团很快分崩瓦解,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最终在众叛亲离的窘境中呜呼哀哉了。

三版为国内紧要新闻,主要载有《时评》、《内政部改修商场之计划》、《内蒙王议论征库》。四版的本埠新闻主要载有《大帮土匪破露》、《穷极生风》、《自由钟》等。其中《自由钟》一文以顺口溜写成,读来寓教于意,朗朗上口:“一样的话,有该说的,有不该说的,该说不说,谓之徇隐,不该说而说,谓之躁妄。徇隐,意思是说徇私隐瞒,躁妄则是急躁轻率的意思。”

《钟声报》是一张辛亥革命时期在烟台市出版较早的民办报纸,其创办人是山东早期的同盟会员、中国国民党执委丁训初。丁训初(1876年—?),名秉彝,诸城市人,辛亥革命时期由于组织烟台革命党起义被誉为“十八豪杰”之一。丁训初原为烟台同盟会《渤海日报》社编辑,后因烟台同盟会受到当时政府压制,报馆被查封。丁训初随后于1912年12月在烟台刘公祠西路北(现城内南门里街附近)创办了这张《钟声报》。报纸创刊初为四开四版或者六版,后改对开四版、八版大报。由于丁系国民党执委,故刘精一等在1923年编撰的《烟台概览》上又把这张《钟声报》称为当地国民党的机关报。《钟声报》前后连续出版25年,是烟台市乃至山东新闻史上出版时间较长的一张报纸。1937年7月,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丁训初随即将报纸卖于刘精一。但刘接办《钟声报》不久即因战乱停刊。而丁则置身南下避祸,后不知所终。(作者:滕长富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