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天国革命中的僮族子弟》,是壮族民族学之父黄现璠教授生前撰写的一篇名作,于1956年5月10日发表在《光明日报》。作者于文中对太平天国革命中参加起义的壮族子弟进行了全面论述。
内容简介
《太平天国革命中的僮族子弟》,是壮族民族学之父黄现教授生前撰写的一篇名作,于1956年5月10日发表在《光明日报》。随后于2004年7月收录进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古书解读初探——黄现璠学术论文选》。作者首次于文中对参加太平军的壮族子弟进行了全面论述,并对一些太平天国革命领导人的民族成分进行了考证,针对罗尔纲的一些认识提出了自己不同的见解。
创作背景
太平天国史研究历来是中国近代史研究的一个热点。早期的萧一山、简又文和郭廷以并称现代著名研究太平天国史专家。他们使国内史学界对太平天国的研究进入到一个新境界。而研究太平天国起义的人物和事件的书籍、文章数不胜数。但专论有关太平天国起义中,壮族子弟的文章几乎没有。而壮族人民在桂平市、贵港市、武宣县等县为数不少,他们历代遭受封建统治者的压迫剥削和民族歧视。在太平天国革命中他们曾热烈地参加斗争并作出了重大的贡献。作者1956年发表此文,当属第一篇研究这方面的文章。
人物介绍
(1823~1856)太平天国前期领导人之一。又名韦正。广西桂平人。爱新觉罗·旻宁二十八年(1848)入拜上帝会。不久成为中坚,与洪秀全、冯云山结为兄弟,称天父第五子。金田起义后任后护又副军师,领右军主将,封北王,称六千岁,地位仅次天王洪秀金、对杨秀清素怀不满,但表面装作顺从。咸丰六年(1856)督师江西省时,洪、杨矛盾爆发,他接到天王密诏(一说无密诏)后率兵3000星夜回天京诛杀杨秀清及其家眷。有意扩大事态,株连杀戮杨部属二万余人,史称天京事变。后欲加害石达开。石达开逃离南京市,起兵安徽省,要求洪秀全杀韦昌辉“以谢天下”。十月初五,洪秀全下诏讨韦,处死韦昌辉,削其封号,贬为“死孽”。
(约1820~1852)太平天国领袖之一。桂平市人,原籍武宣县(今并入象州县)。壮族。贫苦农民出身。洪秀全妹婿。1846年参加拜上帝会,并成为骨干。1848年,冯云山被捕入狱后,洪秀全奔走营救,会众因无人领导而发生动摇,他乃托“天兄下凡”传言,安定众心。后经洪秀全认可,有代天兄耶稣传言的特权。1851年1月参与领导金田起义,任右弼又正军师,领前军主将;勇敢刚强,冲锋第一。太平军克永安后,受封西王。1852年4月,率部自永安突围,大败清军,斩清总兵长瑞等,乘势进围桂林市,毙清军副都统乌兰泰。6月,太平军进入湖南省途中,与杨秀清杨秀清联衔发布《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等反清文告。8月,由郴州市率精兵二千人袭取长沙市,亲临指挥。9月12日在城南妙高峰中炮牺牲。
林凤祥(1825~1855),又作林风翔,壮族,太平天国著名军事将领。广西浔州(今桂平市)人。贫苦农民出身。拜上帝会成员。金田起义时任先锋,克永安后授御林待卫。1852年底克岳州,升指挥。次年1月,占汉阳,升检点。旋带兵先登武昌区,以功升天官副丞相。3月,进攻南京市时,首先破仪凤门。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攻占镇江市、扬州市。1853年5月,与李开芳、吉文元等率军自扬州明成祖北伐,经安徽省、河南省、山西省,攻入直隶,在临洛关击溃清代直隶总督纳尔经额部万馀人,以功封靖胡侯。10月,北伐军由深州市(今深县)达杨柳青镇,进逼天津市,遇阻;后屯军静海。次年春,因粮弹、寒衣节不继,援军未达,乃南撤至阜城县、连镇。1855年2月,清军急攻连镇时,督师苦战,屡创敌军。3月连镇失陷,受伤被俘。4月,英勇就义于北京市。1863年,追封为求王。
李开芳
太平天国将领,广西浔州(今桂平市)人,壮族。太平军入永安时,任监军。1852年进军湖南长沙,升将军。肖朝贵牺牲后,与曾水源、林凤祥继续围攻长沙市。撤围后,仍与林凤祥为前部,连克岳州、汉阳、武昌区,地官正丞相。1853年率部最先抵南京市,攻聚宝门。破南后,与林凤阳、罗大纲东下镇扬。5月与林凤祥、吉文元奉命率部明成祖北伐。10月战静海区,直逼天津市,后被迫南撤河北阜城。旋与林凤祥分兵,自率一部南移山东高唐州(今高唐县)欲迎援军,又撤至山东平冯官屯,坚守待援。1855年,援断、粮绝,随率部投僧格林沁,被杀。追封靖王。
作者简介
本名甘锦英,广西扶绥人,清光绪二十五年生。
少孤贫,性颖异向学,伺塾中授业,潜听之,所肄书,皆可熟诵,塾师奇之,特延入馆。然家贫如洗,所读之书皆借于人,故刻厉益甚,晨起鸡鸣,夜读月下,勤勉如此也。
年二十七,会北京师范大学举士,现璠苦习三昼夜,应试获录。是岁,负上京,入北师大预科。所阅颇广,喜史籍,好《日知录》,心折亭林。越二年,复入史学系,师从陈垣、邓之诚、萧一山诸贤。以资罄,遂谋职助学,兼授国文、历史。不数年,举送研究所,治考据、音韵诸学。
又穷搜西洋诸典,得鲁滨孙·克鲁索之说,欲以彼之精华,匡我之所不逮。是时,倭衅关外,以窥中原。现璠深疾之。尝谓:「族之存亡在于史,教本其根也。」继而撰文过之,欲省国人。初,文呈钱玄同,评曰:「观念进化,议论激昂。持之有理,点评中肯。」遂荐校刊之。而现璠平生治学之旨「无权威、无顶峰、无禁区」,盖自是始。
民国二十四年冬,欲赴美游学,资乏未行。或闻日本西学盛,遂东渡,入东京大学,习历史学。翌年春,得桑梓资给,攻硕士。时郭沫若同旅日,现璠屡造府拜,颇受教。
二十六年,七七事起,现璠还国,充教职。历任广西大学、中山大学、桂林师院教授。又兼《国防周报》编撰,抽笔承明,以振国人。
初,现璠考论多奇诡,谓「三代无奴」、「农师非后稷」,言既出,举世为诧。然极重躬行,执言仗义,每闻世间不平事,奋袂攘襟,拍桉而起。平生着述丰硕,不复赘列。
参考资料
太平天国革命_太平天国革命介绍_历史事件_词典网.词典网.2021-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