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参同契集解》是由明朝蒋一彪创作的一部古籍,收录了对《参同契》的注释和解释。
古籍简介
《古文参同契集解》共分为三卷,由明朝蒋一彪撰写。蒋一彪自称复阳子,是余姚人。《参同契》原作者魏伯阳的作品原本包含三个篇章。自从彭晓开始对其进行分章解读,尽管后来的注家对此有所合并或分解,但上、中、下篇的顺序仍然保持不变。到了明朝杨慎时期,他声称在南方发掘的地穴中发现了一个石函,其中包含了古文版的《参同契》上、中、下三篇以及序言一篇。此外,还有徐景休的《笺注》三篇及后序一篇,淳于叔通的《补遗三相类》上下两篇及其后序一篇,总共十一篇章节。杨慎认为自己看到了朱熹未曾见过的版本。蒋一彪的这部作品就是根据杨慎的版本编写而成,因此被称为古文版。书中还引用了彭晓、陈显微、陈致虚、俞琬等四位学者的注释,并将其分别插入到各个段落下方,所以称为集解。然而,经过考证,这本书对于原始文本进行了多次改动。将原本所有的赞颂文章指定为徐景休的后序,同时还将原本补充遗漏的部分拆分为淳于叔通的后序。《参同契》一书的历史传承并不明确,除了虞翻在注释《易经》时提到过其中的日月为易的说法之外,其他文献很少提及。其传授过程在各种书籍中也没有详细的记载,只有彭晓的序言可以作为较早的证据。彭晓的序言中提到,魏伯阳曾向青州的徐从事展示《参同契》,徐从事匿名对其进行了注释。郑樵的《通志·艺文略》中虽然也有徐从事注释的《阴阳统略参同契》三卷,但并未明确指出此人就是徐景休。为什么过了两千多年,直到杨慎时代,徐景休的名字才突然出现呢?他的赞颂序言,朱熹曾经推测可能是注释的后序,因为徐君的注释已经失传。现在这个版本正好与此说法相符,难道不是因为朱熹的话而附会上去的吗?至于淳于叔通,他只是传递了这本书,当时道家中流传着徐从事和淳于叔通各自有一篇序言的说法,彭晓已经根据唐朝刘知古的《日月玄枢论》极力辩驳这种错误观点,但是杨慎却再次利用彭晓反驳的观点来证明这是唐朝之前的版本。实际上,《参同契》的起源和发展,在汉朝和魏国时期的遗留文献中没有文字记录,但在晋代以后的书籍中,如葛洪的《神仙传》就明确提到,伯阳创作了《参同契》五行相类,共有三卷。
参考资料
古文參同契集解三卷箋注集解三卷三相類集解二卷.国学迷.2024-09-11
古文参同契集解.中国科学院知识服务平台.2024-09-11
四库全书 子部,道家类,古文参同契集解.道客巴巴.2024-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