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鹿指名亚种(学名:Alces alces alces)是驼鹿的亚种之一。体长210-230厘米,肩高177厘米,成年密尔沃基雄鹿队体重200-300千克。眼窝凹陷,有颜面腺;有足腺;无胆囊。胃4室,反。牙齿32~34枚。腿细长,善奔跑。驼鹿的头又长又大,但眼睛较小,成年雄鹿的角多呈掌状分支。喉下皆生有一颔囊,雄性颔囊通常较雌性发达。鼻部隆厚,上唇肥大,肩峰高出,体形似驼,故而得名。为典型的亚寒带针叶林动物,主要栖息于原始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从不远离森林。单独或小群生活,多在早晚活动。性喜水,尤其在炎热时,常在水中逗留,擅长游泳。以水边的青草及多汁的树叶为食,喜欢到盐碱地舔食碱土。驼鹿通常是一雄一雌制,9-10月份发情交配。孕期8个多月,每胎1-2仔。
外形特征
驼鹿指名亚种全身的毛色深褐色,夏季毛的颜色比冬季深得多。头部很大,眼睛较小,脸部特别长,颈部却很短,鼻子肥大并且有些下垂,上嘴唇膨大而延长,比下嘴唇长5-6厘米。另外它没有上犬齿,这一点与其他鹿科动物不同。雄兽和雌兽的喉部下面都生有一个肉柱,上面长着很多下垂的毛,称为颔囊,但雄兽的更为发达。躯体短而粗,看上去与4条细长的腿不成比例。它的尾巴也很短,只有7-10厘米。仅雄兽的头上有角,也是鹿类中最大的,而且角的形状特殊,与其他鹿类不同,不是枝叉形,而是呈扁平的铲子状,角面粗糙,从角基向左右两侧各伸出一小段后分出眉枝和主干,呈水平方向伸展,中间宽阔,很像仙人掌科,在前方的三分之一处生出许多尖叉,最多可达30-40个。每个角的长度超过100厘米,最长的可达180厘米,宽度为40厘米左右,两只角横伸的幅度为230-160厘米,重量可达30-40千克。
栖息环境
驼鹿是典型的亚寒带针叶林动物,主要栖息于原始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中,多在林中平坦低洼地带、林中沼泽地活动,从不远离森林,但也随着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春天多在针阔混交林、桦树林、山杨林以及河、湖沿岸柳丛茂密的地区活动。夏天大部分时间在沿河林地、火烧迹地、灌木杂草丛生的河湾、河谷沼地、高草草甸以及旧河床等地带活动,尤其喜欢山涧溪流、多汁植物茂盛的低洼地和沼泽地。秋天大多结群游荡在林间空地,采伐迹地、林缘或林中沼泽地,或山地溪流上游避风向阳的地方。冬季主要在山地阳坡的杨桦林、沼泽地的柳林灌丛等地活动。严冬时常集成小群在有地下水露出的地方活动。往往更喜欢在靠近水的潮湿,沼泽栖息地和地区。
生活习性
季节性迁徙。无固定住所,但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和路线。夜晚或黄昏觅食。听觉和嗅觉灵敏。雄兽平时单独活动,而雌兽和幼仔大多在一起群居,偶尔有单独活动的。活动能力很强,能快速地奔跑,并能以时速高达56公里的速度运行。虽然身躯巨大,但却可以在池塘、湖沼中跋涉、游泳、潜水、觅食,行动轻快敏捷,是一个游泳能手,能潜入5米深的水下去觅食水生植物,然后再浮出水面进行呼吸和咀嚼。驼鹿在陆地上活动也比较轻松自如,既能伸直颈部,甚至跃起前身,去取食树上的嫩枝、嫩叶和树皮。
主要食物是各种乔木、灌木和草本物种的嫩枝叶,水生植被,在冬天也啃食树皮。舔食泥土中的矿物酸钠以补充盐分。
分布范围
分布于北欧,包括芬兰、瑞典、挪威、爱沙尼亚、立陶宛、拉脱维亚、俄罗斯欧洲北部地区、白俄罗斯和西西伯利亚、俄罗斯亚洲西部地区。
繁殖方式
驼鹿从8月下旬开始发情,追逐旺季在9月中旬,于10月结束,一只获胜的雄兽一般仅与1-2只雌兽交配。雌兽的妊娠期为230天,一般在翌年5月末至7月初产仔,每胎产1仔,偶尔产2仔。刚出生的幼仔的体长为70-82厘米,体重为13-18千克,体色棕黄偏红,产仔后雌兽立即站立起来,为幼仔舔干身上的湿毛,幼仔也开始挣扎着站立起来,但又会摔倒下去,反复多次后,才能勉强站起。幼仔生长很快,尤其在最初的6个月内。10-14天之后开始跟随雌兽活动,1个月后开始吃草和嫩树叶,哺乳期大约为5-8个月。1岁以后就能独立生活,雌性28个月时达到性成熟。
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8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 ver 3.1——低危(L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