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夫书院(Shaw College)是香港中文大学第四所成员书院,创立于1986年,创办人为邵逸夫爵士。逸夫书院坐落于中文大学校园西北部,面对吐露港。
历史
1985年5月,邵逸夫爵士答允捐 款1亿1000万港元予香港中文大学以成立第四所成员书院。大学校董会遂议决将新书院命名为“逸夫书院”,并由邵逸夫爵士担任书院创办人。同年,大学成立专责小组,处理筹备逸夫书院的事宜。
1986年7月30日,当时的香港立法局正式通过“香港中文大学(宣布成立逸夫书院)条例”,赋予逸夫书院法定地位。
1987年1月12日,逸夫书院在校园建筑工地举行奠基典礼,主礼嘉宾为书院创办人邵逸夫爵士与时任署理港督钟逸杰爵士;后来,书院校董会议决将每年的此日(1月12日)定为院庆日。同年,时任医学院精神科学系讲座教授的陈佳教授获委任为书院首任院长,马临教授则获选为书院校董会主席。
1990年3月3日,书院校园正式落成启用,并由时任港督卫奕信爵士和书院创办人邵逸夫爵士主持书院的开幕典礼。
院训
逸夫书院的院训是“修德讲学”,出自《论语·述而》。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徒,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以孔子这句话为院训,是要勉励同学德智并重。只有修养品德,追求学问,兼而行之,修德以居仁由义,讲学以温故知新,两者兼备,才接近君子的境界。
此外,书院的口号是“臻善存德,居高怀仁”,与院训互相呼应,强调同学在追求卓越之余仍注重操守,居于领导地位仍怀有仁爱之心。
五大支柱
诚意正心
为学做人,首重“修德”。逸夫书院院训“修德讲学”,正是训勉同学提高个人的道德修养,然后讲习学问。《礼记‧大学》云:“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诚意”、“正心”是“修身”的先决条件。秉持高尚的品格、关怀他人的情操,才德兼备,立己达人,与书院的口号“臻善存德,居高怀仁”,互为表里。
服务社群
同学努力学习,期望以所学专长,回馈社会,为群体及有需要人士服务。书院除鼓励同学自发参与发展社会服务项目外,由同学主导的社区服务计划和扶轮服务团等活动,院方皆善加辅导及提供资助。今后亦将继续策划组织团队,积极带动和增强同学对社会关怀的意识,并已开办与社会企业、扶贫等创新学科,纳入通识教育课程。
关怀祖国
内地经济急速发展,中国在世界舞台扮演日渐重要的角色。香港特别行政区地理位置优越,背靠祖国,正好利用这个优势以达致双赢目标。同学应该做好充份准备,关怀祖国,加深了解国情,增进对内地各方面的认识,把握机会与内地师生沟通交流。书院则会善用与内地院校的联系网络,探讨彼此合作的前景,拓展具现代意义的互动计划。
放眼世界
学生作为世界公民,需要放眼世界。书院设有杰出访问学人计划,邀请海外知名学者来校演讲,同学可从中学习而获益。书院与多所海外友好院校已建立了伙伴关系,目标是促进双方学生互相学习,共同成长,同时继续发展不同形式的交流和交换计划。
致力环保
最基本的环保要从个人内心出发,主动致力于节约能源,珍惜资源,爱护公物等行动的推广,而书院则会鼓励同学及同仁参与更多的校园环保活动,并将因应需求,举办不同类型活动,提升同仁、同学和校友的环保意识,用实际行动支持环境保护的持续发展。
院歌
作曲:林声翕
作词:陈佳鼐、刘殿爵
歌词:
美哉逸夫书院,环山抱海接天高。
乐哉逸夫书院,弦歌不辍辙云霄。
慎思明辨,温故知新,
坚强奋发,莫怕路遥。
致知格物,修德讲学,怀大志。
造福人群,努力直须年少。
主要建筑
文澜堂:文澜堂楼高六层,为书院教育 及行政楼。内设办公室、议室、课室、学生中心、林健忠电脑中心、李和声香港历史资源中心及多媒体中心。
雅群楼:书院的教职员宿舍名为“雅群楼”,附设有多个访问学人单位,供海外学者访问大学或书院时住宿之用。
国楼:国楙楼“国楙楼”原名“第一学生宿舍”,是逸夫书院首座学生宿舍。宿舍于1989年9月正式启用,分高低座,高座楼高十层,低座高三层,合共提供宿位576个,男女生约各占一半。首任宿舍舍监为杨鹤强博士及邓素琴博士。1998年1月,李世纶堂捐赠巨款予逸夫书院,“第一学生宿舍”遂命名为“国楙楼”,以志善举,并藉以表彰该堂故族人李国伟与李楙昆仲对教育事业的热忱。
第二学生宿舍:“第二学生宿舍”是逸夫书院第二座学生宿舍。宿舍于1992年9月落成启用,提供宿位289个。首任宿舍舍监为蔡潮盛博士。1995年10月,书院获大学拨款委员会资助扩建第二学生宿舍;工程随后展开,直至2001年9月完成。扩建后,“第二学生宿舍”分为高、低两座,中间以天桥相连;合共提供宿位619个。毗连低座的书院篮球场亦同时完工,开放使用。2010年,林健忠博士及何厚煌博士宣布将会捐赠港元 1,000 万元予逸夫书院,藉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以鼓励逸夫学生更多学习中国历史。因此,“第二学生宿舍”高座亦将命名为“逸仙楼”(Yat-sen Hall)(“逸仙”是孙中山先生为自己取的别名),而位于“第二学生宿舍”五楼的活动室则将命名为“廖仲恺国际学生交流中心”(Liao Zhong-kai International Student Exchange Centre(。有关命名建议已获书院、学生会、宿生会、舍监等接纳,现正等待大学校董会通过。
大讲堂:大讲堂是一座设计新颖的独立的建筑物,内设有一个四百九十五个座位的演讲厅,二楼展览厅名为越乔艺廊。大讲堂除作为大型教学讲堂,亦是举办研讨会及文娱活动的理想场所。
逸夫台:逸夫书院的书院标记位于书院校园入口,所在的平台名为逸夫台。平台高出 路面约两米,由一个半圆形与一个长形组成,面积二百七十多平方米,为同学举办大型户外文娱表演的热门场地。
校友径:校友径位于室外篮球场旁,竖立刻有历届毕业学生姓名之牌匾。
历任院长
第一任:陈佳鼐教授(1987年 - 1994年)
第二任:杨汝万教授(1994年 - 2004年)
第三任:程伯中教授(2004年 - 2008年)
第四任:沈祖尧教授(2008年 - 2010年)
第五任:陈志辉教授(2010年 - )
知名校友
黄德如(新闻及传播):香港特别行政区注册中医、节目主持人、作家、前电视广播新闻部记者兼主播。
吴先莹(新闻及传播):九巴企业传讯主管、前无线电视新闻部记者兼主播。
梁德辉(新闻及传播):香港电台第2台节目主持人。
黄颖嘉(新闻及传播):香港有线电视新闻台主播。
邓小桦(中文):香港特别行政区本地文学杂志《字花》创办人兼编辑。
黄世泽(政政):香港时事评论员。
陈克勤(政政):立法会议员(新界东)、前行政长官特别助理。
方志刚(电子计算):“香港地下天文台”创办人。
张家丰(阿喱)(系统工程):东亚唱片制作有限公司总经理、前香港商业电台节目主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