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碑,雕造于隋朝,其碑文字体是我国的隶书向楷书转化时的字体,其书法研究价值和雕刻的技艺手法在国内占有重要地位,同时还具有重要的考古价值。堪称博兴县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形态特征
《龙华碑》为螭首竖式,分为首、身、座三部分(座佚失),形制宏丰。集雕塑、绘画、书法于一体。碑额刻工精美,高97、最宽处124、厚20厘米,采用长方立轴弹性对称,用360度圆雕技法刻四龙盘绕之形。正面两龙的颈部有一宽带,宽带上饰回纹与斜线三角形。宽带上、下各有一阴线玄纹。上玄纹承托火焰宝珠,宝珠径为3.5厘米,通高11.5厘米。左右两端同。站立的两腿爪粗壮劲健有力,总高34厘米,腿上有两结节,分别在22厘米、14厘米处。左右两边同。正中间深浮雕两弧组成圭首尖部,尖部两侧各刻一对称卷云纹,之上两强健之爪自然托起宝珠,宝珠之上有对称的螺旋形焰火纹,通高约21厘米,宽约13厘米。在盘绕之形的阳部雕着螺旋形焰火,有的焰火超出龙身飞向空中。阴线刻龙鳞与腹纹,鳞片的大小、疏密设计巧妙。侧看每边二龙四只角,各长35厘米(惜下残15厘米)。四龙刻12爪,正、背各藏2爪。碑额中间圭首形平面,高57、宽36厘米。上端三角处刻变化莲纹组成的舍利塔刹图案,高9厘米、呈尖首形。其下 平面的长方形部分被介格平均分为3行12字,章法纵式,阳刻飞白篆书“奉为高祖文皇帝敬造龙华碑”,字高约11.5厘米,宽约7.5厘米,点、画成莲蕾状。碑身残高143、宽106、厚18.5厘米。碑文正文27行,行存50字,字径高约3厘米,宽约2.7厘米,可读字1242个。正文之后,有小字题名11行,字径约2厘米,残存字329个,计1571字,皆为楷书。“以铭词转韵计之,疑每行73字”。若按此推测《龙华碑》残前总共有字2200余。碑身当高210厘米,通高应是300余厘米(不包括座)。
历史沿革
近年来,在博兴县城东北十公里处的陈户镇崇德、张官、冯吴、赵楼村附近,出土了大量铜、陶、石佛造像,这些造像的时间最早可以追溯到北魏太和二年(478年)。通过历史文献和文物考证,这一地区正是龙华寺的遗址所在地。北魏时期,龙华寺香火鼎盛,但在北周武帝灭佛期间遭到破坏。隋朝统一中国后,将佛教定为国教,因此重新修建了龙华寺,并在大业四年(608年)建造了龙华塔,而《龙华碑》则是为了纪念这座塔的建立而制作的。然而,龙华寺在隋末王薄起义时再次遭受破坏,唐朝虽有修复,但规模已经不如隋代。到了宋朝,由于金兵入侵,寺庙又被摧毁。明朝末年至清朝初期,龙华寺得以重建,但在抗日战争之前就已经倒塌成为废墟。《龙华碑》也因此长时间埋没于地下。清代爱新觉罗·旻宁年间,《博兴县志》中有记载提到龙华寺及其残缺的碑文。后来,碑文再次被发现并一度被用作防洪石料,最终在1952年被运往县文化馆保存。1979年,它被转移到县图书馆,随后又迁入博物馆。2002年5月,龙华碑开始对外展示,吸引了国内外众多考古学、西安碑林博物馆学、书法学和美学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关注。
参考资料
“龙华碑”原址位于山....新浪微博.2024-10-30
云观瑰宝——博兴县博物馆佛教造像精品赏析之十四.搜狐文化.2024-10-30
博兴县博物馆:龙华碑.中国孔子网.2024-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