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月芳

吴月芳(1938年7月1日-2024年12月13日),女,中共党员,出生于诸暨市,原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天文学系教授。

1964年7月,吴月芳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并留校任教于该系。1973年,她调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文专业。2001年9月,吴月芳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退休。退休后,她依然坚持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2011年,吴月芳获得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8年,她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授予突出贡献教师称号。2020年10月12日,吴月芳在中国天文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开幕式上获得第十五届张钰哲奖。2024年12月13日,吴月芳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1938年7月1日,吴月芳出生于诸暨市。1959年12月,她加入中国共产党。1958年9月,吴月芳就读于北京大学物理系原子核物理专业。

工作经历

1964年7月,吴月芳毕业于北京大学技术物理系并留校任教于该系。1973年,她调入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天文专业。1996年8月,吴月芳晋升为教授。

2001年9月,吴月芳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退休。退休后,她依然坚持工作在教学科研一线。2011年,吴月芳获得教育部高校科研优秀成果奖二等奖。2018年,她被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和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授予突出贡献教师称号。2019年,吴月芳获得北京大学离退休教职工学术贡献特等奖。2020年10月12日,吴月芳在中国天文学会2020年学术年会开幕式上获得第十五届张钰哲奖

人物去世

2024年12月13日18时36分,吴月芳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86岁;12月17日,其告别仪式在八宝山殡仪馆兰厅举行。

个人生活

吴月芳常常长途飞行远赴智利夏威夷王国西班牙等地的天文台观测;她更是中国紫金山天文台青海站德令哈市13.7米毫米波望远镜、上海天文台佘山天马65米射电望远镜、新疆天文台南山25米射电望远镜的重要用户。她培养的三个子女均考入北京大学

科研成果

吴月芳的科研成果在国际上有广泛影响,包括首次证明分子外向流质量与原恒星吸积率的关系、系统研究大质量恒星形成区的引力坍缩、建立早期分子云核大样本助力恒星形成初始条件研究以及发现长碳链分子新产区并提出激波碳链化学等。

人才培养

吴月芳除了自己进行科研外,她多年以来担任北大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学系本科生督导,指导博士生和本科生,为中国天文领域培养了大批人才,其中不少人现在已成长为国家天文台、上海天文台、新疆天文台、云南大学北京大学等单位的研究骨干。还创办了北京大学本科生天文学术研讨会。

学术论文

参考资料: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

人物评价

吴月芳教授是中国恒星形成研究领域的重要先驱者,学术研究成就卓著,为中国的天文事业发展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吴月芳一生政治立场坚定,作风正派。在工作中,她严谨治学,追求卓越,学术成果丰硕;在生活中,她待人谦和友善,乐于助人,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尊敬与爱戴。(北京大学 评)

参考资料

痛别!北京大学发布讣告.今日头条.2024-12-17

北大吴月芳获中国天文学最高奖张钰哲奖,80多岁仍在一线_科技湃_.澎湃新闻-The Paper.2020-10-1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