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信子鹿角珊瑚(学名:轴孔珊瑚属 hyacinthus),又名桌形轴孔珊瑚,属于刺胞动物门,珊瑚虫纲生物。首次由詹姆斯·戴维·丹纳于1846年在斐济发现。该物种分布于印度洋、印度-太平洋水域、东南亚、日本、东海和西太平洋等地,生活在浅水礁石斜坡上部和外礁,水深1-25米。
形态特征
风信子鹿角珊瑚的成熟群体呈辐射状,有不规则且互相愈合的分枝,通常形成水平伸展的板叶,边缘还有向上突起的分枝,少见垂直向下的分枝。生活群体为褐色、黄色或绿色。其颜色多样,包括棕黄色、褐黄色、咖啡色等,形态为伞房花序式的群体珊瑚骼,呈圆盘状生长,分枝拥挤,短而粗壮,轴珊瑚体多为圆柱形。
饲养要求
风信子鹿角珊瑚的饲养要求包括:水温24~26摄氏度,pH值8.1~8.4,比重1.020~1.025。最小水族箱尺寸为200L,繁殖方式为卵生。
迁移
日本和歌山县串本町近海是喜温暖的“桌形轴孔珊瑚”生长的全球最北部区域,但研究人员却在这处栖息地以北的另一海域发现了桌形轴孔珊瑚群落。专家认为,是海水温度上升导致这种珊瑚生长的北方边界向北推进。
串本町从纬度上看是日本本州岛的最南部地区。在1989年的调查中,人们确认串本町和与其相邻的周参见町附近海域是全球桌形轴孔珊瑚生长的最北部区域,国际《湿地公约》曾在2005年将串本町海域的珊瑚记录为“世界最北部的大规模珊瑚群落”。
然而在2010年6月至12月实施的调查中,和歌山县相关部门在串本町西北约40公里的海域发现了新的桌形轴孔珊瑚和少量其他珊瑚的群落。
据和歌山县统计,近10年来,该县南部海域的平均海水温度为21.8摄氏度,比上世纪80年代升高了1摄氏度。专家认为,海水温度上升是导致桌形轴孔珊瑚栖息地向北推进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