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村镇王曲村位于吴村镇南部,大运公路东,毗邻二级公路,王韩路、红旗路沿村而过,交通十分便利。全村辖7个居民小组,574户,2580口人,中共党员65名。现有耕地2735亩,青龙涧河360余亩。
地理环境
王曲村是尧都区吴村镇下辖的行政村,城乡分类代码为220,为村庄。区划代码为141002106201,居民身份证号码前6位为141002。邮政编码为041000,长途电话区号为0357,车牌号码为晋L。王曲村与南太涧村、孙曲村、北太涧村、吴南村、吴北村、村村、东太明村、南王村、屯里村、洪堡村、乔化村、东郭村、徐村村、上太明村相邻。
政治
近年来,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在全体村民的共同努力下,王曲的各项事业都在积极的建设和发展中。
一是,大搞基础设施建设和村容村貌建设,拥有一所符合标准的现代化小学,达标的村级卫生所一座,一个标准的篮球场地,村里主干道部分应经水泥硬化,其余的正在硬化中。集中供水工程修管道已基本完成,可保证全村人民的用水安全。新钻深井5眼,保证浇地灌溉便利。
二是,立足本村实际,发展村域经济。第一,发展温室大棚蔬菜。新建15座最新温室大棚,现已全部投产使用,年前可以达产。第二,发展节水莲菜基地。节水莲菜种植达100余亩,基本也已见效,计划未来扩大规模,提高土地附加值。第三,大力发展农村养殖。现有獭兔养殖合作社一所,采取合作社和农户的形式,发展养殖户30余户,也已达产见收益。
三是,近年来,王曲村发展经济的同时,积极开展公益事业建设和群众文体活动。正在动工建设中的党员活动室,上下二层,计300余平方米。集村级卫生所、村委会和党员活动室为一体。为党员集体生活、学习开会、村民看病提供了便利。组建了一支村级舞龙队,节假日期间为群众进行文艺表演,大大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每年的东岳庙庙会是全村人民期盼的日子,长达7天的日子里,群众看戏听戏,了解文化传统,开阔视野,受到村民的热烈欢迎。
王曲村将进一步按照建设新农村的总体要求,在镇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全面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大力发展村域经济,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努力把我村建设成为一个生态优美,人居环境良好,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主义。
经济
王曲村附近有华门、临汾尧庙、平阳鼓楼、尧陵、临汾市博物馆等旅游景点,有贺家庄鲜桃、牛肉丸子面、翅果油、临汾团枣、绿豆糕等特产。
旅游
景点
临汾尧庙
临汾尧庙位于城南约3公里处。史载,初建于晋,址于汾河之西。晋元康中迁于汾东,当府城西南。唐显庆三年(658)迁今址。唐至明清因故多次修茸重建。1965年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998年,两度重修广运殿。2001年,新增尧都广场及尧都华表。2002年,进行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尧庙宫及广运殿的重修,全面恢复宫内殿宇。主体建筑包括:宫门、仪门、光天阁,尧井亭、广运殿、舜殿、禹殿、帝尧寝宫等。
相传陶尧建都尧都区,有功德于民,后人遂建庙祭祖。尧庙始建于晋,唐显庆三年(658年)重建,宋、元泰定、明正德和万历年间屡有修,规模渐增,分别建成尧、舜、禹庙,明末清初称三圣庙。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平阳县一带地震强烈,庙宇毁,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敕令重修并御书匾额。咸丰年间尧庙遭兵焚,光绪十七年(1891年)修复。抗日战争中尧庙再次被劫,1987年进行了大规模维修,恢复明代规制。1998年4月广运殿被梵,当地政府进行重建。
庙坐北朝南,规模宏敞,占地面积65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广运殿、应天门、寝宫、尧井亭、仪门及尧舜禹三座宫门等,现存建筑为清代遗构。
平阳鼓楼
楼的平面呈正方形,四边各40米,面积1600平方米,高40.5米,四面设回廊。基座全用青砖砌筑,座高8米,南北东西有高宽各5米的券门。四个券门横额分别题刻“北达幽并”、“南抵秦蜀”、“东临雷霍”、“西控河汾”。楼体稳重厚实,结构得体。上做二层三檐十字歇山顶楼阁,建筑独特,高大雄伟。古人称之为“拔地千寻,依云逼日”。可惜这样一座重要的古建筑,于1948年毁于战火。1983年,临汾市人民政府成立修复鼓楼委员会,倡议全市人民集资捐款修复鼓楼。1984年开工,1986年恢复原貌。
平阳鼓楼坐落在临汾市区中心。大约始建于北宋年间,金、元、明、清皆重修过,但楼体仍保持原建筑特点。
交通:在临汾站乘坐开往尧庙汽车站的车,再在尧庙汽车站转乘16路公交车在鼓楼站下即到。
临汾平阳鼓楼,又名大中楼,位于临汾城中心,基座呈正方形,周长160米,楼高43.76米,依云逼日,为我国现在最高的鼓楼。临汾鼓楼雄姿
鼓楼始建于北魏,楼上存有金明昌七年(1196年)年铸2500余公斤大铁钟一口。据方志和碑碣记载,历史上临汾鼓楼曾有过七次修建;现在的鼓楼是1987年重建的。大中楼基座券砌门洞,十字相交,通连四条主街。门洞上方各嵌有依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原刻复制的巨形石雕匾额,分别为“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楼基东西两侧各建有门楼,东曰“远眺”,西曰“云梯”。入门楼,沿级再登,拾级而上至中楼台坪及中、上楼层,近观远眺,别有风光。大中楼门厅匾额题词为明清两代所传,由-元帅、著名书法(画)家启功、李锋、董寿平、段云、舒同、赵朴初诸先生书写,名人名作荟萃,胡为鼓楼增辉。世传民谚:“平阳府有座大鼓楼,半截子插在天里头。”座落在临汾市市区的大中楼,俗称鼓楼,龙盘虎踞,冲大而立,以其高大雄伟著称于世。千百年来,邑中父老引以为荣,外地游客有口皆碑,此楼实堪为帝尧故都古老文明的象征。大中楼因建于东、西、南、北四街的中心而得名。其基座乃正方形,建筑面积1600平方米,四向券砌门洞在其基座正中十字相交。
门洞上方各镌有石雕匾额,依其四面分别为“东临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达幽并”。这一组按明万历三十一年(1603)原刻复制的匾文,苍劲古朴,概括了平阳府的重要地理位置。大中楼基座的东西两侧,均建有石阶门楼。登40级台阶,可上到近10米高的台坪,并由此入一厅,上二层,俯瞰全城。楼阁乃木构巨制,为二层、三檐、四级滴水,十字歇山顶明式建筑,总高43.75米。支撑两层楼阁的12根通天大柱,直径均在一米左右。游客睹之,无不惊叹:“非皇家殿宇无以比!”一层厅顶为天井式彩绘格板,精工描绘了孔雀竹芋、祥龙盘旋的民族传统图案,金碧辉煌,犹如宫殿;二层梁架拱顶,形如八卦藻井,四壁皆为格棱窗,棱窗上部的木格部位,以帝尧传说为主,描绘上古故事60余幅:或尧王访贤,或大禹锁蚊,或许由洗耳,无不色彩古雅,笔墨传神。二厅外有回廊,出厅凭栏四顾,临汾市之山光水色尽收眼底:鸟瞰市内,大街小巷姹紫嫣红,花果城中铺锦绣;放眼郊外,远山近水叠翠流碧,麦棉乡里溢金银。难怪登楼游客无不感慨地说:“不上大中楼,白来平阳游。”大中楼究竟始建于何代,尚无文献确证。据《北史·李崇传》记载:“土多劫盗,崇令村置一楼,楼悬一鼓,盗发之处,双槌乱击,四面诸村闻鼓皆守要路,俄顷之间声布百里,便尔擒送。
诸州置楼悬鼓,自崇始也。”李崇是北魏末山东兖州刺史,既然北魏从山东兖州开始,州州兴起了建鼓楼,那么作为晋州治所的平阳,于北魏始建鼓楼亦有可能。据史学界专家考证,平阳鼓楼有金朝改建取名钟楼之说,现在的大中楼上亦悬有金明昌七年(1196)铸造的1口大铁钟。以此推断,此楼最晚建于北宋时期。随着岁月的流逝,城市的发展,鼓楼的作用逐渐由防盗变为报时之用,且因鼓楼均建于城市中心,可发挥人文景观的作用,因此毁而复修次数越多,建筑形制便愈壮美。据方志和碑碣记载,在历史上临汾鼓楼共修过7次。自金改建往后,直到民国22年(1933)由各界人士捐资兴工,使鼓楼又恢复了原貌。
1948年,人民解放战争转入战略-阶段,-司令员率部包围了临汾城。在城内顽守的晋绥军,不顾市民的反对,将修复仅15年的鼓楼强行拆毁。自1984年9月至1987年5月,临汾市成立修复鼓楼委员会,按明代风格重新修复了鼓楼,并恢复了明代对鼓楼的称谓——大中楼。新修大中楼的门厅匾额,基本上选用了明清时的原有匾词。三层东、南两面“太行山形胜”、“云天咫尺”由-元帅亲笔题写:西面“望于姑射”由前全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作书;北面“窗宿斗牛”由军内著名书家李锋挥毫;二层4块门匾,东面“紫气东临”原系近代著名书画家陈凤标左手榜书,因1949年毁于战乱,现在悬挂的是其外甥、洪洞县籍著名书画家董寿平老先生的作品,甥舅二人前后同书一匾,双壁辉映,堪称书坛佳话;西面“襟山带河”出自蒲县籍革命老干部原国家计委副主任段云笔下,南面“乾坤楼阁”为大书法家舒同先生之作,北面“声和击壤”乃全国政协副主席、佛学会会长、大书法家赵朴初所书。真是:名人名匾悬名楼,尧都盛誉传九州。
现在的大中楼是临汾市举办出土文物和书画展览的场所。自1987年5月竣工之日起,市博物馆把在历史上曾3次出土的铁卧牛陈列于三层大厅的正中。临汾号称卧牛城,易守难攻,自古兵家纷争。这尊铁卧牛历尽沧桑,锈迹斑斑,千百年来静卧城墙之中,耳闻争斗之声,尝尽人间苦难,今逢盛世,得见天日,高居崇楼,接待游人,展现着尧都平阳丰富灿烂的文化风貌。
参考资料
山西省临汾市尧都区吴村镇王曲村.地名介绍.2021-05-20
临汾尧庙.临汾市尧都区临汾尧庙旅游指南.2021-05-20
平阳鼓楼.临汾市尧都区平阳鼓楼旅游指南.2021-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