挠搁是一种传统的民间舞蹈形式,通常在庆祝丰收等重要场合表演。这种舞蹈源于古代农民的生活习俗,他们会在节日庆典中将孩子顶在脖子上,象征家庭和睦幸福。挠搁在山西省大同地区有着悠久的历史,据传已有超过三百年的历史。
表演形式
挠搁的表演形式独特,一位强壮的男子肩背负着一根竖立的铁杆,铁杆高度约为一米,顶部安装了一个铁制座椅,座椅上绑缚着一名经过化妆的小孩。有时,铁杆还会分为两个分支,每个分支上都绑缚着一名小孩。这些被绑缚在铁杆上的儿童被称为“挠搁人”,而下方的男子则称为“底座”。在表演过程中,“挠搁人”通常是五至六岁大的孩童,无论性别均可参与,他们会装扮成戏剧或传说中的角色。“底座”则由年轻力壮的男性扮演,他们穿着色彩鲜艳的衣服,并且面部化妆成丑角的形象。此外,还有一种名为抬搁的表演形式,它在一个大型底座上固定了几根铁杆,每根铁杆的高度大约为两米,顶端同样设有铁制座椅,多个座椅上也都绑缚着经过化妆的小孩。这些小孩被称为“抬搁人”,而底座则由八位青壮年抬起,底座周围用布料遮挡并绘制有各种图案。在抬搁的表演中,“抬搁人”的装扮和“挠搁人”类似,而抬座的人员也同样穿着彩色服装,面部化妆成丑角的样子。
表演技巧
挠搁的表演艺术的关键在于“底座”的技艺。表演者必须稳固地站定脚步,保持脊椎笔直,将力量集中在脚踝和腰部,同时将手臂前后摆动,这样才能让铁杆上的“挠搁人”及其服饰随风飘扬,仿佛天上的神灵一般。表演者的步伐和队形会随着锣鼓声的变化而变化,他们的动作优雅多样,常常令观众眼花缭乱,赞叹不已。在过去,大同市地区的元宵节或其他重要的庙会上,挠搁和抬搁都是文艺活动中备受欢迎的项目。当地居民对这两种表演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东关的挠搁,南关的龙,四义轿房抬搁最出名,北关的高跷盖大同。”
参考资料
挠搁与戴竿 .中国文艺网 .2024-11-02
大同年俗知多少——耍挠搁.微信公众平台.2024-11-02
帮打听|忻州代县的峨口挠搁是什么?.微信公众平台.2024-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