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宁英歌(Puning ying ge dance),是流传于广东省揭阳市普宁市地区的民间舞蹈样式,是英歌的一种。
普宁英歌迄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一般在逢年过节期间演出,舞者多为双数,少则12人,多至108人,每人手执一对彩色木棒,配合锣鼓点和吆喝,挥动双棒交错翻转叩击,边走边舞;演出分为“前棚”和“后棚”两段,前棚为锣鼓乐演奏和英歌舞;后棚为各具特色的小戏和拿手节目。英歌舞的基本动作是舞棒,舞时每人各执两根圆形短木棒,双脚成骑马蹲裆步,提腿向横跃动,双手随锣鼓节奏上下左右对击木棒,头和身体随之自然晃动。英歌节奏有慢板、中板、快板三类;有时套路多达20套,有“洗街”“拜年”“布年”“背槌”“过胯”“抱槌勾脚”等。
2006年,普宁英歌被评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4年2月10日,普宁英歌在英国伯灵顿拱廊演出;2月11日,普宁南山英歌队在特拉法尔加广场参加了英国伦敦“四海同春”新春庆典。2025年1月28日,普宁英歌亮相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与歌手谭维维一起完成了《潮起舞英歌》节目表演。
命名与定义
传为清乾隆年间广东汉剧院(汉剧)来普宁市县境演出梁山泊好汉攻打大名府的戏剧,普宁人民学习其中的歌舞,称为唱莺歌(英歌)。后来唱的部分逐渐删去,只留舞的部分,又称英歌舞。
历史沿革
起源
武术演变
根据普宁市旱塘镇人传述:该村十一代前(乾隆年间)有个名叫成枝撇的,家穷人又瘦弱,常常受到豪普宁英歌奔潮汕民俗大典强地主欺压。他为反抗豪强的欺凌压迫而到福建南少林学习功夫,终于学得一手少林好功夫回来。吃饭的时候,其父问:“功夫学得如何呀?”成枝撇却装得一事无成的神态,闭口不言。其父观他神态,见其毫无长进,一时恼火,便随手拿起一个饭碗朝他扔过去。这时候成枝撇不紧不慢,稍微向前一伸,用手中的筷子稳稳地将其夹住。其父见了这一招,暗自欢喜地点了点头,再也不说二话了。不久之后,成枝撇即在乡里的东南西北四个门头及旱塘村本地开设了五个拳馆传授武艺,并在每个拳馆中各传授一种绝招。但是,当时慑于封建势力威逼而不敢继续设馆教拳,于是便以拳术为基础创编了“英歌舞”传教于民。今旱塘人传称成枝撇是英歌舞的创始人。还有传说在清咸丰年间,铁山徐亚梅、大长陇陈娘康率领农民起义被镇压后,农村遭到前所未有的洗劫,十室九空,民不聊生,故借唱英歌为名练习武艺,以备东山再起。经过发展才形成今天的英歌舞,如此才得以保存下来。
根据《攻打大名府》创编
传说在几百年前,广东汉剧院(即汉剧)曾演出宋朝时期梁山泊英雄乔装打扮攻打大名府、抢救卢俊义这段故事,其中有唱有舞,表演得很动人,为观众所喜爱,因而学习扮演,并流传至今。但后来逐渐把其中“唱”的部分删去了,只保留了其棒舞部分。这可从表演者的服饰、脸谱等来证明,另外也可以从表演者的动作以及图形看出。英歌舞的表演一般是穿街过巷,边舞边行进,但也常常在广场或宽阔的固定场地表演,变幻出各种图形。
发展
1951年,咸村老艺人罗炳池(己故)、陈炳坤代表粤东行署到武汉参加中南民问艺术汇演(当时的代表队伍是以这两人为主,再从汕头市六个潮剧团中抽调六名导演组成。动作由罗炳池、陈炳坤传教)。第二年,他们二人又与该村的陈振粉,陈娘和到广州表演。1953年又以这四人为基础再以涂坑、南山区两个英歌队中选出四名精英即涂坑的陈永利(已故)、陈清泉、南山的陈才斗(已故)、陈瑞鹏等一共8人组成英歌队代表广东省赴京参加全国首届民间艺术汇演。当时,凡属集体的动作则以咸寮英歌为主,而在分组表演时,南山、涂坑的英歌却各自表演该队的动作。
1958年,南山英歌队在传统的基础上,抓住智取大名府这一主要情节编成梁山泊好汉乔装下山攻打大名府救出卢俊义的英歌舞,并定名为《大破大名府》(即现在由8人所表演的这一套)。表演时则根据“下山打探”“英雄会师”“急水渡泊”“化装卖艺”“乘机闯府”“救卢出府”“凯旋归山”“欢庆团圆”等情节,随着图形的变化而运用集体舞、四人舞、双人舞等形式予以表现。同时还用潮州方言歌伴唱。之后,总政文工团、北京舞蹈学院、东方歌舞团、华南歌舞团、前线歌舞团及省舞蹈家协会等不少专业文艺团体都先后派员前来学习。现在,英歌己被广东省舞蹈学校编入专业舞蹈教材,是舞蹈学员必修之课。
表演流程
表演英歌时,队伍前面必有一位玩蛇者,他舞弄着蛇,奔跑穿梭于队伍的前后。这个人物是对整支队伍在表演时起整齐划一的“指挥员”作用。
历史上英歌的表演形式全班共分为前、中、后三个部分。前部分为“唱英歌”。现称“英歌”,即舞棒及小鼓部分。它是全班的主要部分。表演道具为短棒和小鼓,短棒圆形,直径约5公分,长40公分左右。小鼓两头为牛皮面。直径约lo公分,长20公分左右。鼓旁有弓,可以单手持拿。表演人数大体为16~24人。也有增至32或36人,最多至108人为限;表演者绝对应是偶数(玩蛇者在外)。执棒及持小鼓者各占一半。现在也有全部使用短棒的。中部分是化装拉弦唱戏(俗称“英歌后棚”。也有称“英歌戏”)。节目有《洗佛》《牵猪》《拖车》《抛网》《双摇橹》《过渡》等。这部分的节目可视其队伍人材而增删,但节目不能少于三个以下。后部分为“打布马”。何谓“打布马”,则是由一身穿清朝服,头戴红缨帽,挂上鼻须,手执双锏,腰问装着一头布马象骑马姿态的“老爹”与一和尚装扮、手持长棍者进行对打。后来有的还加进若干武术人员作徒手,刀、剑、棍等单打、对打的武术表演。最后以“老爹”被打败狼狈而逃来作为结束英歌的整个活动过程。
英歌全套由于程式较复杂且大型,各类人物又应齐全,要求要全面,为了便于组织和活动,因而也就逐渐被简化了。现在大体只取其易于组织活动的前部分舞棒,而拉弦唱戏及打布马的则很少表演。
舞蹈风格
普宁英歌的风格有三:
1.基本动作是持棒与肩平,扣棒在胸前,平臂,马步,前进多用侧踏步。
2.扣棒在胸上,高提臂、高提腿、单跳步、丁字马、有生魄、有声势、运棒灵活。
3.基本动作是扣棒在下,从下而上,又提臂,单踢腿、动作矫健、轻灵、富有舞蹈感。
此外,还有独树一格的塘英歌,这个队的基本动作分为“舞”和“打”两大类,它的特点是“打四门”,属“打”的动作,其动作缓慢,每个舞步一定要按照拳术的步法来做,一定要有马步势。
服装道具
英歌队舞棒者以前每人身上挂着一块标明梁山泊英雄姓名的小牌子。如头槌秦明(有的是杨志),第二槌李逵,三槌鲁智深,四槌武松……等。由于历史的演变,后来绝大部分都把挂牌删去了。现在仍有挂牌表演的仅有南径镇的陇华村,梅林镇的中央村及云落镇的云落村等队伍。中央村和云落村的英歌队还在背上佩着象征各英雄所使用的兵器。
英歌的“后栅"设置有戴着面具的佛公佛母两个人物。据梅林谢逸明传述。原先只有佛公一人。此人是置予整个队伍的最前面。这与大破大名府的故事情节是符合的。他举证一段有关的小故事。其大意是:要破大名府,必经西扬路,此路极其险隘,不易通过,结果在附近少数民族中找到一位名叫钟汉老人的人来带路。此人害怕被认出便用纱布把脸蒙起来。其面具是民间艺人把它艺术化的。但现在所出现的却是佛公、佛母两个人物,而且是置于前、中部分之间。这是后人为了增添情趣而把他变革过来的。
舞英歌者必须穿服装、画脸谱。英歌舞的服装与京尉中的“紧身短打”相似,上肩坎肩,两脚绑着人字形盼裹腿。而脸谱的化妆则是根据粱山泊的人物形象及其性格决定:秦明红须,关胜红面乌须,李逵花脸胡须满面而且倒钩,鲁智深则以和尚装扮,武松则没画上脸谱,因为传说武松因出差回营地时大队人马己化妆完毕将要出发了,他来不及再行化妆便随队伍出发。后因历史的演变,并为了适应集体表演,其服装便逐步统一,脸谱也趋于简单化了。现在虽然有画脸谱,但没有以前的那么严格要求。
表演形式
有名为‘‘拜年”的动作形似宣誓;有“洗街”的动作是体现英雄过江;“布田”动作如绑匕首;有“背槌”动作似抽刀拔剑;还有“抱槌”“勾脚’’“过跨”等动作表现短兵相接的战斗姿态。舞蹈队形有“麦穗花”“接龙骨”“杀四门”“八字形”等。队形中有背靠背、肩并肩的,用以表现梁山泊英雄在城中并肩作战、生死与共的行为;还有化装唱戏的。表现梁山泊英雄利用大名府张灯结彩,欢度元宵的时机,有的扮作猎户,有的扮成乞丐,有的扮为行脚僧等。
流派
快板英歌
普宁快板英歌派系主要流传于市区流沙和下架山、大南山一带农村,代表为南山英歌队。
陈瑞鹏是快板英歌的杰出艺人和传承人,1929年生,普宁南LlJ村人。他从小喜爱英歌舞,13岁参加英歌队舞小军鼓。由于技艺精湛,1953年由县选派,偕同成寮村的罗炳池、涂坑的陈清泉等一批艺人组成普宁英歌代表队,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深受欢迎。上京归来后,陈瑞鹏转执英歌头槌及顾问38年,培养了大批英歌队员。现已去世。
另一位著名的快板英歌传承人是涂坑村的农民陈清泉。他1919年生,14岁便学会舞英歌,17岁担任头槌至67岁。1953年同样被县选派,参加中南和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在北京获得很高评价。他的表演特点是节奏感强,步法工整,舞姿庄重豪迈、刚劲有力,须功、槌花别具一格。曾到潮阳区的溪口、普宁市的多年山和登峰村等地传艺,培养了多支英歌队和大批接班人。现仍健在,已达90多岁高龄。
还有快板英歌的优秀传承人为陈来发,1957年生,普宁南山村人。他十来岁便参加村少年英歌队练习,年轻时执英歌头槌10余年,后为南山英歌队长兼教练。其槌功,眼到手到神到,干脆利落、迅猛洒脱;腿功灵活矫健有力,腾跃弹跳力度高度令人叹为观止。在英歌动作套式和队列图形变化的改革创新上颇费心力。多次在全国、国际展演比赛现场,巧妙灵活、随机应变,整合队列动作套式,集中快板英歌最精彩最具爆发力的亮点展示给观众,使南山英歌既善长于广场、大街排山倒海的恣肆宣泄,又适应于高雅舞台上的小组合式的规范表演。他多次参与或率队参加文化部、国家旅游总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文化厅等主办的国际、国家级、省级大型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和比赛,夺得多次金奖,还先后应邀组队参加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展演,向全国、全世界人民展示广东文化实力风采。2008年,他被文化部授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宁英歌)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中板英歌
普宁中板英歌派系主要流传于燎原街道,大坝、里湖、洪阳镇、赤岗等镇农村。代表为泥沟英歌队。
泥沟村的张伯琪是享有盛名的中板英歌头槌。他1945年生,高中毕业,为家乡学校教师。其一家三代曾在英歌队里当头槌。由于家庭的熏陶,张伯琪14岁开始进英歌队参加表演,始在队伍中扮舞蛇的时迁,接着舞尾槌,后来接头槌的重任并担负起该村英歌队教练。他曾带英歌队先后参加过第一届世界女足锦标赛抽签仪式、中国旅游艺术节暨广东欢乐节、澳门世界美食节等国际、国内大型活动表演,获得较高声誉。2004年,他辅导的泥沟少年英歌队参加广东省第六届少儿艺术花会暨第三届亚洲民间儿童艺术节比赛,夺得了金奖并被广东省选派进京参加国庆55周年大型游园艺术表演。同年他被评为广东省首批七位民间艺术师之一,后又因辅导陇头少年英歌队参加广东省非遗传统类舞蹈大赛获得少年组金奖,被评为传承奖。
慢板英歌
普宁慢板英歌派系主要流传于练江水系、小北山一带农村。代表为旱塘村英歌队。
慢板英歌的创始人据传是普宁市旱塘村人成技撒。清乾隆年间,成技撒因不满豪强欺压,徒步前往福清少林寺学武艺,返乡后,即在乡里东西南北四个门头及早塘主村开设五个拳馆,并以“乌鸦落阳”“哥展翅”“观音坐莲”“竹筒倒水”“双膝下弹”的五种武术套路,分别传授给五间武馆。后武馆遭禁,为避入耳目,成技撇便把长棍截短,以练习英歌舞蹈为名,继续传艺。原旱塘英歌依照成技撤传授的五种武术套路,形成了慢板英歌的五种打法,但至目前仅保留综合五种打法的套式。旱塘英歌招招有马步、拳术,十分独特。旱塘村人都姓陈,成枝撇的“成”是他的辈分,人们叫惯了,便一直相沿下来。据说至今旱塘村仍留有成技撇当年练武时的遗迹。
代表曲目
大破大名府
1958年,南山英歌队在传统的基础上,抓住智取大名府这一主要情节编成梁山泊好汉乔装下山攻打大名府救出卢俊义的英歌舞,并定名为《大破大名府》(即现在由8人所表演的这一套)。表演时则根据“下山打探”“英雄会师”“急水渡泊”“化装卖艺”“乘机闯府”“救卢出府”“凯旋归山”“欢庆团圆”等情节,随着图形的变化而运用集体舞、四人舞、双人舞等形式予以表现。同时还用潮州方言歌伴唱。
代表人物
陈瑞鹏
陈瑞鹏1929年生,普宁市南LlJ村人。他从小喜爱英歌舞,13岁参加英歌队舞小军鼓。由于技艺精湛,1953年由县选派,偕同成寮村的罗炳池、涂坑的陈清泉等一批艺人组成普宁英歌代表队,参加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深受欢迎。上京归来后,陈瑞鹏转执英歌头槌及顾问38年,培养了大批英歌队员。现已去世。
陈清泉
陈清泉1919年生,14岁便学会舞英歌,17岁担任头槌至67岁。1953年同样被县选派,参加中南和全国首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在北京获得很高评价。他的表演特点是节奏感强,步法工整,舞姿庄重豪迈、刚劲有力,须功、槌花别具一格。曾到潮阳区的溪口、普宁市的多年山和登峰村等地传艺,培养了多支英歌队和大批接班人。现仍健在,已达90多岁高龄。
陈来发
陈来发1957年生,普宁市南山村人。他十来岁便参加村少年英歌队练习,年轻时执英歌头槌10余年,后为南山英歌队长兼教练。其槌功,眼到手到神到,干脆利落、迅猛洒脱;腿功灵活矫健有力,腾跃弹跳力度高度令人叹为观止。在英歌动作套式和队列图形变化的改革创新上颇费心力。多次在全国、国际展演比赛现场,巧妙灵活、随机应变,整合队列动作套式,集中快板英歌最精彩最具爆发力的亮点展示给观众,使南山英歌既善长于广场、大街排山倒海的恣肆宣泄,又适应于高雅舞台上的小组合式的规范表演。他多次参与或率队参加文化部、国家旅游总局、广东省人民政府、广东省文化厅等主办的国际、国家级、省级大型民间文化艺术活动和比赛,夺得多次金奖,还先后应邀组队参加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展演,向全国、全世界人民展示广东文化实力风采。2008年,他被文化部授予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普宁英歌)代表性传承人称号。
价值
普宁英歌是普宁市人民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优秀传统文化,英歌以武术与舞蹈为载体形式,渲染和歌颂一往无前、斗志昂扬、团结战斗的英雄气概和精神风貌。普宁英歌以其群众性、自由性、广泛性及其独特鲜明的美学特征,在潮汕地区大地拥有深远的历史文化价值。一是英歌舞在潮汕地区已成为群众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逢年过节、活动庆典必不可少的节日元素。二是英歌融合了武术步法,古时可以防身,现代则具备强身健体的实际价值。三是英歌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特殊的研究价值。其历史渊源、脸谱文化、音乐武术等方面涉及如舞蹈史、戏曲史、方言学、图腾文化等众多学问,值得研究。
传承与保护
传承状况
缺乏专业组织机构的管理
普宁英歌的队伍基本由各个乡镇自主统筹,没有专门的组织机构对其进行统筹管理,致使普宁英歌的文化资源较为零散地分布在各个乡镇。
缺乏市场
除了普宁英歌的代表性传承人能够获得政府的相关补助,其他非代表性传承人和英歌从业者很难通过英歌这项运动为自己的家庭提供最基本的物质保障。虽然英歌起源于普宁市当地民众用以强身健体的南拳武术和舞蹈,但是英歌演化至今,民众借其强身健体的动机已逐渐淡化,甚至消失。是以在日常生活中,民众很难捕捉到英歌表演者舞动、跳跃的身影。英歌在民众日常生活中踪迹难觅,无法较好地融入到其精神娱乐生活中,更难以渗透进其娱乐与消费市场。在此情况下,英歌从业人员的基本生活得不到确切的保障,致使从业人员大幅度流失,从业者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缺乏有效的保护机制
普宁英歌入选非物质文化遗产后,尽管政府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并制定保护措施,但是除了对普宁英歌的传承人在生活上给予了一定的物质保障之外,关于普宁英歌的可持续发展没有看到更多切实可行的东西。目前已出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还不够完善、具体化。
传承人物
陈来发,男,汉族,1957年生,广东普宁市人,2008年2月被评定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英歌(普宁英歌)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举办普宁英歌文化节
2013年,普宁市成立领导小组,负责普宁英歌文化节的筹备工作。2014年春节期间,第一届普宁英歌文化节于普宁广场成功举办。2019年春节期间,普宁英歌文化节重新开幕。与首届普宁英歌文化节不同的是,第二届英歌文化节不仅增加了英歌文化的相关讲座、脸谱与服饰道具及摄影艺术展等,而且还与传统民俗相结合,设置了灯谜、象棋及其他的文艺活动。较之首届英歌文化节,第二届文化节的活动更加多样化、也更具有趣味性。
推动英歌进校园
为了探索普宁英歌的传承之路,普宁市文化馆与普宁新世纪英皇幼儿园携手建立了普宁市第一支幼儿英歌队,并由普宁英歌的省级传承人张伯琪先生担任总教练。此幼儿英歌队在2015年该校庆元旦迎新年文艺汇演上成功亮相。推动普宁英歌走进校园,既可以使正对各种事物充满好奇心的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艺术的熏陶,亦有利于普宁英歌的创新和传承。除了幼儿英歌队之外,普宁市的许多学校也相继成立了英歌队,如普宁第二中学、普宁市职业技术学校、南山小学、占杨小学等。其中,南山小学和占杨小学的英歌队配有专业教练,南山小学的少年英歌队甚至聘请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歌传承人陈来发先生对其进行指导。
影视制作中融入英歌舞元素
2018年5月底,首部以英歌舞为题材的励志电影《英歌魂》在普宁市开拍,并于2019年9月19日成功上映。《英歌魂》的出现,为传统非遗走进寻常百姓家提供了新的切入点。同时,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借助影视创作的形式,将其与现代的流行元素相结合,如《英歌魂》中将传统英歌与新潮的街舞相融合。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迎合了现代年轻人的喜好与需求,对年轻的一代具有正面的价值导向作用。
登春晚舞台
2025年1月28日,普宁英歌亮相2025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春晚,与歌手谭维维一起完成了《潮起舞英歌》节目表演。
参考资料
普宁英歌.中国大百科全书.2024-02-11
国务院关于公布第一批国家级 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中国政府网.2023-11-03
英歌(普宁英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2024-01-04
伦敦普宁英歌.百家号.2024-02-11
普宁英歌惊艳亮相总台春晚,普宁市干群反响热烈.羊城派.2025-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