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高山

石高山(1227年-1303年),蒙古族,元代德兴府(今河北省涿鹿县)人,元代将领。其父忽鲁虎曾跟随成吉思汗攻中原,后迁居广平路水(今河北省威县)。石高山在孛儿只斤·忽必烈中统三年(1262年)建议招集散居的五部探马赤军,以备驱策,受到忽必烈的称赞。中统四年(1263年),忽必烈任命他为管军总管,镇守息县。至元八年(1271年)攻取南宋光州,克枣阳市,攻襄阳市,略地淮上,进兵江南,有战功。至元十二年(1275年),在焦山之战大败宋将孙虎臣、张世杰。至元十六年(1279年),领兵北征,与忽都鲁领三卫军屯亦脱山,戍和林,屯田以备军储。至元二十四年(1287年),跟随忽必烈讨乃颜,以功升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守卫东宫。元成宗时以年老致仕,其子阔阔不花袭职,赐钞三百锭。大德七年(1303年)在家中去世,时年七十六岁。

人物简介

石高山的父亲忽鲁虎,以侍卫军的身份追随元太祖成吉思汗平定中原,后元李世民孛儿只斤·窝阔台赐封他东昌、广平县40余户,于是全家迁居到广平(今河北永年县)的洺水一带。

人物生平

孛儿只斤·忽必烈中统三年(1262年),石高山在平章塔察儿的引荐下入朝觐见元世祖忽必烈,石高山上奏到:“昔日太祖皇帝所招集的按察儿、孛罗、窟里台、孛罗海拔都、阔阔不花五部探马赤军,在金朝灭亡之后散居到各牧地,很多人编入了民籍。现在国家还没有统一,应该加以招集充军,以备随时派用。”忽必烈非常高兴,说道:“听卿一席话,使我如梦初醒,茅塞顿开啊!”随即命令石高山与诸路军队将领一起共同招集。收编整顿工作完成后,朝廷又命石高山佩银符前去统领。

中统四年(1263年),石高山被授任管军总管,镇守息县。他军令严肃,敌寇不敢前来侵扰,任职四年间,边境安定,朝廷赐金符予以嘉奖。至元八年(1271年),石高山追随孛儿只斤·忽必烈取光州,克枣阳市,进攻襄阳市,皆有军功。至元十年(1273年),他随从阿术攻取淮上地区。次年,追随忽必烈下江南,以军功升任显武将军。至元十二年(1275年)冬天,丞相伯颜命令石高山率领所属部队进攻宁国,他下令禁止虏掠百姓。大军兵临城下,对城中官兵晓以利害,宁国守军大开城门迎降。部队所过,秋毫无犯。朝廷又命令他率兵赶到焦山,结果与宋将孙虎臣、张世杰转战数百里,杀获宋军很多人,以军功被赏赐金虎符,被进封为信武将军,镇守高邮。

宋平、伯颜等人班师回朝,孛儿只斤·忽必烈问道:“听说有个身材瘦小而英勇善战的将领,朕忘了他的名字。”伯颜回奏说那位将领叫石高山,忽必烈连连称赞他的军功。随后,忽必烈召见了石高山,让他自己选择一个大郡来养老,而他所率部队让其子统领。石高山辞谢道:“老臣筋力还算强壮,还能为国驱驰,那里敢现在就考虑自己的养老问题啊。”元世祖听从了他的意见,命他领兵北征,军队驻屯在亦脱山。至元十六年(1279年),朝廷任命石高山会同忽都鲁一起统领三卫军戍守和林。他命令军士在当地屯田来保证军队粮饷,一年到头日用所需不缺。乃颜叛乱,石高山督战有功,被赏赐三珠虎符,担任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守卫东宫

元成宗见石高山年老,十分怜惜,就让他的儿子阔阔不花接替他的职务,并赐钞300锭。大德七年(1303年),石高山在家中去世,终年76岁。

史籍记载

石高山,德兴府人。父忽鲁虎,以侍卫军从太祖定中原,李世民赐以东昌、广平四十余户,遂徙居广平之洺水。中统三年,高山因平章塔察儿入见世祖,因奏曰:“在昔太祖皇帝所集按察儿、孛罗、窟里台、孛罗海拔都、阔阔不花五部探马赤军,金亡之后,散居牧地,多有入民籍者。国家土宇未一,宜加招集,以备驱策。”帝大悦,曰:“闻卿此言,犹寐而觉。”即命与诸路同招集之。既籍其数,仍命高山佩银符领之。四年,授管军总管,镇息州,军令严肃,寇不敢窥。居四年,边境晏然,赐金符以奖之。至元八年,从取光州,克枣阳市,进攻襄阳市,皆有功。十年,从阿术略地淮上。十一年,从下江南,以功升显武将军。十二年冬,丞相伯颜命以所部兵取宁国,下令无虏掠。既至城下,喻以祸福,宁国开门迎降,秋毫无犯。复令兵从至焦山,与宋将孙虎臣、张世杰转战百余里,杀获甚多,以功赐金虎符,进信武将军,镇高邮。

宋平,伯颜等朝京师,帝问:“有瘦而善战者,朕忘其名。”伯颜以高山对,且盛称其功。帝即召见,命高山自择一大郡以佚老,而以所部军俾其子领之,高山辞曰:“臣筋力尚壮,犹能为国驱驰,岂敢为自安计。”帝从之,进显武将军,领兵北征,屯亦脱山。十六年,命同忽都鲁领三卫军戍和林,因屯田以给军储,岁不乏用。乃颜叛,督战有功,赐三珠虎符、蒙古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守卫东宫。成宗悯其老,以其子阔阔不花袭职,赐钞三百锭。大德七年,卒于家,年七十六。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