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缘刺猎蝽科(学名:Sclomina erinacea)是猎科、刺猎蝽属昆虫。主要分布于中国湖南、安徽、江西省、浙江省、福建省、四川省、贵州省、台湾、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省等地的灌木丛中。
形态特征
成虫:灰褐色,体重27-52毫克。雄虫体长12.8-15.0毫米,头长2.3-3.3 毫米,头宽1.3-1.9毫米,腹部长5.7-6.8毫米,腹部宽3.1-5.0毫米;雌虫体长12.8-15.6毫米,头长2.7-3.2毫米,头宽1.3-1.9毫米,腹部长5.7-7.5毫米,腹部宽3.5-5.4毫米。头部细长,其背侧生有10个刺,复眼间的两对刺最长。触角5节,颜色呈红褐色和白褐色相间分布,柄节最长,梗节最短。喙为褐色和红褐色间隔,分2节,第1节短于第2节。喙在静止时末端到达前胸腹板处。复眼向头部两侧突出,褐色,其中央有一小块区域呈黑色。
头部背面复眼后侧两处稍微凸起的位置着生2个褐色单眼。前胸背板长约3毫米,呈褐色,分为前、后叶:前叶分布有10个短刺,后叶有4个长刺。小盾片端角向后延伸1毫米左右,基部内凹,呈黑褐色。前翅革片黑褐色,翅脉褐色,内侧翅脉较粗,黄白色。前翅膜片透明,褐色,翅脉为黑褐色。腹部两侧边缘处各有5个三角形齿状大刺,每个刺靠头部一端为黑褐色,靠腹部一端为黄色。足褐色,各节靠端部区域颜色较深。各足腿节均长有2列短刺。
雌虫的腹部较雄虫宽大,且腹部边缘大刺较粗,雄虫生殖节后缘凸起较雌虫明显。雌虫腹部腹板有8节,雌虫第7节腹板正常,第8节腹板明显地分为左右两半,并各从中后部有一斜向后两侧的横沟;而雄虫腹部腹板有7节,第7节腹板较圆,分为左右两半。
卵:呈肾形,长约2毫米,卵最宽处直径约0.9毫米,散产。卵刚产下时呈淡黄色半透明状,较细的一端有白色的环形卵盖。卵孵化前,颜色变深,呈现棕黄色。孵化时,若虫顶开白色卵盖,爬出卵壳。
1龄若虫:刚孵化时,若虫呈半透明淡黄色,全身布褐色斑点,体长约2.7-3.3毫米,头长约1.1毫米,腹部长约0.7毫米,宽约0.7毫米,胸长约1.1毫米,无翅芽,头部细长,复眼突出呈褐色,其余部位均为淡黄色。取食果蝇发育后,腹部变大,长度可达2.6毫米,宽度可达1.4毫米,1龄若虫体长可达4.5毫米。全身布满细刺,腹部呈微弱的浅绿色。
2龄若虫:刚蜕皮时体长约4.4毫米,头长约1.4毫米,头宽约0.8毫米,腹部长约1.4毫米,腹部宽约1.1毫米,胸长约1.6毫米。待其取食发育后,体长约7.1毫米,腹部长约4.0毫米,宽约2.1毫米,胸长约1.6毫米。2龄若虫全身布满细刺,无翅芽,头部及胸部呈浅绿色,较腹部颜色稍浅;腹部呈淡绿色,比1龄若虫腹部颜色深,腹部边缘开始呈现出齿状。
3龄若虫:刚蜕皮时体长6.4-7.2毫米,头长1.8-2.2毫米,腹部长1-2毫米,腹部宽约1.5毫米,胸长约3.7毫米,待其取食发育后,体长可达9.8-10.5毫米,腹部长可达5.2-5.7毫米,腹部宽可达3.2-3.3毫米。3龄若虫体表布满细刺,全身呈绿色,较2龄若虫深,后期腹部较宽大,腹部边缘有较为明显的刺,胸部比2龄若虫长,开始出现很小的翅芽。
4龄若虫:刚蜕皮时,体长约8.6-9.0毫米,头长约2.1-2.2毫米,头宽约1.1毫米,腹部长约2.6毫米,腹部宽约1.9毫米,胸长约3.9毫米,虫体全身呈绿色,布满细刺,待其取食发育后,体长可达11.2-11.6毫米,腹部长可达5.2毫米,腹部宽可达3.7毫米,4龄若虫最明显的特点在于中胸的一对白色翅芽明显,已超过后胸的末端。
栖息环境
齿缘刺猎蝽一般喜欢栖息在具有尖锐的刺突和丰富腺毛的植物上,例如:悬钩子属(Rubus)等,但是并不会取食植物,成虫体色褐色,若虫体色均为淡绿色,与植物颜色非常相似,推测齿缘刺猎蝽主要是栖息在带刺植物上得到保护,同时取食植物上的其他昆虫获取食物,从而植物也免受植食性昆虫的取食危害。
生活习性
齿缘刺猎蝽成虫不活跃,喜长时间停留在植物叶面上,受惊扰时反应和爬行慢,易被捕捉。成虫有一定的飞行能力,实验室观察到的最远飞行距离约为9米;在光滑的表面(如玻璃管壁)通常爬不稳,因而喜欢攀爬在容易附着的地方,例如棉球或带微毛的植物枝叶上。
成虫觅食时摆动触角,发现猎物后慢慢靠近猎物,随后伸出喙刺探猎物体表,同时用前足和中足抱住猎物,发现合适的取食部位后,试探性地将喙刺入猎物体内,吸食猎物体液。每次吸食时间根据猎物大小不同而不同,一般在1-1.5小时。一般吸食一段时间后,有更换吸食部位继续吸食的习性。试探时,若猎物挣扎过于激烈,该蝽则会离开一段距离,待猎物安静后重复刚才动作继续猎食;如果猎物反应比较凶猛时,可能不再接近取食。通常,成虫取食一次黄粉虫后会隔4-7天再次进食。
高龄若虫比成虫活跃,受惊扰时可以较快地爬到叶片背面。若虫多头放在一起,饥饿时会发生种内自残现象。低龄若虫因个体太小,无法猎食黄粉虫,但可取食蚜虫、果蝇和体型小的鳞翅目幼虫。1龄若虫1天可取食5-6头果蝇成虫,捕食量随着虫龄的增加而增大;3-4龄若虫可猎食经处理的黄粉虫幼虫和蛹,但使用黄粉虫幼虫饲喂时需先用钝头镊子破坏口器使其失去取食能力,否则黄粉虫可能回击咬死猎蝽。一般喂食后,若虫可以耐饥存活5-7天。
繁殖方式
成虫羽化后大约40天左右交尾。雌雄虫交尾时,雄虫爬在雌虫背部,交尾持续时间(雄虫爬在雌虫背部的总时间)大约为3-6天。交尾后雌虫不活跃,逐渐进入越冬状态,于翌年5月上旬开始产卵。野外雌虫通常将卵散产于植物叶片背面。对5头雌性齿缘刺猎蝽的产卵观察表明,雌虫一般情况下每天产1粒卵,在高峰期一天最多可产3粒卵,每雌产卵量大约为35-41粒。1年也只有1代,但其成虫寿命长,齿缘刺猎蝽雄虫的寿命接近300天,雌虫的寿命超过1年。
主要价值
齿缘刺猎蝽捕食各种昆虫和节肢动物门,是中国南方各省森林生态系统中常见的天敌昆虫,应该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