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文渊(1912年8月27日—1995年1月3日),嘉兴县虹漫之港(也称虹来之港,今属秀洲区王江泾镇)人。美国科学技术研究院院士,“被誉为“台湾半导体之父”。
潘文渊先后赴马尼拉、美国斯坦福大学、普林斯顿大学深造,成为国际知名军工电子专家、美国科学院院士。历任美国中国工程师协会主席、常务顾问,美国技术咨询委员会(TAC)主任,台湾新竹工业研究机构高级顾问,台湾半导体公司总裁等职。1974年潘文渊受邀回台湾考察电子工业的发展,当年2月,在台北市南阳街小欣欣豆浆店中潘文渊力主提出以发展集成电路的构想,这一构想直接影响了台湾电信产业的发展。1989年到1991年,潘文渊曾三次率团回国讲学,分别受到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91 年6月初,潘文渊偕夫人沈文灿和子女返乡,看望了潘氏宗亲和祖宅,并回母校秀州中学参观。1995年1月3日,潘文渊在美国病逝。1996 年,工研院于台湾新竹县竹东镇建立“潘文澜先生纪念馆”,胡定华等人成立台湾“潘文渊文教基金会”。
潘文渊曾获36个美国及国际成就奖,获得32项美国专利,申请国际专利二百多项,先后发表科技论文一百多篇,被载入美国科学名人录和东方名人录,并被纽约中国工程师学会颁发杰出成就奖。
人物经历
早年经历
民国二十年(1931年),潘文渊毕业于嘉兴秀州中学,后考入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1935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
留学经历
潘文渊因成绩优异,被选派赴马尼拉留学,攻读无线电专业。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公费赴美国斯坦福大学留学,同年6月,获得斯坦福大学工程学士;次年9月,潘文渊获博士学位。后赴普林斯顿大学深造,成为国际知名军工电子专家、美国科学院院士。
工作经历
潘文渊历任美国中国工程师协会主席、常务顾问,美国技术咨询委员会(TAC)主任,台湾新竹工业研究机构高级顾问,台湾半导体公司总裁等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政府组织10名专家研制雷达、潘文渊是参与其中的两名华人之一。他是16个国际和美国专业社团的成员,曾荣获36个美国及国际成就奖,获得32项美国专利,申请国际专利二百多项,先后发表科技论文一百多篇,被载入美国科学名人录和东方名人录,并被纽约中国工程师学会颁发杰出成就奖。
促进台湾的半导体发展
1974年,潘文渊任RCA(Radio Corporation ofAmerica, RCA)微波研究室主任,受到电信总局局长方贤齐等人的邀请,回台湾考察电子工业的发展。用两个星期的时间仔细地参观了当地众多家企业和研究机构。当时中国台湾以劳动力密集的轻工业、加工出口业为主,面临产业已发展成熟,急需寻找新的产业以实现转型突破。
1974年2月,在台北市南阳街小欣欣豆浆店中,聚集了当时在中国台湾重量级的人物,包括方贤齐、潘文澜等人,在边吃早餐边进行早餐会报,讨论中,潘文渊力主提出以发展集成电路,为中国台湾未来转型高科技产业提出构想。这一构想为台湾的电子产业树立了方向,直接影响台湾电信产业的发展,并促使台湾工业企业开始由加工出口区式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向科学园区式的技术密集型企业过渡。
1974年7月,潘文渊在台湾圆山饭店闭关一周撰写《集成电路计划草案》。这份成为引导中国台湾地区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最初纲要性指导文件,此草案与方贤齐等人对集成电路后期的发展达成共识,第一时间送达政府,并说服当时台湾的领导,获得上千万美元的经费进行技术移转。随后,潘文渊运用个人在美国工业界的关系,开始招兵买马。组成电子技术顾问委员会(Tech-nical Advisory Committee ,简称TAC),成员包括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攻读博士毕业的史钦泰、杨丁元、章青驹等人,分成设计制造、测试、设备四组,由他们担任赴RCA取经团的领队,并遴选美国无线电公司作为技术转移的合作伙伴,选定引进集成电路中的“互补式金属氧化物半导体(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半导体,简称CMOS)"技术。1977年10月,工研院建立中国台湾首座集成电路示范工厂,当初赴美受训的人员返台投入生产研发。示范工厂采用7.5微米制程,产品优良率在营运的第六个已经高达七成,远高于技术转移母厂美国无线电公司的五成,技术成效超乎预期。
逝世
1995年1月3日,潘文渊在美国病逝。
1996 年,工研院为纪念“集成电路之父”,于台湾新竹县竹东镇“国家工业研究院”的院内建立“潘文澜先生纪念馆”。当年赴RCA受训的IC产业名人胡定华等人共同发起成立台湾“潘文渊文教基金会”,纪念潘文渊博士对台湾电子工业的贡献,以及对华裔子弟科技教育的关怀。
人物轶事
潘文渊先后领导过百余人的TAC团队,一生未领过台湾的薪水,没有受过台湾的教育,没有在台湾定居,更提出“不做官、不受薪、只收来回旅费及住宿费用,每年到台湾三次,每次停留两个月”等三原则,为台湾写下第一份发展IC技术的计划书,因此被尊为“台湾半导体之父”。
人物影响
1974年潘文渊随即在台北圆山饭店闭门谢客,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十天,专心起草《集成电路计划草案》,这份引导中国台湾地区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的最初纲要性指导文件,推动后来台湾工业研究院(台湾“工研院")的真正实施开动,推动实现与RCA合作。使今天享誉全球的台积电、联华电子等半导体集成电路晶圆制造代工厂的横空出世。造就中国台湾地区如台积电创始人张忠谋、联华电子创始人曹兴诚、联发科创始人蔡明介、华邦电子创始人杨丁元等一批半导体集成电路产业重量级人物。1976年, 由19名年轻的“工研院”工程师组成的进修团队赴美国无线电公司接受培训,学成归来后,他们中一些人如联发科董事长蔡明介、联电董事长曹兴诚、华邦电子董事长杨丁元、创惟科技董事长王国肇、台积电副董事长曾繁城等都成为日后半导体集成电路行业有影响力人物。
社会活动
1985年3月,潘文渊于王震访美期间受到会见。1989年到 1991年,潘文渊曾三次率团回国讲学,分别受到江泽民、李鹏、朱镕基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1991 年6月初,潘文渊偕夫人沈文灿和子女返乡,看望了潘氏宗亲和祖宅,并回母校秀州中学参观。
家庭生活
父亲是潘伯良,从事丝织品生意,开设潘伯良丝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