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飞,1954年生于北京,北京画院专职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1984年获北京市“庆祝建国三十五周年”画展甲等奖,1991年获北京市优秀奖,作品曾被中国美术馆、北京市美协和香港美术馆、台湾炎黄艺术馆及诸多收藏家收藏。
个人展览
1986年北京艺术家画廊举办个人展览
1987年利物浦ACORN画廊
挪威奥斯陆AKOHIANDVEIKSTED画廊
英国杜伦博物馆
1988年荷兰鹿特丹DOEIEN艺术中心
大阪现代中国艺术画廊
美国爱荷华美术博物馆
1989年温哥华亚洲艺术中心
1990年日本大阪现代中国艺术画廊
1991年日本大阪现代中国艺术画廊
1992年高雄市炎黄艺术馆
新加坡文物馆
香港艺术中心
1993年台湾新竹采风艺术中心
1994年澳门市政厅
1997年马来西亚槟榔艺术学院画廊
1998年中国美术馆
美国北卡罗兰那大学画廊
1999年北京可创画廊
主要作品
出版图书
作品集
参考资料:
思想主张
邵飞曾参加过象征着中国现代前卫艺术开端的“星星美展”,在她的内心深处,始终孕育着艺术创造应自由生长的生命意识。改革开放伊始,邵飞就在探索勇于借鉴西方现代艺术的语言形式观念,创造融入中国文本和思想的中国现代艺术。邵飞在胡安·米罗、巴勃罗·毕加索和杰克逊·波洛克的艺术中找到共鸣——他们的绘画单纯、直接和热烈,是由内而外、由心而发的艺术,是涌动着不息生命力的大创造。相较于现实题材绘画,邵飞在这些充满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的绘画中,感受到艺术中蕴藏的原始之力,这是一种能够摆脱理性主义、实用主义和历史主义,重新回归生命意志自觉的艺术思想。邵飞开始从剪纸、年画、泥人等民间美术中汲取滋养,从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刻痕等软陶泥纹饰中寻求启发,用《山海经》《救荒本草》《环翠堂园景图》等中国古代文本图本中发掘创作母题,逐渐开创了自己独具一格的现代艺术之路。
邵飞1980年代始创作“山海经”题材绘画,她注重将民间神话传说、志怪故事与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共冶一炉。邵飞认为民间美术作品中,蕴藏着最可贵的至真至纯至善至美的情感,蕴藏着人与万物共生共长共荣共享的无限生机。邵飞在创作上试图摒除“我”的存在,是以“无我”“空白”的状态进入,让形象在画面上自由生长。在创作母题上,邵飞一直没有离开两个主线,一是构建心灵家园,二是信奉万物有灵。相较于写实性绘画的对照写生,邵飞在创作时更多是造型意识的自觉。邵飞深爱着这些异兽、飞鱼、飞鸟,深爱着这些精灵、生命,她从来不认为它们是荒诞的,它们是人类精神自由的产物,是人超然象外之所得。
邵飞始终秉持个体自由的创作意识,她在古典文本、民间艺术和西方现代艺术的滋养中生长。她珍爱一切生命,认为万物有灵,尤为珍视民间艺术家的创造力和生命力。她信奉生命的自由意志,“泥货就是随心草”,艺术应该让人走向自由,而非限制。邵飞初心不改,她始终用中国文化的面目示人,这是1980年代中国现代美术思潮提出的终极命题,那就是建构中国现代美术的主体性。邵飞的艺术思想中融入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寄寓了无限情思,她的创作是有性别色彩的。同时,邵飞的艺术又有着“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精神境界。
参考资料
邵飞 (豆瓣).豆瓣读书.2022-02-24
梦归家园-邵飞.油画作品集.豆瓣读书.2024-07-05
邵飞官方网站 .雅昌艺术网.2024-07-05
生生不息:邵飞的梦.人民政协网.2024-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