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妍卉

冯妍卉,女,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

人物经历

1992.09-1996.07,北京科技大学热能专业,获学士

1996.09-2000.01,北京科技大学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专业,获博士学位。

2000.07-2008.06,北京科技大学热能工程系,讲师、副教授。

2004.07-2004.10,澳大利亚La Trobe University,访问学者。

2008.07-2009.12,北京科技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

2010.01-2016.04,北京科技大学热能工程系,教授、博导、系副主任。

2011.12-2012.06,美国Purdue University,高级访问学者。

2016.04-至今,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热能工程系,教授、博导、副院长。

研究领域

1.微/纳米尺度传热传质。

2.能源材料设计、热特性与应用。

3.工业节能减排。

科研项目

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碳基多级孔相变材料的多层次匹配组装与热特性强化,2019-2022

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液态熔渣高效热回收与资源利用技术,2017-2020

3.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化工冶金流程系统优化与节能技术,2016-2019

4.北京市科委,焦化工艺污染控制与余热利用关键技术研发与示范,2016-2018

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三维全规整纳米孔异质相变复合体及其蓄传热性能,2015-2019

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微纳米能源材料的热效应,2015-2017

7.“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新型保温阻燃建筑材料成套技术研发与应用示范,2013-2015

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纳米异质填充基元对碳纳米管热特性的影响,2012-2015

9.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钢铁生产过程高效节能基础研究,2012-2016

10.霍英东教育基金,金属/金属氧化物组装介孔异质复合体的热特性,2010-2013 

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受控脉冲穿孔等离子弧焊接熔池与小孔动态耦合传热机理,2010-2013

12.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点项目,“超大容积顶装焦炉技术与装备开发”课题,新一代清洁炼焦工艺与装备开发,2009-2012

1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纳米碳管拓扑缺陷的热物理效应探析,2009-2011

1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高导热/绝热纳米孔异质复合体及其热物理效应,2009-2012

15.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国家教育部,2009-2011

16.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枝晶尺度微细界面流动与传递现象,2007

17.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钢铁制造流程工序界面衔接节能技术基础研究,2007-2009

1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微细尺度结构热质传递对合金凝固过程的影响,2005

社会兼职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工程热物理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金属学会能源与热工分会秘书长,北京热物理与能源工程学会理事,《工程科学学报》、《热科学与技术》、《燃料与化工》等期刊编委。

人物专利

1.一种无损测量生物活体组织热参数的方法,发明专利,ZL200410000021.X

2.一种干熄炉上的利于焦炭下降的低风帽实用,新型专利,ZL200420009117.8

3.一种干熄炉上的提高焦炭下降均匀的椭圆风帽,实用新型专利,ZL200420009116.3

4.一种干熄炉上利于焦炭粒度分布的料钟,实用新型专利,ZL200520023008.6

5.一种高纯度高导热碳纳米管阵列热界面材料制备装置,发明专利,ZL201621345714.7

6.节能隔热材料热导率现场精确测试的装置及方法,发明专利,ZL201610580315.7

7.一种高纯度高导热碳纳米管阵列热界面材料制备装置,实用新型专利,ZL201621345714.7

8.一种材料三维各向异性热导率无损测量装置,实用新型专利,ZL20181692160.7

获奖情况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清洁高效炼焦技术与装备的开发及应用”(2018);

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2017);

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7);

宝钢教育优秀教师奖(2016);

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基金资助(2015);

获国家级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4);

北京市优秀教师(2013);

第九届亚洲热物性国际会议青年学者奖获得者(2010);

教育部霍英东教育基金获得者(2010);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2008);

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获得者(2008)。

参考资料

北京科技大学能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冯妍卉.北京科技大学.2022-04-02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