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鲎

中华(学名:Tachypleus tridentatus),是鲎科鲎属下的一种节肢动物门,别名中国鲎、马蹄蟹、三棘鲎、东方鲎。其体长可达60厘米,平均体长31.2厘米,体重3~5千克。鲎由三部分组成:头胸甲呈马蹄形;腹部呈六角形,两侧具棘刺;尾部是一根长的尾剑。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生活在浅海沙质海底。

中华鲎食性较广,主要取食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等,有时也取食海底藻类。其生长周期很长,经过13~14年才能成长为性成熟个体。另外血液中因含有铜离子而显示为蓝色。中华鲎的提取物通常用于化妆品、纺织品、纸张、薄膜、海绵片材、色谱和固定化介质以及分析试剂的制造。也会应用于生物医学和制药领域,制作成鲎血试剂、伤口愈合剂、血液抗凝剂、抗血栓和止血药物。另外中华鲎稚鲎对生态环境状况相当敏感,因此它们的出现频率能够间接反映海洋污染的程度。

中华鲎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19年ver 3.1——濒危(EN)。2021年,入选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成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形态特征

中华鲎体长平均31.2厘米,体重3~5千克。中华鲎体近似瓢形,体表覆盖呈黑褐色并起着保护作用的几丁质外骨骼。

中华鲎体分为头胸、腹和尾三部分。头胸部覆盖着宽广的马蹄形背甲,其中甲的背面有三条纵嵴,中嵴前端的两侧有一对单眼,侧嵴外侧各有一复眼。头胸部的底面具有6对围在口外的附肢,第1对附肢可将食物放入口中,第2~5对附肢则用来爬行,最后一对附肢用作助推前进。

腹甲较小呈六角形,两侧有若干锐棘,下面有6对片状游泳附肢,第一对附肢对后5对附肢进行保护,后5对附肢则各有一对用来呼吸的书鳃。尾呈剑状,为棕褐色,尾与腹部有关节相连,用以支撑身体,特别是在背腹翻转时。

中华鲎外壳的顶部有5只眼睛——两只正中眼、一只顶内眼和两只侧眼,两只正中眼感知可见光,其他的眼睛则感知紫外线。在其底面有2只分布在嘴巴附近的腹眼,用于在水中游行时确定方位。另外中华鲎尾巴的顶部和侧面也分布着若干光感受器。

雄鲎的体形较雌鲎小,另外其头胸部的第2对附肢末端和雌鲎不同,是4只形似扣环的钩子,而雌鲎是4把钳子。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主要分布于中国、印度尼西亚日本马来西亚菲律宾越南等地的沿海区域。

中国分布

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台湾、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等地沿海地区。

栖息环境

中华鲎主要生活在浅海沙质海底,同时喜欢栖息在盐度较低的河口,在没有海浪的小海湾活动,平时蛰居海底,退潮时在沙滩上缓缓爬行,雌雄成体常在一起。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中华鲎在陆地上的活动通常与涨潮相关。它们通常出现在红树林沼泽的大潮低潮面(大潮出现在朔日、望日附近,朔日为夏历初一,望日为夏历十五),涨潮时在沙地上繁殖。

中华鲎在浅海区域成长至成年后会游向更深处的海域,冬季时会选择在较深的海域生活,次年水温升高时重返浅水域觅食。

觅食行为

中华鲎主要为肉食性动物,取食环节动物和软体动物等,有时也取食海底藻类。取食时用头胸部的第1对附肢将食物送到口附近,并用附肢的基节磨碎后送入口内。

生长繁殖

生长

发育

中华鲎的卵为中黄卵,但为完全卵裂,发育中经过三叶幼虫阶段(trilobitelarva)。此发育阶段因相似于三叶虫而得名。其利用沙吸收阳光的热量,受精卵大约经过40天孵化出幼鲎。刚孵化的幼鲎尾剑不突出,外形如同古生物三叶虫,所以被称作三叶幼虫。幼鲎仅两对书鳃,经13~14年连续脱壳后发育成成体,达到性成熟,另外雌鲎比雄鲎需要更长的时间才能达到成熟。

脱壳

中华鲎如同其它的节肢动物门,是以脱壳的方式成长的,一次脱壳长大约之前体型的1.3~1.4倍。

鲎的脱壳是由头胸部的周缘裂开,新的旧体由其间隙出来。刚脱皮的甲壳亚门非常柔软,甲壳要恢复到原来的硬度,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一般认为雄鲎脱15~16次壳,在第13年长成成体并且性成熟;雌鲎脱16~17次壳,于第14年长成成体并且性成熟。当雄性最后一次脱壳时,会在头胸部的第2对附肢末端长出形似扣环的钩子,这有助于它们在产卵季节勾住雌性进行交配。

繁殖

每年四月至八月下旬中华鲎进行繁殖,它们会从海底游到近海潮间带的沙滩上,雌雄聚集在潮间带,由雌鲎扒沙作窝。交配时,雌鲎背着雄鲎。雌鲎利用第6对步足端节基部呈5个扁平可动的、张开时形同花瓣的突起物作为工具,在高潮线沙滩上挖穴,穴深6~11厘米,其两个生殖孔同时产卵,每穴产卵100~630个。随之雄鲎将精液撒到卵堆上,再由潮水上涨时冲刷上来的泥沙将卵堆覆盖,约2厘米厚,受精卵便在沙层中进行孵化。然后,这一对鲎又向前爬行20厘米左右,重复以上过程。大约产十几堆卵后,潮水退去,这一对鲎就离开产卵海滩,回到海里。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中华鲎种群数量急剧减少,其中成熟个体数量减少地更为显著,并且因为食用鲎卵,雌鲎常常是重点捕捞对象,导致自然环境中鲎的雌雄比例失调,另外世界范围内中华鲎分布较为分散。2015年9月中国北部湾沿岸29个社区的407名受访者表示中华鲎种群数量减少,成年中华鲎的平均日捕捞产量从1990的约50~1000个个体急剧下降到2015年的0~30个个体。

致危因素

滥捕滥杀

由于中华鲎的经济和医用价值大,大量非法甲壳质加工厂用它的壳作为加工原料,而相当一部分生物医药工厂非法采用鲎血制作鲎血试剂,这极大地威胁种群生存;同时,鲎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所以被不法分子滥捕滥杀,中华鲎面临着灭绝性的灾难。

栖息地丧失

人为因素:中华鲎需要在海滩高潮线(高潮线是涨潮至高潮时,海水水面与海岸陆地相接的界线)进行产卵繁殖,同时最好有海草床,这样产下的鲎卵才能发育成熟。然而由于填海造地、滩涂开发以及沿海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原因中华鲎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浅海沙滩,这严重影响了其产卵繁殖,进而威胁中华鲎的种群数量。

自然环境的变化:海平面上升将增加中华鲎卵被海水淹没的风险,进而增加物种减少的速度;中华鲎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例如产卵是季节性的,并与温度相关,因此水温升高,尤其是在亚热带地区,会延长产卵期并且影响鲎卵的孵化;土地沉降也会导致中华鲎栖息地的丧失。

保护举措

人工合成试剂

鲎试剂中对细菌内毒素敏感的丝氨酸蛋白酶原(C因子)人工合成出来,这也是现在最新的检测细菌内毒素的方法之一——重组C因子法。国际上已有大型制药公司承诺用合成试剂来代替鲎血试剂。

开设保护机构

马来西亚规定未经允许不可获取和使用中华鲎资源用于商业化;必须在相关部门知情且同意的情况下开展生物勘探活动和研究,每个州都成立了生物多样性委员会来监督此类活动。

设置保护区

中国广东省自2001年以来已建立了7个市、县、省级中华鲎自然保护区,保护中华鲎的自然栖息地

保护级别

2019年7月,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濒危(EN)。2021年,入选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成为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

主要价值

经济价值

由于中华鲎具有生物降解性和生物沾附能力并且安全无毒,通常用于化妆品、纺织品、纸张、薄膜、海绵片材、色谱和固定化介质以及分析试剂的制造。

医药价值

中华鲎衍生物壳聚糖具有生物相容性和生物降解性并且安全无毒不致敏,同时具有抵抗真菌、肿瘤、血栓、胆固醇的功效。因此通常用于生物医学和制药领域,制作成伤口愈合剂、血液抗凝剂、抗血栓和止血药物。另外鲎血的变形细胞中含有凝固蛋白原,遇到细菌内毒素会发生反应,从而为检测药品和医疗用品中是否被污染提供了一种简单快捷的方法,因此鲎血也通常做成鲎血试剂。

生态价值

20世纪90年代初美洲爱鸟和生态喜好人士发觉候鸟红腹滨鹬(Calidris canutus)北迁途中数量减少三分之一,研究发现其重要食物鲎卵大量减少,而以鲎卵为食的鸟类达20多种。鲎的减少无疑对鸟类产生了负面影响,进而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另外中华鲎稚鲎所生存的潮间带为海洋污染的敏感区域,中华鲎稚鲎对该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相当敏感,因此它们的出现频率能够间接反映海洋污染的程度。

相关知识

物种简史

中华鲎是一种相对古老的生物,根据化石记录中华鲎最早发现于第四纪沉积物或现代的水体中,而鲎科生物早在早三叠世(距今约250Ma,Ma 即百万年)就已出现,另外剑尾目生物最早的化石记录出现于早奥陶世(距今约470Ma)。鲎常被认为是典型的“活化石”,但也有部分古生物学家根据化石记录推测出鲎在历史演化阶段的生物特征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对于中国的鲎化石记录而言,仅有三种剑尾目化石的记录:一是产自于云南早泥盆世的 Houia yueya;二是产自于广西早泥盆世的 Houia guangxiensis;三是产自于云南省中三叠世的Yunnanolimulus luopingensis。

中华鲎在中国古代已有记载,中国唐代刘恂所著的《岭表录异》中就有关于中华鲎的详细记载:“鲎鱼,其壳莹净滑如青瓷碗,背,眼在背上,口在腹下,青黑色。腹两傍为六脚,有尾长尺馀,黑三棱如棕茎,雌常负雄而行”。在康熙字典中也有对鲎的注解。

相关文化

闽南语中鲎的发音与“孝”同音,寄寓中国人的传统孝道;在粤语中又与“学”谐音,寄寓着一种求知的欲望。

中国东南沿海地区有许多关于鲎的常用语,“海底鸳鸯”“夫妻鱼”“鲎科”就来源于渔民捕到一只鲎然而通常提起来就是一对鲎;人们用“拾得鲎”形容运气佳,买到便宜货,或遇到便宜事;“鲎脚鲎蛲”,比喻办事不利索、迟钝、慢吞吞。

在早期,菲律宾人会使用中华鲎装饰房屋或者制作护身符,甚至直接出售给古玩供应商。同样在早期的沙巴州地区,当地居民在开设新种植园时,会使用具有生殖能力的中华鲎祈祷丰收。

参考资料

中华鲎.ITIS.2024-08-10

中华鲎-中国生物物种名录.Species 2000.2022-09-07

中华鲎.IUCN官网.2024-08-10

中华鲎在中国的保护.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2022-11-09

鲎的形态特征..The Horseshoe crab.2022-09-07

Horseshoe Crab.AZ Animals..2022-11-09

Trilobite vs Horseshoe Crab: What are the Differences?.AZ animals.2022-09-07

中华鲎.iNaturalist.2022-09-07

..2022-11-09

中华鲎.sea life base.2022-09-07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中华鲎.广西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协会.2022-11-09

中华鲎.GBIF.GBIF | 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2022-09-07

中华鲎.世界海洋物种登记册.2022-11-09

Horseshoe crab blood is key to making a COVID-19 vaccine—but the ecosystem may suffer..National Geographic.2022-09-07

The horseshoe crab and public health.The Horseshoe crab.2022-11-09

中华鲎的腹部.Pixabay.2022-11-17

鲎的视力.The Horseshoe crab.2022-11-09

中华鲎的保护.The Horseshoe crab.2022-11-09

..2022-11-09

Evaluating the Costs of Endotoxin Testing.promegaconnections.2022-11-09

马蹄蟹.Revive & Restore.2022-11-09

..2022-11-09

In Evolution’s Race, Horseshoe Crabs Took a Slower Pace.National Geographic.2022-11-09

..2022-11-09

..2022-11-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