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蚶

毛(学名:Scapharca kagoshimensis)又称毛蛤、麻蛤、麻蚶、瓦楞子,蚶科毛蚶属动物。毛蚶的贝壳大小中等,壳面膨胀且呈卵圆形,通常两壳的大小不相等,右壳稍小。毛蚶的壳表面为白色,覆盖着一层褐色绒毛壳状的表皮,壳表具有31~34条扁平的放射肋。合部平直,齿细密。前闭壳肌痕呈马蹄形,后闭壳肌痕呈卵圆形。壳内呈黄白色。毛蚶贝壳壳质为霰石,其复式外韧带及其上的菱形花纹可能起源于古代珍珠贝目的贝类。

毛蚶广泛分布于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的沿海地区。毛蚶是一种广温广盐性半埋栖型贝类,常生长在潮下带、潮间带、近岸及河口地区水深20米以内的泥质或者沙泥质底质中。毛蚶为底栖贝类,移动性小,几乎终生生活于固定区域内。

2007年,毛蚶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截止到2015年,因过度捕捞以及环境污染的因素,毛蚶资源及产量大幅度下降,市场供应量减少。中国及日本主要采取增殖放流的方式对毛蚶资源进行保护。

毛蚶具有生态、经济、营养、药用等多种价值。毛蚶从水体中滤取大量的浮游物,抑制了浮游植物的繁生而影响水体叶绿素含量和透明度。毛蚶的产量高、经济价值大,是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重要的经济贝类。其味道鲜美,营养成分丰富,富含蛋白质糖类及多种微量元素。毛蚶的壳肉均可入药,作为中药可以治疗消渴病。有研究表明,毛蚶还具有抗氧化、抑制肿瘤、抗菌抑菌等作用。

形态特征

毛蚶的贝壳大小中等,壳质坚硬厚实。成体的壳长为4~5厘米,壳宽为3~4厘米,壳高为3~4厘米。壳面膨胀且呈卵圆形,通常两壳的大小不相等,右壳稍小。背侧两端略显棱角,腹缘前端呈圆形,后端稍延长。壳顶突出,向内蜷曲,位置偏于前方,两壳壳顶的距离不远。

毛蚶的壳表面为白色,覆盖着一层褐色绒毛壳状的表皮,走向与贝壳的前后方向一致。贝壳在钻沙过程中,沙砾运动方向与贝壳前后方向平行,因而可以从绒毛壳状表皮的缝隙间通过,避免了与贝壳之间发生直接的摩擦磨损,具有保护贝壳的作用。毛蚶的铰合部平直,齿细密,约有50枚。前闭壳肌痕呈马蹄形,后闭壳肌痕呈卵圆形。壳内呈黄白色。壳表具有31~34条扁平的放射肋,每条肋中间被一条细沟分成两条小肋,在腹面极为明显。放射肋的高度约0.3毫米,左壳放射肋上具有边长约1毫米的方形小结节,高度约0.2毫米,类似瓦垄形状,表面整体上呈现出纵向棱纹与横向凹槽交错变化的非等格几何网状结构。这些放射肋,不仅可以指引水流的进入和排出,而且贝壳表面的刻纹则是壳皮的附着点。毛蚶贝壳壳质为霰石,表层为交叉板构造,内层为复杂的交叉层纹板构造,其复式外韧带及其上的菱形花纹可能起源于古代珍珠贝目的贝类。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广泛分布于中国、朝鲜韩国日本的沿海地区。

中国分布

毛蚶在中国北起鸭绿江,南至广西壮族自治区均有分布,具体省份包括辽宁省河北省天津市山东省江苏省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等,以莱州湾渤海湾辽东湾海州湾等浅水区资源尤为丰富。

栖息环境

毛蚶是一种广温广盐性的埋栖型贝类,其适应能力较强,一般情况下能抵御栖息环境的变化。常生长在潮下带、潮间带、近岸及河口地区水深20米以内的泥质或者沙泥质底质中。有适量淡水流入的内湾是最适宜的栖息水域,盐度在21.0‰~28.8‰,水温为18~28℃。潮下带毛蚶的栖息状态为三分之一左右的壳体卧于泥中,两壳略开;而潮间带分布的毛蚶具有较强的渗透压调节及抗干露的能力,其整个躯体卧于泥中,表面形成略长形的出入水口。

毛蚶稚贝的栖息方式不同于成蚶,其需要经历一个时期的附着生活。稚贝通常以活体为附着物,有时也附着在一些固定悬浮的物体上。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毛蚶活动强度的季节变化主要是受水温的影响。毛蚶在初春活动较少,觅食强度弱,胃含物少,大部分是半胃。6月份以后活动频繁,尤其是繁殖前期,由于需要大量摄食,此时毛蚶的活动强度最大。

觅食行为

毛蚶为滤食性贝类,主要以圆筛藻、舟形藻等一些硅藻类浮游植物,桡足类附肢、瓣鳃纲卵和浮游幼体等有机碎屑为食。毛蚶的滤食能力较强,一只毛蚶每小时的滤水量可达5升左右。

毛蚶活动能力弱,不具备对饵料的追逐能力,只能凭借水流经鳃滤食,对饵料生物种类的选择性较差。毛蚶的鳃上着生有前纤毛、前侧纤毛和侧纤毛,食物颗粒的摄取是通过鳃与3种纤毛的组合运动来进行的,它可以保留粒径在特定大小范围内的颗粒,被选定的颗粒随后被运送到唇瓣,不被选择的颗粒由粘液包裹并以假粪的形式排出。在适温范围内,温度越高,其摄食活动越强,新陈代谢越旺盛。毛蚶个体大小的差异并不引起食料组成的改变,主要食物组成成分比较稳定,其摄食的变化主要取决于其生活环境中饵料生物的变化。

潜沙行为

开始潜沙前,毛蚶自然撒落在底质表面并开始准备伸出斧足,此阶段平均用时15~25分钟,其间毛蚶基本保持静止不动的状态。

在潜沙阶段平均用时10~20分钟。毛蚶首先将贝壳缓缓张开,再伸出斧足,然后停留在底质表面,这种行为是毛蚶开始潜沙的标志。之后,毛蚶开始竖壳,利用斧足与底质表面产生的摩擦作用将壳竖起,腹缘朝下,壳顶向上。壳竖起后,毛蚶出现集群行为,原来零散分布的毛蚶聚集后再开始下潜。下潜时,毛蚶以开闭壳的方式通过前后摆动逐渐潜入底质中。潜入底质后,毛蚶以壳的后缘在底质表面形成水孔,竖立埋栖在底质中,此时潜沙行为结束。

移动行为

毛蚶为底栖贝类,移动性小,几乎终生生活于固定区域内。与成蚶不同,稚贝具有较强的移动能力,其在泥层表面移动爬行时,可爬行20厘米以上;其在水泥池池壁爬行时,可爬行100厘米以上。此外,稚贝还具有一定的自行移动的调节能力。在光线直射条件下,附着在阳面的稚贝逐渐向背面移动。

生长繁殖

繁殖期

毛蚶大多为雌雄异体,个别为雌雄同体。雌性性腺呈橘红色,雄性为乳白色。性成熟年龄早,在2~3龄(1年为1龄)时性成熟,成熟个体的性腺饱满,覆盖整个足上端的内脏团。一般雄性个体性成熟时间早于雌性个体。

性成熟后,一般一年为一个繁殖周期,并且存在性反转的现象。毛蚶群体的自然繁殖季节在6~9月,产卵盛期一般集中在7月底。当水温达到24摄氏度时开始产卵,水温达到26摄氏度时进入繁殖盛期,同一群体的繁殖盛期比较集中,往往只有1~2天的时间。在每个繁殖季节中,毛蚶有多次产卵的习性,一般可产卵3~4次。雌蚶有两个产卵高峰期,每个高峰可持续2~3天,一次可产卵900多万粒。

浮游期

毛蚶幼体前期营浮游生活,整个浮游期约16~17天。卵子受精后10小时胚胎开始转动,13小时发育到担轮幼虫,18小时D形胚壳开始形成,22小时发育到D形幼虫。毛蚶从D形幼虫发育到壳顶初期幼虫需要5~6天的时间,这个阶段生长缓慢,壳长平均日增长4微米左右。在150微米时壳顶开始明显大于壳高,近长卵形。

附着期

当毛蚶壳长达到220微米以后会出现“眼点”,便进入附着生活。从壳顶初期幼虫发育到眼点幼虫需要11天左右的时间,这期间其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平均日增长15微米左右,高的时候可达25微米。眼点幼虫的壳形明显前后延长,前缘比后缘稍尖。幼虫一旦出现眼点足部就会分泌黏液,成堆粘聚在池底部。壳长300微米左右的眼点幼虫壳前端呈黄色,壳表生出刚毛,足伸缩,面盘开始退化,但还没有明显的腮丝。

幼虫结束浮游生活后,以足丝附着在沙砾、贝壳、海藻等固体物上。足丝呈带状,终生存在,脱落后有再生附着的能力。最大附着个体可达15毫米。海底毛蚶的附着均选择活体为附着物,可依靠活体的拱托免受淤泥的掩埋。

变态期

毛蚶幼虫达到320微米左右时,面盘退化,生出腮丝,胚壳外围生出不透明的次生壳,变态为稚贝。变态期间幼虫的生长速度减缓,日增长平均7微米左右。变态为稚贝后则生长速度迅猛,贝壳表面刚毛增加,放射肋明显,贝壳呈长方形。平均日增长50微米左右。

发育期

毛蚶变态为稚贝的2个月后,壳长为5毫米,此时既能附着,又能爬行。变态4~6个月后,壳长达到1.2~1.5厘米,此时能够彻底脱离附着基,移到泥中营底栖生活,而后两壳膨大也是稚贝进入成蚶生活的又一特征。壳长约经2.0~2.5年长成成贝大小。毛蚶以1龄者生长最快,年增长达2.3厘米;2龄者壳长3.7厘米;满3年壳长4.6厘米;4龄以上增长缓慢。在适温范围内,水温越高则生长越快,水温升高,随着毛蚶的强烈摄食,壳部也快速生长。毛蚶的寿命可达10年。

养殖技术

苗种培育

亲蚶培育

亲蚶应挑选3~5龄、壳长45~55毫米、壳表完整且无损伤的个体。亲蚶取回后尽快用毛刷洗刷干净,然后用单层浮动网箱暂养于室内水泥池。暂养期间饵料以小球藻、亚心形扁藻、角毛藻混投,投喂量每天8次。

幼虫培育

幼虫培育期间的饵料以金藻为主,后期添加小球藻、扁藻。浮游幼虫进入变态附着期前,应提前投放附着基,避免幼虫因互相粘积在池底,造成局部缺氧、缺饵。可采用网片、棕绳、细沙作为附着基,也可用干净的海泥经200目筛网过滤后作为附着和稚贝培育的底质。

养殖方式

浅海底播养殖

养殖区应选择在沙河口和陡河口之间-10米等深线以内的浅海区。苗种的投放季节选择在9月初至10月中下旬,投放时间在早晨或傍晚,播苗时船在标志范围内作“之”字形往返慢行。当毛蚶生长到壳长规格4厘米左右时即可进行收获,可采用渔船拖带耙子进行捕捞的方式。

毛蚶池塘养殖

一般以混养为主。应选择塘底平整、无淤泥的池塘。苗种放养时间为每年的4月至5月。放养毛蚶时将苗种均匀地撒在滩面上,混养虾、蟹时,用围网将养殖区隔离保护。养殖的日常管理主要包括饵料生物培养、敌害生物清除、水位调节控制等。毛蚶的主要敌害生物是海星纲虾蟹类等,其主要防治措施是养殖区内及周围放下蟹流网以捕捉海蟹,并以鱼肉和蛤子为诱饵来诱捕海星。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1960年至1980年,毛蚶资源极为丰富,当时仅在中国的渤海湾就蕴含着数十万吨的毛蚶资源。当时毛蚶的采捕量极大,是渔业生产的重要捕捞对象。1974年至2015年间,全球养殖渔业发展迅速,但海洋渔业资源过度捕捞问题十分突出。截止到2015年,因过度捕捞以及环境污染的因素,毛蚶资源及产量大幅度下降,市场供应量减少。

致危因素

过度捕捞

毛蚶除冰冻和酷暑季节外几乎长年可以进行采捕。因虾塘混养毛蚶的需要,刺激沿海地区的渔民和农民大量采捕毛蚶苗,致使毛蚶资源在蚶苗阶段就遭到破坏。此外,由于人类大量翻动海泥捕捞毛蚶,致使毛蚶的数量减少,剩余的毛蚶也因被海泥掩埋,时间过久而窒息死亡。

环境污染

沿海地区有烧壳灰的习惯,吸壳船的大量作业,破坏了毛蚶的生态环境。另外,机动渔船拖网作业长期不断地往返拖网,导致分布区的滩涂底质组成遭到严重破坏,影响了毛蚶的附着和生活。

保护举措

保护水产种质资源

中国在具有较高经济价值和遗传育种价值的水产种质资源主要生长繁育区域建立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如在浙江省建立象山港蓝点马鲛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保护毛蚶种质资源。

增殖

日本根据毛蚶的生活习性和繁殖特点,利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人工繁殖,提高毛蚶成活率。日本在浅水区养殖毛蚶,设计专门的收集装置收集毛蚶的卵子,之后将卵子运送到育苗床上,幼虫在此孵化,因被捕猎的危险下降,因此幼虫成活率较高。当幼虫长到约10毫米时,就将其转移到成蚶育苗床上,一年即可收获。

放流

为遏制渔业资源衰退趋势,改善沿海生态环境,中国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开展水生生物资源增殖放流活动。2020年中国锦州市开展毛蚶资源增殖放流活动。投放毛蚶幼贝苗种的规格为0.5厘米以上,共计投放毛蚶苗种6000万粒,分两次投放完成。

保护级别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毛蚶是沉降物摄食者,可以将沉降下来的有机物重悬浮加以利用。毛蚶对沉降物的摄食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有机物的积累,其将摄食的物质以组织生长、排泄物等形式重新分配,提高了生态系统物质利用效率。毛蚶代谢活动还可以排泄铵离子、碳酸氢根离子等废物,增加水体中无机营养盐的浓度。此外,毛蚶从水体中滤取大量的浮游物,抑制了浮游植物的繁生而影响水体叶绿素含量和透明度。

经济价值

毛蚶的产量高、经济价值大,是中国、日本韩国朝鲜等国家重要的经济贝类。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几个国家陆续开展了毛蚶半人工采苗、室内人工苗种繁育、稚贝中间暂养、毛蚶室内无附着基苗种繁育等相关繁育技术的研究。2006年,中国颁布《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提出通过开展增殖放流工程以保护水生生物资源。到2022年,在中国辽宁省天津市浙江省等省市都相继开展了毛蚶增殖放流活动,毛蚶的产量得到提高,在市场中占据更加重要的地位。

营养价值

毛蚶的味道鲜美,营养成分丰富,富含蛋白质糖类及多种微量元素。其蛋白质含量达64%,比文蛤、翡翠贻贝、牡蛎的都高,与硬壳蛤缢蛏泥蚶的蛋白质含量相当,仅低于马氏珍珠贝;糖含量达12.6%;微量元素含量较为丰富的是铁、锌、锰。另外,毛蚶中维生素B族含量丰富,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者就开始从毛蚶中提取维生素B12。但是毛蚶在食用时曾经引起人类甲型病毒性肝炎病毒感染。

药用价值

毛蚶的壳肉均可入药,作为中药可以治疗消渴病。由于毛蚶自身含有血红素,一直被看作养生补气的良品。1996年研究发现,毛蚶组织水解物不仅对于降低血糖血脂,治疗乳腺增生症有较好的功效,而且可以清除氧自由基,具有抗氧化的作用。从毛蚶组织中所提取的多肽成分,也对于抑制肿瘤发生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毛蚶体内的血红蛋白不仅是一种携氧的载体蛋白,更有抗菌抑菌的作用,该抗菌蛋白组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四联微球菌具有较强的抑菌活性。此外,毛蚶血淋巴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如溶菌酶、凝集素、溶血素和防卫素等。

参考资料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9-05

..2022-11-09

国家重点保护经济水生动植物资源名录(第一批).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EB/OL].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毛蚶.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EB/OL].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全球主要海洋国家渔业资源治理经验及启示.国家发展观察[EB/OL].2022-11-09

毛蚶增殖.智汇三农[EB/OL].2022-11-09

我市开展毛蚶增殖放流工作 修复海洋生态资源 增殖放流毛蚶6000万粒.锦州市科学技术研究院[EB/OL].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毛蚶.《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二版)[EB/OL].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毛蚶.《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一版)[EB/OL].2022-11-09

毛蚶苗种培育.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EB/OL].2022-11-09

毛蚶养殖.中国大百科全书数据库[EB/OL].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的通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EB/OL].2022-11-09

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调整鸭绿江云峰段斑鳜茴鱼等10个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的批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EB/OL].2022-11-09

Anadara kagoshimensis.EOL[EB/OL].2022-11-09

中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行动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EB/OL].2022-11-09

今年天津将在渤海湾增殖放流苗种10亿尾.光明网[EB/OL].2022-11-09

增殖放流技术.浙江省海洋水产养殖所[EB/OL].2022-11-09

1988甲肝风暴的背后.新浪网[EB/OL].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2022-11-09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