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又称《道德经》《五千文》《道德经·天地不仁》,是春秋末期道家代表人物老子所著的一部哲学典籍。现通行本《老子》共八十一章,分为《道经》和《德经》两部分,提出了以“自然”、“无为而无不为”为基础的理论宗旨。
《老子》哲学意义深厚,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道”和“德”,又对人性论、社会历史论和修养论进行了阐释。《老子》的版本及历代传本数量众多,以马王堆帛书本、郭店楚简本、河上公章句本和魏晋王弼本最为珍贵,是研究《老子》的重要依据。
《老子》在写作上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是已知的首部全篇韵散结合的著作,对后世哲学、文学、自然科学和美学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老子》在国际上的流传甚广,接连传入了日本、韩国和西方各国。纪昀评价其“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是先秦哲学的集大成之作。
作者
对于《老子》的作者,主要有三种看法:第一种观点,肯定了《老子》由春秋时期的老子所作,那么《老子》的成书年代在春秋末期老子隐居之前。第二种观点,认为《老子》成书于战国时期,这一观点就对老子是否是《老子》的作者产生了怀疑。比如汉初陆贾在《新语》中怀疑《老子》的真伪,唐代韩愈,宋代陆师道等人均认为《老子》成书于战国时期,并对其真实性表示怀疑。
第三种观点认为《老子》是庄子及其门子捏造而成的,《老子》即成书于秦汉时期,此观点代表人物是现代著名古典文学专家孙次舟。1973年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老子》甲、乙本和1993年湖北荆门郭店楚墓出土的竹简《老子》甲、乙、丙三组,都能够间接证明《老子》的创作年代在战国中期之前。现今普遍认同司马迁和胡适的观点,认为《老子》就是由老子本人所作,且成书于春秋末期。
《老子》一书由老子创作而成,而对于老子本人的身份,一般存在四种观点。司马迁在《史记·老子》中列出了四位与《老子》创作有关的人物,分别是老、李耳、老莱子和太史儋。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均称呼《老子》的作者为老子或老聃,《论语》《庄子》《韩非子》《吕氏春秋》等都有对老聃的记载,且老聃都以孔子前辈的姿态出现。
到西汉司马迁才开始有老子姓李之说,他更倾向于老子姓李,名耳,字聃。西汉末年刘歆在《七略》中也认为老子姓李,名耳。清代学者毕沅和同时期的汪中则认为“老子即太史儋”。至于老莱子,大多认为孔子问礼的是他,和《老子》的作者并非同一人,老莱子并不是《老子》的作者。现在普遍认为《老子》一书确实是老子所著,但老子其人的具体身份没有确定的文献支撑,司马迁去古未远,他精心收集史料,相比于之后的观点可信度更高,所以多采纳其意见。
成书背景
时代背景
春秋时期周代衰微,礼崩乐坏,各诸侯国趁机扩张势力,甚至问鼎周王室。西周时期所建立的礼乐制度被瓦解,社会混乱不堪。到春秋末期,社会已经由封闭变为了开放,封建秩序早已形同虚设,各阶层发生了巨大变化。思想上,社会环境的改变导致人们的理性精神被激发,每一位思想家都在思考当下的社会巨变,以寻找解决的方式,从而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周初,“天”被赋予了崇高的地位,但在西周末期,天下大乱,导致“天命”思想受到了质疑。直到春秋末期,“天命”思想被淡化,这也是《老子》“道”形成的其中一个思想条件。
作者背景
老子的生平史籍记载都很简略,《史记》中记载孔子曾问礼于老子,且老子广修道德,其学说以“自隐无名”为根本,可见老子对“道德”之说钻研已久。他在周都居住很长时间,周代衰微后,老子四处游历,到函谷关时,函谷令文始真人请求老子在退隐之前为自己写一本书,于是老子就创作了流传至今的《老子》一书,《老子》主要以阐述“道德”为核心,完成著作后老子便隐遁了。
书名
《老子》一书又称《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天地不仁》等,今人多将《老子》和《道德经》混用,并没有区分二者出现的先后。《道德经》是在道教兴起的环境下另外出现的书名。《老子》一书起初并无专门的书名,只是根据作者的名字而命名。战国末期韩非子作《喻老》和《解老》,此时《老子》就已作为书名出现。西汉刘向时已称《老子》上下篇为《道经》和《德经》,《后汉书》中出现了《老子经》之名,东汉末年道教兴盛,《老子》一书被称为道教的圣经。有些道教学派还将《老子》称为《五千文》或者《老子五千文》。汉代《老子》已经被当作“经”看待。《老子》在唐代正式被封以《道德经》的称号,并正式以《道德经》之名流传后世。唐代道教奉《老子》《庄子》《列子》为道教三经,三本著作分别改称为《老子五千言》《南华经》《清虚经》。
内容
思想
道论
《老子》中说:“道者,万物之奥。”认为道就是一切事物中最深奥的哲理,是这个世界的本体,这就是《老子》中所倡导的本体论。《老子》构建了“一体多性”的宇宙观,道是本体,又具有唯一、运动、空间、时间、精神等多种属性,因此“道”可以产生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所有的事物由“道”产生,所有事物消亡之后也终会归于“道”。“道”并不是“某种存在”,而是作为宇宙最基本的存在原理。道论认为任何事物都不是根据自身的排他性确定自身的存在,而是在与对立面的相关中确定自身的存在。
德论
“道”和“德”是《老子》的核心,万物都是由“道”所生,但是后天成长所需要的环境,是需要“德”来构建的。“德”有五个层次,即“上德”“下德”“上仁”“上义”和“礼”。“上德”指社会中上层次的道德规范,是发自内心的,是普遍存在的,已经成为了一种常识,违反就会受到谴责。“下德”是与“上德”相对立的,也就是人为规定的准则,王弼在注本中解释“下德”为“仁义礼节是也”。“上仁”“上义”则属于“下德”的范畴。《老子》是反对“上礼”的:“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也。”认为“礼”不能被提高到“上”的高度,但是认可了“礼”对社会的作用。《老子》中对“道”和“德”关系定义为“遵道而贵德”,人要以绝对善良的本性(即德性)为至爱,圣人就是人类德性的代表,品德高尚,从善如流。统治者都应该以圣人的标准规范自己,以德治国。
人性论
《老子》中讲:“为天下浴,恒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是人性论的内核,道始终是一种未曾形象化的“朴”的状态,道在创造万事万物时将朴性给予了人和万物,人和万物具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内在朴性。《老子》中不止一次表示老子对人性质朴的推崇,如:“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人性像婴孩一般,未曾沾染过肮脏,这就是最本源的人性。《老子》认为人可以通过去掉虚伪狡诈的聪明、虚伪造作的仁义道德和虚名假利来让人性回归质朴和纯洁。
社会历史论
首先,《老子》中认为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内含“道”的理论,历史发展的五个阶段是“古始”“太上”“亲之誉之”“畏之”“侮之”,五个伦理层级是道、德、仁、义、礼,现实中的五种伦理又是“大道”“仁义”“智慧”“孝慈”和“忠臣”,这三个内容相互对应,共同促进历史发展的逻辑。其次,《老子》中提出了政治与道德的关系,即认为政治不可能脱离道德,道德也不可能脱离政治,《老子》将这一观点聚焦在了侯王与圣人身上,侯王若没有圣人那样的道德,就会陷入自治主义的陷阱,必然会走上苛政的道路。最后,《老子》中的“无为”想法,其实是出自其社会观念,将社会上的所有不安动荡原因归咎于社会观念、政治制度和人们的认知,《老子》认为百姓贫苦、奇物滋生、盗贼多有的原因是人为的干预太多了。因此就要摒弃一切,政治上不要干预百姓,对人民采取放任政策。
修养论
《老子》一书并没有提到“修养”一词,但是处处透露着“修养”的原则。《老子》中提到修养的两个原则,其一为道法自然,道是这个世界中的根本和准则,万物自然地遵循“道”来生长,那么也就达到了“修养”的目的。其二是无为无不为,《老子》中写道:“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也就是达到“日损”的状态,才能实现“无为”,而“无为”便是“自然”的最终状态。从修养的角度看,“无为”便是对干扰自然,妄图控制自然行为的反对。
特色
现实主义
现实主义的最初阶段就是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老子》的现实主义就属于这一阶段。首先,《老子》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道”具有一种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道”创作了万物。其次,《老子》中有很多对现实社会的描写,从《诗经》开始,中国古代文学的现实主义特色便发展成熟,《老子》继承了这一文学创作特色。比如:“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描写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和征伐不断。再比如:《老子》是敢于直接抨击最高统治者的,书中多处写老子对统治者剥削行为的愤怒,并将视角对准了那些社会底层的挨饿受冻的贫苦人民。
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在《老子》中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思维诡谲,想象丰富且大胆。擅长使用想象是道家著作的共同特点,仅阐述道理,文章就会枯燥乏味、生涩难懂,大胆的想象可以使原本难懂的东西变得生动有趣。比如《老子》中:“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老子将“道”看作是一张不疏不漏的网,无处不在。其次,《老子》一书的浪漫主义还表现在强烈的情感抒发,书中充满着作者丰沛的情感和对民生疾苦、对社会动荡的愤懑宣泄。针对社会上的这些弊端,《老子》勾勒了一幅“小国寡民”的理想蓝图,这种浪漫的幻想和乌托邦式的情怀,让《老子》中充满了浪漫主义气息。
善用修辞
《老子》擅长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来说理,用比喻将抽象的事物变得形象化。比如《老子》中说“上善若水”,水的显著特征便是轻柔、屈居低处、滋润万物但是又不与万物争。于是《老子》经常用水喻善,人善良的品格就应该像水一样,处下求上,以柔克刚。《老子》中还有一类比喻是以抽象之物比喻抽象之物,比如《老子》中写那些不被世俗之人理解的有道之人,他们即使是走在康庄大道上也如同走在山路上,谨慎而小心。以此来说明事物在高度完善后,也会出现形式与内容不一致的现象。《老子》中也使用了很多的排比句和骈偶句,排比和骈偶的修辞手法可以使文章更有节奏,排列更加整齐,读起来朗朗上口,有建筑美和音乐美。
散韵结合
在《老子》成书之前,《易经》《尚书》等著作就已经有少量的韵语,但《老子》是现今可知的首部全篇韵散结合的著作。《老子》的句式长于变化,是散体文和韵体文相结合的典型代表。《老子》吸收了楚地民俗音乐的风格,用词有楚地文学的特色,比如《老子》中常用“夫唯”作为发语词,用“兮”作为语气助词。同时吸收了中原文学的文体形式,两者相互合,将语言的韵散结合艺术达到了极致。任继愈在《中国哲学史》中称《老子》是“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理诗”。
历代传本
《老子》的历代版本注本数量繁多,1927年王重民著《老子考》收录敦煌写本,道观碑文以及历代的排印本、木刻本就有四百五十多种。1965年严灵峰辑的《无求备斋老子集成》总计影印本三百五十六种。
先秦两汉
《老子》在先秦两汉时期的传本并不多,很多都已经亡佚。现今流传广泛、研究数量多的是郭店楚简《老子》、马王堆帛书《老子》和河上公的《老子章句》。郭店一号楚墓位于荆门市沙洋县四方乡郭店村,1993年10月18日至24日荆门市博物馆考古工作人员进行了抢救性的清理挖掘,出土了包括《老子》在内的竹简八百零四枚。楚简本《老子》被整理为甲、乙、丙三种文本,三本均不分《德经》《道经》。郭店楚简《老子》所使用的文字为战国楚系文字,是现今发现的最早的《老子》传本。
1973年12月,研究人员从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了大批帛书,约有十多万字,其中《老子》有两种写本,分别称为甲本和乙本,乙本保存比较完好。根据帛书中的内容和避讳字,认为马王堆帛书《老子》抄写于汉高祖刘邦称帝之后,大约在刘恒初年。帛书甲乙本都是《德经》在前,《道经》在后,均不分章。河上公的《老子章句》是现存注本中成书最早,影响最大的一部。河上公注本分为上下篇,共八十一章,根据出土郭店楚简和马王堆帛书来看,《老子》分章始于河上公。目前对河上公其人及注本的成书年代说法都有争议,且争议的时间跨度很大,有认为是西汉文景时期,也有认为是东汉中后期,均无定说。
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玄学兴盛,《老子》作为道家的代表著作,为其著书立说者众多。比如葛玄的《老子节解》、孙登的《老子注》、阮籍的《通老论》、钟会的《老子道德经解释》等,这些书目均残缺,无法见其原貌。王弼的《老子》注是魏晋老子注本的代表,其用玄学思想中的“无”重新为《老子》建立了玄学唯心主义体系,用“无”代替了原本“道”的位置,有很明显的时代特征。
唐代
唐朝,由于统治者对道家思想的推崇,《老子》的注本在这一时期数量繁多,其中以成玄英《道德经义疏》、李荣《道德经注》、李隆基《道德经注疏》和《御注道德真经》、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为代表。成玄英《道德经义疏》从整体上界定了《老子》中“道”的思想,还分别从万物本体和宇宙生成的角度分析了“道”的内涵。“修身之德”是成玄英《道德经义疏》中最核心的主题,其借助佛教术语来解释“修身之德”,抛开了老子本身的固有思路。李荣《道德经注》最完整的版本是巴蜀书社所出蒙默整理本《李荣\u003c道德经注\u003e》,“道”依然是李荣注本的核心思想,他将“道”解释为“虚极之理也”,他非常强调“道”的非有非无性,也强调虚寂之道和常俗之道之间的对立问题。
李隆基《道德经注疏》和《御注道德真经》,唐代首有皇帝利用自己至高无上的地位为《老子》作注,更极力推崇老子及其著作,还把《老子》放在了诸经之首。玄宗的《御注》与《御疏》都比较完整的保存在《道藏》中,玄宗注最大的特点便是把《老子》所包含的思想几乎都当作帝王治国理论来阐述。杜光庭《道德真经广圣义》是唐代《老子》注本中体量最大的一部,成书于李晔天复元年(901年)。《道德真经广圣义》引用了各家之说,多达二十四万余字,保存了大量道教方面的文献资料。杜注不仅吸收了《老子》中的理身之说,还将其运用到理国上,糅合多家。
宋代
宋代《老子》注本数量明显增多,其中以王安石《老子注》、苏辙《老子解》、陈景元《道德经注》和《道德真经藏室纂微篇》、吴澄《道德经注》为代表。王安石《老子注》已不完整,有《王安石老子注辑本》一书,王安石在《老子注》中宣传自己的政治改革理念,具有一定的政治倾向。苏辙《老子解》有很明显的融佛道于儒家思想的特点,虽然在论道,但是处处离不开佛、儒思想。陈景元《道德经注》和《道德真经藏室微篇》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注重各章之间的连贯性和逻辑关系,二是喜好采用各家的学说观点来解释《老子》。吴澄《道德经注》将原本的八十一章改为了自创的六十八章分类方式,且非常注重阐述个人的新见观点,在元明时期影响甚广。
明清
明清时期《老子》传本以明代薛蕙的《老子考异》、明代李贽《老子解》、明代焦竑的《老子翼》和清代魏源的《老子本义》《论老子》为代表。薛蕙的《老子考异》带有很强的目的性,想要在明代心学盛行、三教趋向融合的潮流中树立道家的正统地位,因此薛蕙在注本中反对了程朱理学对《老子》的解释,创立了自己的学说。李贽的《老子解》是李贽思想的基石,《老子解》偏重于对思想的阐释,其“童心说”在《老子解》中也有阐释。焦的《老子翼》仿李鼎柞《周易集解》和裴胭《史记集解》的体例,思想上阐发原言,注重清静自然之理。魏源的《老子》注本和清代其他考据学派不同,带有很强烈的现实感,注本中蕴含着他治学中关心政治的特点。魏源认为治学不能脱离实际而变得空洞,于是他把规避隐退现实的《老子》变成了救世之书。
评价
正面评价
宋代理学家朱熹虽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他对自己的学生说:“释、老虽非圣人之道,却被他做得自成一家。”朱熹认为《老子》中所讲“道理”,亦自有禅话。《老子》博采众说,深得朱熹的认同。清代诗人许鹏扶称赞《老子》:“三元全括五千言,八藏何须亿万言。”清乾隆时期学者纪昀用八个字概括《老子》:“综罗百代,广博精微。”近代学者郭沫若同样对《老子》持赞赏态度,他认为《老子》一书将“道”作为世界的本原,建立起了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这在当时那个年代是破除迷信鬼怪的先声,将那些统治者愚弄百姓的手段无情戳穿了,这在当时是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性意义的。郭沫若还在《我国思想史上之澎湃城》中将老子定位为“再生时代之先驱者”。《老子》作为首部哲学书籍,在中国哲学史上是具有开辟意义的,老子本人及其著作对思想界有启后意义。《老子》是一部智慧元典,他和《论语》共同构成了儒道互补的文化格局,构成了中国两大思想文化支柱。
反面评价
《老子》在流传过程中还是受到了反对和批判。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作《老子衍》一书,在书中他就对《老子》颇有微词,认为其理论会产生“不公”“不经”“不祥”的后果,远远不如儒家礼乐文化那么深奥祥和。他在给《老子》作注时认为老子的“道”学思想有不可调和的内在矛盾,对《老子》中道生万物的思想也不赞同。《老子衍》虽然无法撼动《老子》的地位,但是王夫之书中的观点推理精彩、逻辑严密、观点独到。近代改良派代表人物康有为对《老子》的理论观点持严厉的批判,他认为:“其道盖自汉至于今,为中国大毒,皆为我之私中之。”他如此反对《老子》的原因根本上是因为《老子》之不仁和儒家的仁相对立。
影响
中国影响
哲学方面
受《老子》的哲学思想最深的是庄子、两汉时期的哲学、魏晋的玄学和宋明理学,《庄子》一书继承并发展了《老子》的学说。汉初的黄老之学,注重无为和养生。魏晋时期的玄学将《老子》《庄子》《周易》思想相融合,并影响了之后的宋明理学。《老子》的哲学思想对现在社会也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老子》中已经提出了宇宙转化和万物相生相克的规律,运用到了解释自然以及治理国家的方方面面。《老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以及形而上的观点,依然是现今哲学的主要研究问题。《老子》崇尚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认为世界是由“道”构成的,这种进步的无神论思想在当时对于崇尚科学,反对封建迷信,反对鬼神之说有很重要的作用。
文学方面
《老子》在文学方面的影响首先表现在文体上,它丰富了诗的形式,开创了用歌谣这种体式阐述思想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也在为后世所延用。之后的《庄子》《荀子》中的篇章都受《老子》的问题影响,打破了抒情诗的独尊地位,让哲理散文诗体得到了发展。《老子》在文学上将楚文化和中原文化相结合,《老子》中的很多地方有楚国语言特色,这对于后世研究先秦楚文化提供了文献资料。
自然科学方面
《老子》把宇宙中的天、地、人三者看作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又相互作用的关系,这和现在所提倡的整体观是相同的。各系统要素要各司其职,不可以干预,斗则就会打破自然的关系。我们今天的可持续发展理念便受到了《老子》思想的影响。《老子》中还倡导“无为”和“自然”,就是要尊重客观规律,抑制违反自然的行为,尊重客观事物的本性。《老子》中的“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的思想备受自然科学家的尊崇,如丹麦科学家波尔的宇宙生成论思想便是受到了《老子》的影响。
美学方面
《老子》美学上的含蓄性特点影响了中国诗词的创作。《老子》中对“道”的诠释是淡淡的却又持久的,无味中又有味,这就是《老子》表现出来的含蓄美。之后唐代白居易、元稹、温庭筠、李商隐等诗人便继承了《老子》中的含蓄美,开创了诗歌中的含蓄隽永的风格。《老子》中对“自然”的诠释还影响了中国山水画的审美趋势,为中国的山水画创作提供了一种纯朴的意境,画家更讲究空灵自然,以形写神,内心的纯朴无欲才能达到创作审美上的干净素雅。
世界影响
东亚
《老子》在东亚汉文圈的传播历史久远,伴随着使节传到了日本、朝鲜、越南等地。《老子》在日本流传久远,据统计到2020年《老子》的日文译本已经达到了74种,相关的研究著作也达到了93部。《老子》在日本的传播已有一千四百多年,飞鸟时期老子的思想传播主要集中在上层社会,圣德太子制定的《冠位十二阶》和《宪法十七条》就包含着老子清净无为的寡欲思想。奈良县时期,成书于712年的日本文学著作《古事记》就深受《老子》的影响,将“无为”等纳入了文学创作中。751年完成的日本最早的汉诗集《怀风藻》收录116首诗歌,频繁的引用《老子》中的词汇和典故。镰仓时代《老子》的各种注释本也在日本广泛传播。江户时期,日本研究《老子》的多达91人,林罗山注的日文注释本《老子抄解》,海保青凌的《老子国字解》还有东条一堂的《老子标注》,都是研究《老子》的代表作。
《老子》在朝鲜的三国时代就已经能见到踪迹,通过民间传播的形式到了百济。直到七世纪,《老子》才通过官方使节的正式形式传入高句丽。朝鲜王朝时期的《新注道德经》《道德归指》《订老》等《老子》注本相继出现。根据《朝鲜所藏中国汉籍总目》的不完全统计,韩国有《老子》传本34种,73本。
西方
《老子》传到域外始于唐僧出使西域,首次将《老子》译为梵语传入了印度。18世纪后,随着中西方文化交流的逐渐深入,西方国家为了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便于通商,而翻译了大量的中国传统典籍,《老子》便是其中之一,起初《老子》的翻译带有浓重的基督教色彩。两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经济萧条,西方学者企图从中国文化中寻找答案,于是便站在了文化立场翻译《老子》。1973年马王堆汉墓《老子》帛书的出土,让世界范围内的“老子热”再次被掀起,西方的《老子》研究便是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老子》内容思想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