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子鱼

过去曾为产区的经济鱼类。由于似鱤为凶猛性肉食性鱼类,体大,肉多而细嫩,肉味鲜美,为优质鱼,为产地主要捕捞对象。近年来的酷渔滥捕,包括电、毒、炸等违法渔法,加之江河上游兴建水利,拦河建坝,阻碍了此鱼的迁移通道,生态环境遭受破坏;此外,围湖造田、农田抽水灌溉,导致水位急剧下降,鱼类栖息、繁殖场所遭受破坏,因而资源量急剧下降,目前已成为易危物种。

介绍

棒子鱼――似鱤

似鱤(Luciocyprinus langsoni)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似鱤属。俗称:竿鮈、棒子鱼、香花鱤、墨线鱤、杆条鱼。英文名:Shutfle-like crap。

濒危等级:易危。

外形特征

体长,呈圆棒状,背鳍之后稍侧扁,腹缘无棱。头较长,其长大于体高。吻尖,圆锥状。口端位,口裂极深,几成水平,上下颌几等长,上颌末端达到或超过眼前缘的垂线;唇较肥厚,紧包于颌外表,下颌骨联合处内侧有1突起,与上颌的凹陷镶嵌;唇后沟前伸到颏部中断。无须。眼大,位较高,外突。眼后头长远大于吻长。鳃孔大。鳞小,侧线鳞90-100。背、腹鳍起点相对,背鳍无硬刺;尾鳍尖深叉状;其它鳍均短。体背侧青灰色带暗红,腹部银白,沿体侧中轴3-4行纵行鳞片具黑条纹,后段色深,尾柄背侧鲜红。生活在大江河和湖泊的开阔水域的中、上层,善泳蟳。亦喜栖息在底质多岩石的场所。幼鱼食浮游动物和鱼苗,成鱼专以鱼类为食。性成熟年龄较迟。生殖季节一般在3-5月份。产卵需有流水条件,故多在激流沙滩处繁殖。幼鱼无明显的集群现象,栖息在支流的缓流或静水处。每年涨水逆江而上,退水顺江而下。

分布范围

似鱤主要分布在西江南盘江水系,以及云南省东南部的异龙湖贵州省南部;国外达越南的部分地区,如谅山省等地。

文献记载

黄河鲤鱼金鳞红尾鲢,形如金梭,色泽艳丽,体态匀称。它不但长得美丽可爱,而且“身手不凡”,“武艺高强”。传说黄河鲤鱼每年都要到上游进行一次“大比武”。谁能跳过水急浪高、陡峭凶险的龙门,谁就能变成“神龙”,此即民间所说的“鲤鱼跳龙门”,古书上也早有记载。如《埤雅·释鱼》上就说:“俗说鱼跃龙门,过而为龙,唯鲤或然。”

当然,能跳过龙门的鲤鱼毕竟是极少数,绝大多数仍要留在河中,成为人们的美食。诚如李白诗中所言:“黄河三尺鲤,本在孟津居。点额不成龙,归来伴凡鱼。”作为传统美食,自古就有“岂其食鱼,必河之鲤”(《诗经》)、“黄河之鲤,肥美甲天下”(《枣林杂俎》)之美誉,还被列入中国“四大名鱼”之首(另三种名鱼为太湖银鱼淞江鲈、长江鱼)。用黄河鲤鱼制作的名菜,有棒子鱼、红烧小鱼干烧鱼瓦块鱼糖醋鲤鱼等多种,尤以“糖醋鲤鱼”最受欢迎。

“糖醋鲤鱼”历史悠久,素享盛名。据《东京梦华录》记载,远在一千多年前的北宋时期,都城汴梁的宫中和民间就盛行这道菜。当时首都有一个叫宋五嫂的人,最擅长制作糖醋鲤鱼。北宋灭亡后,宋五嫂跟随朝廷南迁杭州市(杭州),在钱塘门外开了一家饭馆,专做糖醋鲤鱼,很快“火”了起来。据说有一次赵构西湖游览,品尝了宋五嫂做的鱼羹(即糖醋鱼),大加称赞,立即赏给她金钱十文,银一百两,绢十匹。从此“宋嫂鱼羹”声名大振,宋五嫂也成了巨富。宋五嫂在临安做的糖醋鱼虽好,但她所用的鲤鱼不是产自黄河中游的。

黄河鲤鱼可与武昌鱼比美,曾作为贡品供奉朝廷。正如《清类抄》中所说:“黄河之鲤甚佳,以开封市为最,甘鲜肥嫩,可称珍品……”开封一带鲤鱼“甚佳”,与该地地理条件很有关系。因为这一带地处黄河中游,河床开阔,水流较缓,浮游生物和有机物质大量聚集,饲料十分丰富。再加上阳光充足,非常有利于鲤鱼生长。1900年庚子之役中,被八国联军吓得逃往西安市慈禧光绪帝在返回途中经过开封,东京汴梁指派名厨为他们准备膳食,其中就有糖醋鲤鱼。由于这道菜色香味美,菜的喜庆味又恰好迎合了他俩的心情,所以他们“乐不思蜀”,交口称赞。光绪赞它是“古都一佳肴”,慈禧则说“膳后忘返”。随侍太监也不甘寂寞,两边讨好地书写了一副对联“溜鱼出何处,中原古汴梁”,赐给开封府以示嘉奖。

黄河鲤鱼产自黄河,但也有例外。山东微山湖中有一种奇特的四鼻孔鲤鱼,就是黄河鲤鱼的一个变种。据说这种鲤鱼当年生活在废黄河入海处,因这里的河水浑浊使之呼吸困难。为适应环境,便于呼吸,经过长期演变便长成了四个鼻孔。后来黄河改道,这一鱼种便留在微山湖中,成为世所罕见的名鱼,也是微山湖地区的一道名菜。四鼻孔鲤鱼因生得奇特和味道鲜美,便比其他鲤鱼更为名贵。传说当年爱新觉罗·弘历下江南时,乘坐龙船在微山湖上游玩,忽见湖中数尾金色鲤鱼跳出水面老高。他急忙令人捕来观看,这鱼竟长着四个鼻孔,让他大为惊奇。将这鱼烹而食之,味道极为鲜美。于是龙颜大悦,赞赏说:“四鼻孔鲤鱼,味美极矣!”遂命地方官员将四鼻孔鲤鱼作为贡品,岁岁向朝廷进贡…

参考资料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