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白鹭

大白鹭(黑枕黄鹂普通亚种:Ardea alba),别名为白老冠、白长脚鹭鸶、冬庄等,是鹭科鹭属鸟类。其身体较纤细,体重0.6~1.1千克,体长80~104厘米,翼展约131~170厘米,通常雄性的体型比雌性大。全身羽毛纯白,头无羽冠,胸前无蓑毛,非繁殖期嘴黄色,繁殖期嘴黑色,前颈下部、肩、背部有3列长且直的白色蓑羽,背部蓑羽延至尾端,脚黑色。其野外寿命约为15年,圈养寿命约为22年。

大白鹭在世界各地的温带热带几乎都有分布,在中国各省广泛分布。各种水域附近通常是其较理想的栖息地,如开阔平原和山地丘陵地区的溪流、湖泊、池塘、泥滩、咸水和淡水沼泽等。其栖息地生境的拔通常较低。

大白鹭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类群之一,也是环境质量评价的一类重要指示动物,其羽毛有观赏价值,常用来制作女帽和服装。2023年,大白鹭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016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命名与分类历史

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Carl Linnaeus)于1758年将大白鹭命名为Ardea alba。大白鹭曾被归入白鹭属(Egretta)或Casmerodius属中,但一些学者通过考查脱氧核糖核酸试验结果分析,仍维持本种原来的分类地位。其属名“鹭属”在拉丁文中的意思为鹭类动物,“alba”的意思为白色。

曾有一些分类学家认为大白鹭普通亚种(Ardea alba modesta)是一个独立的物种,但大多数科学家将其视为亚种。

形态特征

大白鹭是一种大型涉禽,身体较纤细,体重0.6~1.1千克,体长80~104厘米,翼展约131~170厘米,嘴峰9.5~12厘米,尾长11.5~16厘米,跗13.5~17厘米,通常雄性的体型比雌性大。

成鸟

成年大白鹭雌雄同色,通体全白,颈长且呈弯曲状,虹膜淡黄色,嘴角有1条直达眼后的黑线。嘴、眼先、眼周繁殖期为黑色,非繁殖期黄色。繁殖期前颈下部、肩、背部有3列蓑毛,较长且直,羽枝呈分散状,羽干象牙白色,基部硬,往羽端逐渐变小,羽支细、散、疏;背部的蓑羽延伸至尾端,可超尾部3~4厘米。非繁殖期无长蓑羽。跗蹠及趾、爪等黑色。

幼鸟

大白鹭的幼鸟嘴为黄色,全身白色,与成鸟的非繁殖期体羽相似。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大白鹭的分布范围很广,在世界各地的温带热带几乎都有分布。

共有4个亚种,分布如下表:

中国分布

大白鹭在中国各省广泛分布。

栖息环境

各种水域附近通常是大白鹭较为理想的栖息地,如开阔平原和山地丘陵地区的溪流、湖泊、池塘、泥滩、咸水和淡水沼泽等,树木繁茂的沼泽和湿地是其首选栖息地。其栖息地生境的拔通常较低,但也有较高的,例如苏联有记载到大白鹭在海拔1800的地方营巢,在安第斯山脉,其漫游的平均海拔可达3000~4000米。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大白鹭是肉食性动物,通常以鱼、水生昆虫、两栖类动物为食,也捕食益鸟等,其主要觅食地点为浅水处,通常涉水觅食,也有在水边草地边慢行边啄食的。其用眼睛和触觉觅食,取食频率与潮汐水位有关,涨潮和退潮时频率较高。

社群行为

大白鹭通常集成10多只的小群或单独活动,而在繁殖期,偶尔可见300多只的大群。成群活动或休息时,群体中常会有两只个体来担任警戒任务;而当其结成对活动时,通常一只放哨,另一只低头觅食或曲颈休息。当天气较为寒冷时,几十只大白鹭会列起不规则的队伍,呈不规则的单排或者双排来集体抵御风寒,这期间陆续会有个体加入此队伍。

节律行为

大白鹭的日活动多由站立和取食组成。大白鹭在清晨和傍晚觅食较为活跃,而在沿海环境下,活动节律由潮汐决定。

部分大白鹭为夏候鸟,部分为旅鸟与冬候鸟。通常3~4月会迁往北部繁殖地,10月初离开迁往南方越冬。

交流行为

大白鹭通常不发声,但当受到干扰时会发出低沉沙哑的叫声,另外在繁殖期间,其会发出响亮的叫声和更高音调的尖叫声。

攻击行为

在求偶、筑巢和觅食方面,大白鹭拥有较强的领地意识,攻击性较强,经常会从其他体型较小的鹭那里偷取食物。大白鹭也会在自己的巢穴里争夺食物。在保卫领地时大白鹭会发出刺耳的叫声,用喙刺或者扑向入侵者。

生长繁殖

求偶、筑巢

大白鹭是季节性单配制,约2龄性成熟,发情时会在池塘上空盘旋、鸣叫、寻找合适的营巢点和配偶。雄鸟选择领地后会进行一系列的求偶炫耀来吸引雌鸟。大白鹭通常在雄性的领地内进行交配。

大白鹭不使用旧巢,每年筑新巢,多为集群筑巢,雌雄鸟共同承担筑巢任务,位置多选择在池塘中心地带,周围有稠密芦苇(芦苇属)丛或者蒲草(Typha)丛,较为隐蔽,但也有将巢址选在高大树木上的,比如普通亚种。筑于池塘中心的巢呈碗状,巢的结构较为简陋,巢基为向内弯折的枯芦苇秆,巢外围则用小段芦苇进行编织,巢内垫材主要为苇叶、苇穗、细苇茎等。巢外径比内径大很多,巢基厚度大于巢深。

产卵、孵化

大白鹭每年产卵1次,窝卵数3~4枚,如果第一窝卵中的任何一个被破坏,会进行补产。卵呈天蓝色,无斑点,随时间逐渐变浅为灰蓝色。产下第一枚卵后便开始孵化。

大白鹭在孵卵和育雏期间有补巢现象,即用芦苇秆加高、加宽巢边缘。

孵卵期间,大白鹭较为恋巢。平均孵化期为23~24天。

哺育、生长

雌雄亲鸟共同承担哺育任务,雏鸟发育约10天时,亲鸟会为雏鸟在巢周围踏出一片平台,供雏鸟活动。

雏鸟初生后2~3周羽翼丰满。大白鹭为半晚成鸟,离巢前会进行为期几天的试飞锻炼,晚上仍回到巢中。离巢后的大白鹭幼鸟虽已具备独立觅食能力,但在迁徙前仍随亲鸟或成小群觅食。在野外,大白鹭的寿命约为15年,在圈养状态下,其寿命约为22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大白鹭的总体种群趋势未知,一些种群在减少,而另一些种群在增加或稳定波动,2015年,欧洲约有41500~69900只成熟个体。

致危因素

栖息地的丧失、水污染和各种空气污染物都是造成大白鹭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由于人类排水、放牧、开垦、焚烧、抽取地下水等导致湿地栖息地退化和丧失;碳氢化合物污染会导致大白鹭的卵变薄,在幼雏孵化前更容易破裂或损坏。

保护级别

2023年,大白鹭被列入中国《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2016年,大白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保护措施

大白鹭被列入《欧盟鸟类指令》附件一、《伯尔尼公约》附件二和《移栖物种公约》附件二,并被《非洲-欧亚水鸟协定》所涵盖。

1981年,大白鹭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保护候鸟和栖息环境的协定》。

主要价值

生态价值

大白鹭是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生物类群之一,也是环境质量评价的一类重要指示动物。

观赏价值

大白鹭的羽毛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在20世纪之前,人类对大白鹭的花边羽毛有较大的需求,常用其来制作女式帽子和其他时尚服装。

种间关系

大白鹭经常与一些水禽混群营巢,例如鸬鹚鸬鹚属)、赤嘴潜鸭(Netta rufina)、白骨顶(Fulica atra)、凤头䴙䴘(Podiceps cristatus)等。

其天敌为乌鸦(Corvidae)、秃鹰(Cathartidae)和小浣熊(Procyon lotor)等,通常威胁其卵及幼鸟。

相关文化

大白鹭是美国奥杜邦协会(环保组织,专注于自然保育)的标志。

2008年白俄罗斯发行的纪念币背面刻着大白鹭的浮雕图像,在巴西雷亚尔5面值纸币的背面也有大白鹭的形象。

物种对比

参考资料

大白鹭.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4-10-11

Ardea alba  Linnaeus, 1758.Ardea alba  Linnaeus, 1758.2024-10-03

..2022-12-30

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中国政府网.2024-10-11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大白鹭.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2022-12-30

中白鹭.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12-30

白鹭.中国生物物种名录.2022-12-3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