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越族

古越族,是对中原地区南下的华夏族支系越人各部的统称。先秦古籍对长江中下游平原以南沿海地区的部落常统称为“越”,文献上也称之为百越、诸越等,包括“吴越”、“闽越”、“扬越”、“南越国”、“西瓯”、“骆越”。“越”或“百越”都只是一种泛称,虽然在悠久的历史中逐渐与北方文化产生差异但并没有形成民族,泛指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地区的古代部落。

历史渊源

古越(亦称百越)部族自远古至秦时代一直繁衍生息在中国长江以南沿海一带百越地区。“百越”在文献上也称之为百粤、诸越,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州会稽郡七八千里,“越”或“百越”都只是一种泛称,并非统一的民族,泛指长江中下游平原及其以南地区的古代部落。

“越”即“粤”,古代“粤”与“越”通用。越与粤,古音读如Wut、Wat、Wet。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越是“人”的意思。百越的百是多数、约数,而不是确数。傣族是对南方人群的泛称。《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在先秦古籍中,对于东南地区之民,常统称之为“越”。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异名,或称“吴越”(苏南、浙北一带)、或称“闽越”(福建省一带)、或称“扬越”(长江中下游平原、江淮一带,含湖南省江西局部)、或称“南越”(广东一带)、或称“西瓯”(广西一带)、或称“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等等。因此,“越”又称被称为“百越”。百者,泛言其多。《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州会稽郡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他们在汉族发展的过程中有很重要的历史地位。

基因研究显示,东亚人群是从南方起源的,在史前时期进行了从南往北的迁徙。中国人的祖先先是到达了中国南方,在那里繁衍,此后再进入黄河流域,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

周太王之子仲雍与兄姬泰来到今苏南地区的无锡、常熟市一带,建立勾吴王国,断发文身,主动融入当地社会,是一次中原文化与东南百越文化的融合与交流。

秦朝统一岭南后,随着中原移民不断南迁,原属于同宗的越人很快回到华夏族中,但部分与之同时期存在南方的少数民族先民也开始逐渐演化为民族,如越部落衍化为今天的京族壮族瑶族黎族布依族侗族畲族仡佬族毛南族高山族水族等的少数民族,南越部落回为今天广东地区的汉族

据《汉书地理志》记载,古越人的分布“自交州会稽郡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也就是从当今的江苏省南部(苏南)沿着东南沿海的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越南北部这一长达七八千里的半月圈内,是古越人最集中的分布地区。

古越人是文明创造的先行者。在饮食方面,古越人“饭稻羹鱼”,是栽种稻谷的先行者;在居住方面,古越部落是干栏式房屋的创造者;在交通方面,古越人是舟船的初创者。由是可见,古越部落对中华民族文化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考古概况

江苏

1993年发现的南京汤山直立人化石表明,早在35万年前就有古人类在此活动。距今六七千年前后,大江南北进入新石器时代兴盛阶段,据初步调查,江苏省及相邻地区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约有上千处。其中苏州草鞋山文化、南京北阴阳营文化、常州圩墩文化等。

草鞋山遗址发现的6000年前马家浜文化水稻田,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有灌溉系统的古稻田。其出土的炭化稻,据研究属于人工栽培稻,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栽培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在草鞋山遗址下文化层发现的3块炭化纺织品残片,经鉴定距今五六千年,是中国现已发现最古老的纺织品实物。太湖周边地区出土的良渚文化玉器,数量众多,雕刻精美。生活在江南地区的新石器遗址的主人,后来成为傣族的先民。

上海

现代考古发掘表明,上海地区至少有20多处原始社会遗址,属马家浜遗址、泽文化类型的青浦崧泽遗址,距今已有6000年历史。上海先民采集植物籽实,猎取野生禽畜,捕捉鱼虾,进而以石器、动物骨角为工具,种植谷物、饲养家畜。公元前2500年左右,上海地区进入良渚文化时期,出现男女劳动分工,农业成为主要的经济活动,陶器制作从使用慢轮进展到快轮,已出现原始手工纺织技术。马桥遗址距今约4000年,具有典型的百越文化的特点,出土文物1000余件,除了陶瓷生活用具、石器、骨器,还有少量的青铜生产工具。

浙江

早在100万年前,浙江已出现人类活动。浙江共发现83处旧石器时代遗存点,其中七里亭遗址经证实,其属中国南方典型的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共发现700多件刮削器、砍砸器、手镐等打制石器;七里亭遗址上、中文化层的年代从12.6万年延续到99万年,下文化层距今至少100万年;七里亭遗址是东南沿海地区最早的古人类文化遗存,也是全国旧石器时代早期遗址中为数不多的超百万年遗址。

5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浙江有原始人类"建德市人"活动;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100多处,有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文化、距今6000年的马家浜遗址和距今5000年的良渚文化。河姆渡遗址总面积达4万平方米,叠压着四个文化层。经测定,最下层的年代为7000年前。以母系氏社、新石器时代、海洋文化为重要特征的河姆渡遗址呈现多个“考古之最”:长江流域首个远古遗址、国内唯一星体集群遗址、最具海洋文化特征遗址。

福建

福建地区最早出现的人种为“闽人”,是福建人种中的土著,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先人,几十万年的进化学习过程中,从茹毛饮血慢慢学会了打猎、用火,后来甚至学会烧制器具,种植水稻。1989年,考古挖掘的漳州莲花池山遗址,距今40万年到20万年之间,是目前福建考古发现的,最早的一处先人生活遗址。1999年在这进行的考古挖掘的万寿岩遗址,距今18.5万年。以及距今1.7万年-7000年的奇和洞遗址;距今6000年的平潭壳丘头遗址;距今5000年的福州昙石山遗址。

广东

据广东磨刀山遗址罗定江旧石器地点群考古发现,岭南在旧石器时代早期就有人类活动。旧石器时代中期,距今约12.9万年以前,岭南出现早期古人(马坝人)。在广东英德考古出土1.4万年前稻作遗存,学界关于稻作文明起源于百越岭南地区的说法逐渐得到越来越多实证的支撑。专家认为,英德狮石山牛栏洞出土的非非水稻硅质体,是稻作文明的实证,可以认定为岭南稻作文明的一个发祥地。

广东博罗县"缚娄古国"遗址的发掘,1985年博罗公庄镇出土七件完好的属于春秋时期的青铜器和编钟;1996年,龙溪镇银岗村发现先秦时期的陶片,发掘出广东省最大的先秦时期的龙窑窑址;2000年在博罗县罗阳街道挖掘的春秋墓葬群里出土大批精美陶器、瓷器、铜器、玉器、水晶文物等,这些不仅证实了岭南在先秦以前并非“瘴之地”,改写了整个岭南的文明史,岭南文明史得以上溯至3000年前。表明了岭南在秦朝之前就已经存在灿烂的新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高度文明,岭南是中华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广西

据考古发现,今广西地域早在80万年前就有原始人类繁衍生息。距今10万-2万年前,在今桂西、桂南、桂北地区活动的古人类进入以血缘为纽带的母系社会初期。约在5万年前,今广西境内古人类进入旧石器时代晚期。约2万-1万年前,广西境内古人学会制造和使用钻孔砾石和磨尖石器。距今1万-6000年前,境内古人逐步走出岩洞与河谷,向平原和滨海地区发展,今广西地区出现原始农业、畜牧业和制陶业。桂林父子岩遗址、大岩遗址甑皮岩遗址距今7000-10000年。

海南

最迟在1万年前,海南岛就开始了人类的活动。先秦至西汉,海南岛上分布着古百越人的一支——骆越。骆越人即是黎族的先民。在三亚落笔洞遗址出土遗物和堆积物年代距今约1万年,于旧石器时代末期至新石器时代早期的过渡阶段。出土的石器来看,包括了敲砸器、砍砸器等多种工具,可以基本满足狩猎、劈柴所需;而从遗址中发现的堆积物来看,大量的螺、蛤、背角无齿蚌和大型哺乳动物化石等。

生活习性

特色住房

居住形式与各民族生活的自然与经济条件有密切联系。中国古代塞北游牧民族多住便于迁徙的帐篷;中原华夏部落多住窑洞、半地穴或地面起建的平房;而南方古越部落则住类似巢居式的“干栏式”房子,即竹木结构的二层楼房,下层饲养牛、猪等家畜,上层住人,这样可以防止南方气候的潮湿和避开各种凶恶的野兽虫蛇。

原始的“干栏式房屋”的建筑遗迹或模型,在南方古代“百越”部落分布地区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或在汉代墓葬中均有所发现。如距今七千年前的余姚市河姆渡遗址,发现有大面积长条形的木结构“干栏式”建筑遗址,这大概是目前所知的最早的“干 栏”房。在江浙地区新石器时代马家浜遗址和良渚文化许多遗址都有发现,如浙江省钱山漾遗址、桐乡罗家角、丹阳市香草河、吴兴梅堰等遗址都有此类房子出土。云南省的剑川海门口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见有这种干栏式住居习俗。江西清江营盘里新石器时代遗址发现的陶制干栏式房子模型,带有长脊短檐式的屋顶,是该地区新石器时代曾流行干栏式住居习俗的一个重要佐证。四川省成都十二桥商代遗址和湖北蕲春毛家嘴西周早期遗址发现的大型木构建筑群,说明夏商周时期干栏式建筑和住居习俗尚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流行和发展。在广东高要茅岗距今四千多年前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也发现有“干栏”房遗迹在广州西村皇帝岗西汉墓中,发现有“干栏式”陶屋模型。

由上述可见南方古越人地区“干栏式”房屋发展的一斑。直至当今,中国南方除了汉族吴越民系、广府民系、闽民系外,其馀与古越部落稍有渊源的族群仍然有部分居住传统的“干栏式”住房,可见其生命力所在。“干栏式”房屋是后世楼房建筑的先驱,在建筑史上有重大影响,无疑这是南方古越部落人民对中华民族文化的又一贡献。

农业渔猎

远古时代古越人使用双肩石斧、有段石和几何印纹陶器,从事稻作农业和渔猎,住“干栏式”房屋,尚铜鼓,精于剑,熟水性,善舟船,有凿齿和断发纹身习俗等等。这是在古书中有记载并为考古学资料所证明了的。

龙舟竞渡

据《河姆渡遗址第一期发掘报告》称,早在7000年前,远古先民已用独木成木舟,并加上木桨划舟。《淮南子·齐俗训》中有“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的记载。我国古代南方水网地区人们常以舟代步,以舟为生产工具和交通工具。人们在捕捉鱼虾的劳作中,攀比渔获的多寡,休闲时又相约划船竞速,寓娱乐于劳动、生产及闲暇中,这是远古时竞渡的雏形。

据专家考证,进行龙舟竞渡的先决条件必须是在产喜米和多河港的地区,这正是我国南方地区的特色。在古代典籍有关龙舟起源的记载中,最早是出现在东汉。事实上,我国南方吴越一带直到东汉时才开发。据此可以推测,端午的习俗最初可能只在长江下游吴越民族中流行,后来吴越文化逐渐和中原文化交流融合,这种习俗才传到长江上游和北方地区

历史贡献

通过历史、考古和民族学家的综合研究,可以看到,以古越人在衣、食、住、行等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方面,均对中华民族文化有重要的贡献。

稻作

在饮食方面,古越人“饭稻羹鱼”,是栽种稻谷(早稻、水稻)的先行者,古越人地区,无疑也是稻作文化的起源地,野生稻成为古越族先民在新旧石器时代交替时期从事采集经济的重要来源,进而发展为刀耕火种和锄耕的稻作文化。根据目前考古学的证据,距今7000年的浙江省“河姆渡文化”遗址,很可能就是古越族所创造出来的文化。河姆渡遗址发现了稻谷、稻草和稻壳的堆积,是当时世界发现最早的稻作文化,后来在黄河流域的裴李岗遗址、贾湖遗址长江中游流域的彭头山遗址等地发现了更早的稻作文化。

苏州草鞋山遗址发现的6000年前马家浜文化水稻田,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有灌溉系统的古稻田。其出土的炭化稻,连同常州圩墩、高邮龙庄、昆山少卿山、阳神墩等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的炭化稻,为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栽培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依据。

距今四千多年前的粤北曲江“石峡文化”遗址中下层,发现有大量石斧、石锛、石铲等农耕工具和稻谷遗存,表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这里已进入较发达的锄耕稻作农业阶段。在广东佛山、博罗县等地汉代遗址或墓葬中,出土不少“井田”式水田模型及耕牛模型,表明从新石器时代至秦汉,华南古越人地区的稻作文化,一直向先进的犁耕农业发展。

衣着

在衣着方面,古越人及其后裔今海南岛黎族等南方少数民族,是用木棉芭蕉、竹子等植物纤维织布的发明者。

居住

在居住方面,古越部落是“干栏式”住房的创造者;在交通方面,古越人是舟船的初创者。由是可见,古越部落对中华民族文化有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饲养家畜

京族从事农业要靠月亮历,因此十分重视时令。与其他民族相比,越族的耕种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深耕水平。不仅在种植方面取得很高的效益,越族还擅长家禽家畜养殖。但以前规模较小,以家庭经济为主。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养殖业逐渐成为主要行业,且规模不断扩大。手工业也相当发达,主要行业为粮食和食品加工、纺织制衣、制陶、编织、打铁等。

陶器

现在的考古学家也普遍认为,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各地的以几何印纹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可能也是由古越族所创造出来的。最近数十年来的考古发掘表明:这种以几何印纹陶为主要特征的文化遗存,在时间上从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开始,一直延续到商周秦汉,在空间上则遍布于中国东南地区及岭南一带。

陶器的发明与发展,是农业民族的重要历史贡献,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陶器适应了农作物熟食和农业民族的定居生活,从新石器时代开始,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不同类型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产生了不同类型的丰富多彩的陶器,如仰韶文化的软陶泥,龙山文化的黑陶,而南方新石器时代晚期最具特色的是几何印纹陶,其兴盛时间约距今3500—2200年间,即商周至汉初,陶器上各种几何形图案花纹达五、六十种之多。经解放前后几十年的考古发掘与研究,大多数学者认为几何印纹陶与双肩石斧和有段石锛共存,分布范围自长江下游至东南沿海和华南地区,正与古越人及其先人的活动地区相吻合,可以说几何印纹陶正是古越部落及其先人创造的文化。

开发历史

泰伯奔吴

陕西岐山周族首领古公亶父的儿子姬泰仲雍为让父王实现灭商的愿望,把王位继承权主动让给弟弟王季,带着亲族来到来到还是蛮荒之地的苏南地区的无锡、常熟市一带,建立吴国(即句吴)王国。泰伯、仲雍“断发文身”,接受当地习俗,主动融入当地社会,并把中原先进的农耕技术带到当地,于是上千小部族,自愿归附于泰伯。

按照《吴越春秋》、《吴地记》及无锡地方史志的记载,泰伯在无锡梅村一带开凿沟渠、兴筑城池、教百姓农耕技术,促使吴地生产有一次飞跃性发展。周人是农耕技术一流的部族,他们的先祖后稷“好耕农,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民皆法则之”,帝尧任命他为“农师”。相传姬泰在梅村一带“复制”周原遗址创业经验,大兴水利,发展农业,“穿浍渎以备旱涝”,就是开挖沟渠、陂塘,以灌溉、排涝。泰伯还改进农耕方法,变一年一熟为一年两熟,令当地农业生产有了飞跃性发展。生产技术的大幅度改进,促进当地经济空前发展,泰伯遂营造城池、房屋,提升孙吴文明形态。据《吴地记》所载,为了防止外患,泰伯带人修筑城池,“周三里二百步,外郭三百余里”。梅村因此有“江南第一古都”之称。“泰伯奔吴”,无疑是一次中原文化与东南百越文化的融合与交流,对长江下游地区的开发有着重大的意义。

秦统一百越

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发动南征的战争,集七国力量发兵五十多万,秦军共分5路:一路由今江西省向东进发,攻取温州市闽越浙江省福建省);中间2路攻取南越国广东省),其一经今南昌市,越大庾岭入广东北部,其二经今长沙市,循骑田岭直抵番禺区;其余2路入广西壮族自治区,攻西瓯,一路由萌渚岭入今八步区,一路经越城岭入今桂林市

秦军出兵当年就平定了东瓯和闽越地区(浙江、福建),设置了闽中郡。公元前214年,秦军基本占领岭南,秦始皇将岭南地区设“桂林、象、南海”3个郡。南海郡辖境是东南濒南海,西到今贺州市,北连南岭,包括今粤东、粤北、粤中和粤西的一部分,辖番禺、龙川县博罗县四会市4个县(《汉书》),郡治番禺。

秦始皇统一百越后,当时学者将越国置于赤县神州中的扬州市,到了汉朝,整个百越地区,即于越、东瓯、闽越南越国、西瓯、雒越在分野中都归属于九州中的扬州。东汉未年一度将岭南的越地改置荆州,到了晋朝重新将岭南的越地属于九州中的扬州,此后百越地区长期置于扬州州域。

秦朝为了巩固对岭南的统治,从中原迁来的50万人,除了遭到贬职的官员之外,大多是“贾人”,也就是“商人”的意思,是朝廷重农抑商政策的打击对象;既惩治“商人”,又渗透了岭南,朝廷认为一举两得。因此,岭南北方移民的经商血统确实是有根有据的。据记载,秦代的移民大致有5批,为了稳定军心,解决战后驻留士兵的配偶问题,南海郡向朝廷申请加派3万单身女性来岭南,其理由十分含蓄:“为来自北方士兵补衣服”。秦朝最终批准这个申请,但是在数额上打了折扣,15000名中原寡妇和未婚女子浩浩荡荡加入支援边疆的行列。

族群后裔

汉族壮族瑶族黎族布依族侗族畲族仡佬族毛南族京族高山族水族等民族

浙闽地区曾是傣族的主要政治中心,所以这一地区现代的汉族群体中保留了相当比例的越族特征遗传标记。以M119突变比例为例,上海市浙江省都是26%左右,是全国汉族中最高的,其次是广东20%、安徽18%、辽宁省和湖北17%、江苏16%、江西省14%、湖南13%、河南省11%、山东省9%、四川7%、云南省4%。另有报告显示台湾高山族源自上海地区的百越族。

据国际科学杂志《科学》发表的“亚洲人群遗传多样性研究”成果,全基因组基因分型研究表明,在距今3万至4万年前,亚洲人开始从东南亚往北迁徙,逐渐遍布整个东亚直至中亚地区,形成了如今的东亚人群。对中国历史而言,这意味着,古代黄河流域的北方人祖先是先到达了南方百越,在南方那里繁衍,此后再往北迁徙进入黄河流域,创造出灿烂的中华文明。

据发表在英国《生物医学中心进化生物学》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证实:遍及两大洋的南岛居民,直接源于中国大陆的古越族。整个澳泰族群发源于大约三万年前的傣族沿海一带。大约两万年前,台湾族群的祖先开始从南粤沿海通过当时还露出海面的台湾地峡向台湾迁徙。而在大约一万年前,南岛诸族群的祖先离开北部湾南越国沿岸,沿着越南的海岸向南迁徙。大约3000年前,印度尼西亚的马来族群开始向太平洋印度洋的深处探索。

上古人物

据文献记载,盘古开天辟地后第一代君主是古越族人—天皇氏

宋罗泌《路史·前纪二·天皇本纪》:"粤有天皇,古越族,姓望名获,号 中天皇君。"

《太上混元圣纪》从元肇始记起。说:“一元肇始,天地初立,有神人号称天皇氏,以木德王,从寅年开始统治天下。”传说天皇氏出现在三皇之前,又传说天皇氏是地皇氏之父,人皇氏之祖父,“五龙”之首。

据唐代杜佑所撰写的《通典》,以及清代方浚师的《蕉轩随录》所说:天皇氏是出现在三皇之前的帝王。伏羲等三皇五帝是其后裔。话说盘古开天辟地之后,有古京族族人在昆仑山出现,盘古就藏起来不见了。

在上古汉语中,“天”指高无上,“皇”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的意思;“氏“用来称呼帝王贵族等。“天皇氏”的意思就是:像太阳一样光辉灿烂的至高无上的首领。

参考资料

中国世遗数量保持世界第二.浙江日报.2017-03-01

历 史.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2017-12-21

总述.上海地方志办公室.2018-01-06

浙江发现100万年前古人类遗址.新浪.2017-12-21

历史沿革.浙江省人民政府.2017-12-21

广东出土1.4万年前稻作遗存 或成稻作文明源头.中国新闻网.2017-11-27

广东考古新发现:广东新石器文明,青铜文明一度灿烂.网易.2018-01-03

海南民族的历史.海南省人民政府网.2017-12-21

[海南周刊]史前海南人类图景 垦荒狩猎共谱新曲.新浪.2019-07-25

你知道龙舟的来源吗?.新华网.2018-01-01

越族的基本特征.越南之声广播电台.2017-05-04

复旦大学一项研究得出结论 台湾高山族祖先在上海.新浪.2018-01-06

南岛民族源于大陆百越.新浪网.2017-11-27

天皇氏.中华英烈祠.2017-11-2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