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都市圈

成都都市圈(Chengdu Metropolitan area)位于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圈,由成都市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4市共同组成,是四川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区域,是中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都市圈之一。

2021年11月2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的通知,明确了成都经济圈面积2.64万平方公里,规划范围拓展到成都市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全域,总面积3.31万平方公里。截至2023年末,成都都市圈常住人口为3006.4万人,突破3000万大关。其中,成都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较2022年提高0.61个百分点,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较2022年分别提高1.16个百分点、1.2个百分点、1.2个百分点。

成都都市圈通过强化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发挥自然因素在城市风貌特色塑造中的基础作用,提升城市形象。充分发挥成都市的核心带动功能,加快与德阳市资阳市眉山市等周边城市的同城化进程,与重庆市共同打造带动四川、辐射西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现代化都市圈。

规划进程

2019年2月19日,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同意,《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培育发展现代化都市圈的指导意见》(发改规划〔2019〕328号)印发,提出要培育发展一批现代化都市圈,形成区域竞争新优势,为城市群高质量发展、经济转型升级提供重要支撑。2020年,四川省委、省政府作出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建设成都都市圈的决策部署。

2021年11月29日,四川省人民政府正式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这是继南京都市圈福州都市圈以后,国家层面批复的第三个都市圈规划,也是中西部唯一一个。《规划》明确,成都都市圈以成都市为中心,与联系紧密的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共同组成。按照《规划》中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将突破3.3万亿元。明确了成都经济圈面积2.64万平方公里,2020年末常住人口约2761万人;规划范围拓展到成都、德阳、眉山、资阳全域,总面积3.31万平方公里。

2023年,四川省人民政府发布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成长期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行动计划》聚焦纵深推进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区域带动力的现代化都市圈,围绕增强成德眉资区域“现代产业协作引领、创新资源集聚转化、改革系统集成和内陆开放门户、人口综合承载服务”四大功能,明确了同城化发展成长期的工作思路、行动目标,确立了八个方面26个领域的重点任务。

2023年8月,成都市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四市共同发布关于征求《成都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社会公示意见的公告,规划成都都市圈相关内容。

发展背景

成都都市圈位于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圈,是中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创新能力最强、开放程度最高的区域之一,具备共建现代化都市圈的良好基础。经济实力中西部领先,电子信息、汽车制造、重大装备、航空航天、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发展壮大,数字产业加速成长,文体旅游、现代物流、商业贸易、金融服务等现代服务业集聚发展,2020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占我国西部地区的比重超过10% ,成都市经济总量居全国省会城市第2位。 国际门户枢纽地位凸显,是“一带一路” 和长江经济带重要交汇点,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成都天府国际机场实现“两场一体” 运营、航空旅客吞吐量居全国前列,拥有亚洲最大的铁路集装箱中心站,中欧班列( 成都)开行量居全国前列,国际空港、铁路港的“双枢纽”格局加速形成。 区域创新优势明显,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规模名列中西部前茅,拥有普通高等学校72所,国家重点(工程)实验室等国家级创新平台超过120个,集聚高新技术企业超过6000家。生态宜居特色突出,资源禀赋优越、人文底蕴厚重,沿龙门山龙泉山脉岷江沱江等生态屏障进一步筑牢,便利共享的公共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四川省安逸生活” 吸引力不断提升。同城化发展起势见效,在规划统筹、设施对接、产业协作、公共服务共享、生态环境共方面形成良好局面,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加快建设,青白江区广汉市简阳市雁江区蒲江县丹棱县等8个交界地带融合发展示范区启动建设。

发展目标

聚焦构建双城引领、双圈互动、两翼协同的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新格局,全面增强成都都市圈现代产业协作引领功能、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改革系统集成和内陆开放门户功能、人口综合承载服务功能,全面提升同城化发展水平,做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重要极核。到2025年,成都都市圈经济总量突破3.3万亿元,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东部发达地区水平,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75% ,基本建成空间结构清晰、城市功能互补、要素流动有序、产业分工协作、交通往来顺畅、公共服务均衡、环境和谐宜居的现代化都市圈。

发展格局

构建“两轴”

完善都市圈东西城市轴线,建设成资大道和市域(郊)铁路,推动成都市东进和重庆市西扩相向发展,强化成都东部新区与重庆联动的重要支点作用,夯实成渝发展主轴。 加快建设天府大道北延线,畅通天府大道眉山段,推动南北向市域( 郊) 铁路有序发展,强化四川天府新区、成都国际铁路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成德眉发展轴。

打造“三带”

统筹推进重大平台联动建设,共建都市圈高能级发展空间载体。共建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协同提升物流枢纽和开放口岸功能,建设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和“5G+工业互联网”融合应用先导区。 共建成眉高新技术产业带,协同提升现代科技服务发展能级、强化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地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示范区。 共建成资临空经济产业带,加快形成临空经济产业专业化分工协作体系,协同提升汇聚运筹高端资源要素功能,合力打造国家级临空经济示范区

主要任务

优化都市圈发展布局

以同城化发展为导向,强化成都市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发挥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比较优势,增强小城市、县城及重点镇支撑作用,构建极核引领、轴带串联、多点支撑的网络化都市圈空间发展格局,在都市圈率先实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

加速推进基础设施同城同网

聚焦"外建大通道、内建大网络、共建大枢纽",打造成都市圈立体交通体系,推进能源、市政、水资源等基础设施对接成网,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协同提升创新驱动发展水平

加强高能级创新平台建设,增强创新资源集聚转化功能,建设成德眉资创新共同体,打造高质量紧密型创新生态圈,共同构建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支撑。

提升开放合作水平

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发展、新时代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等重大战略,主动服务新发展格局,深化开放合作,共建链接全球的内陆改革开放新高地。

促进公共服务便利共享

从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突出均衡化、便捷化、人文化、品质化导向,推动基本公共服务覆盖全部常住人口,整体提升优质公共服务水平,共同打造城乡融合的优质生活圈。

共建现代高端产业集聚区

坚持"强链条、育集群、建体系",推动产业创新融合发展,提是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和优势产业核心竞争力,构建高端切入、借位发展集群成链的现代产业体系。

推进生态环境共保共治

构筑多层次、网络化、功能复合的"一心一屏三网三环多片"生态空间格局,开展生态共建环境共治,探索生态价值转化有效路径,重塑四川省茂林修竹、美田弥望的大美城市形态。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强化重点领域改革系统集成,促进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深化城乡融合发展,开展同城化综合试验,推进经济区与行政区适度分离改革,探索形成更多创新成果和改革经验,打造重大改革先行地。

建设意义

成都都市圈是引领带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重要极核。围绕成都市培育现代化都市圈、带动中心城市周边市地和区县加快发展,并与重庆都市圈相向发展,是加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的战略举措。德眉资三市地处成都东进的主要方向,也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区域,成德眉资四市共建以成都为核心的成都都市圈,在空间上可与重庆市呼应、相向发展,进一步深化川渝协作,优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协同发展格局;在能级上可聚四市之力,形成与重庆都市圈在经济规模、人口集聚、功能协作等方面相匹配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成都都市圈建设是四川省实施“一干多支”发展战略的关键动力。成都都市圈地处成都平原经济区内圈,是四川全省人口最密集、经济社会最发达的区域。近年来,成都都市圈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快速增长,占全省人口和经济的比重快速上升。截至2020年底,成都都市圈人口规模达2967万人,地区生产总值达2.24万亿元,占全省比重分别达到35.4%、46.0%;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7.54万元/人,超过了全国7.24万元/人,高出四川全省平均水平约30%。推动成德眉资同城发展,有助于提升成都市城市能级,做强成都国家中心城市,更好发挥成都辐射带动作用;有助于成都周边城市实现借势发展,逐步建成与成都有机融合、一体发展的现代经济集中发展区;有助于示范带动川南经济区、川东北经济区、攀西经济区发展,推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和大小凉山地区更好发挥生态功能。

截至2023年末,成都都市圈常住人口为3006.4万人,比2022年末增加10.5万人,突破3000万大关。成德眉资四市公共服务、产业发展、基础设施等领域得到了较大的提升。数据中主要体现在城乡结构的变化,2023年末,成都市都市圈常住人口中,城镇常住人口为2180.7万人,比2022年增加32.6万人;乡村常住人口为825.7万人,比2022年减少22.1万人。推进四市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成都都市圈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72.54%,比2022年末提高0.84个百分点。其中,成都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较上年提高0.61个百分点,德阳市眉山市资阳市较上年分别提高1.16个百分点、1.2个百分点、1.2个百分点。人口迁移的基本逻辑是人随产业走、人往高处走。成都都市圈在西部地区有着独特的区位优势,在联动重庆都市圈推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建设过程中,人口和产业会迎来持续集聚,未来人口占比仍继续提升。

相关事件

2024年1月8日,成都都市圈再新添一个蔬菜保供示范基地——安岳蔬菜示范基地。该基地由成都益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下属中际集团投资建设,是成都市、资阳、安岳县深化成德眉资同城化,着力构建“菜篮子”协同保供体系,促进农业高质高效发展的重点项目。

2024年1月,交通运输部发布2023年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数据,全国共有55个城市(含县级市)开通地铁等轨道交通,其中7城运营里程超过500公里,17城超过200公里。根据最新榜单,2023年地铁运营里程最长的10个城市:北京、上海市广州市、成都、深圳市武汉市杭州市重庆市、南京、青岛市

参考资料

People's.四川省人民政府.2024-01-15

成德眉资四地共同发布重要规划! .百家号.2024-01-15

成都都市圈.四川省人民政府.2024-01-15

四川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的通知.四川省人民政府.2024-01-15

成都都市圈常住人口数突破3000万.成都全搜索.2024-03-25

一图读懂成都都市圈.四川省人民政府.2023-12-25

成都都市圈怎么建?三年行动计划来了!.四川在线.2024-01-15

2021年成都都市圈GDP突破2.5万亿元.中国新闻网.2024-01-15

【都市圈观察】成都都市圈是引领带动成渝双城发展的重要极核——《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解读|中国投资.澎湃新闻.2024-01-15

成都都市圈再添一个产量千吨以上的蔬菜保供示范基地.人民网.2024-01-15

这些城市,正在疯狂建地铁.澎湃.2024-01-15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