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嘴鸥

红嘴鸥(黑枕黄鹂普通亚种:Chroicocephalus ridibundus),别名为笑鸥、海鸥、钓鱼郎,鸥科棕头鸥属中型鸟类,体重205~374克,体长35~43厘米,夏羽眼后有星月形白羽,头至颈上部为咖啡褐色,背、肩灰色,外侧初级飞羽上白下黑,尖端黑色,其余体羽白色,嘴暗红色;冬羽头部变白,眼前缘、耳羽后有褐色斑,嘴鲜红色。

红嘴鸥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鸟类,繁殖于欧亚大陆,越冬于北非、西欧、黑海里海印度、东南亚等地区。其常栖息于低海拔地区和浅海沿海或者内陆水域及其周围,如平原至低山的湖泊、水库、河流、海滨等水域,在城市公园的人工湖泊上也常出现。

红嘴鸥具有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还可以消灭大量害虫,对农牧业有益,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2023年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形态特征

整体特征

红嘴鸥属于中型鸥类,体重205~374克,体长35~43厘米,嘴峰32~37毫米,翅长28~31厘米,翼展94~110厘米,尾长11~12厘米,跗41~46毫米。

成鸟夏羽

成年红嘴鸥夏羽为眼后缘有一小圈星月形白羽;嘴细长,呈暗红色,先端黑色;头至颈上部为咖啡褐色,后缘转为黑褐色;颏部中央为白色;颈下部、上背、肩白色;两翅内侧覆羽、次级飞羽珠灰色,飞羽先端近白;外侧大覆羽、初级覆羽白色;第1枚初级飞羽白色,具黑色内外羽缘和先端;第2-5枚的黑色外缘逐渐减少,内羽片逐渐转为深灰色,内缘、羽端黑色;第6枚几乎全部为深灰色,具黑色内缘和先端;第7枚似第6枚,但没有黑端;其余初级飞羽几乎为纯深灰色,逐渐转为次级飞羽的珠灰色;上体其余羽为纯白色;下背、腰灰色;尾上覆羽、尾均为白色。

成鸟冬羽

成年红嘴鸥的冬羽表现为嘴鲜红色具黑端;头、颈部褐色消失,变为白色,仅在眼的前缘和耳羽后留有灰黑色斑,头后亦常见有灰褐色块斑;眼暗褐色;脚鲜红色;爪黑色。

成年红嘴鸥的冬羽表现为嘴鲜红色具黑端;头、颈部褐色消失,变为白色,仅在眼的前缘和耳羽后留有灰黑色斑,头后亦常见有灰褐色块斑;眼暗褐色;脚鲜红色;爪黑色。

幼鸟

幼鸟嘴部为暗肉色或粉红黄色;额灰黄白色;眼圈黑,没有星月形白羽;其余羽色与成鸟的冬羽毛较为相似,但是枕部有灰褐色;三级飞羽和部分翅覆羽暗褐色;次级飞羽有黑色横斑;尾白色,尖端有黑色横带;脚暗肉色或粉红黄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红嘴鸥是一种世界性分布的鸟类,繁殖于欧亚大陆,越冬于北非、西欧、黑海里海印度、东南亚等地区。

中国分布

红嘴鸥在中国广泛分布于各省区,是内陆及沿海地区较常见的鸟类之一,繁殖于西北及东北地区,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天山,东北齐齐哈尔市、长白山一带以北为夏候鸟,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及中国西南地区越冬,为中国南方常见的冬候鸟。

栖息环境

红嘴鸥常栖息于低海拔地区和浅海沿海或者内陆水域及其周围,如平原至低山的湖泊、水库、河流、海滨等水域,在城市公园的人工湖泊上也常出现。该物种具有较强的环境适应性,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已经适应在盐沼、粘土坑、沿海沙丘和近海岛屿上定居,其栖息地甚至已经扩大到包括运河或污水处理设施附近的区域。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红嘴鸥食性杂,主要以昆虫、小鱼、虾、螺以及其他软体动物为食,有时也采食植物。其通过游泳、抢夺或将头浸入水面来获取食物。亚成鸟与成鸟的觅食地点是分开的,觅食时亚成鸟会表现出更强的攻击性。红嘴鸥有时也会在燕鸥种群周围活动,如白嘴端凤头燕鸥(Sterna sandvicensis),并偷食白嘴端凤头燕鸥的卵和早成雏以及燕鸥亲鸟为雏鸟觅食到的鱼。当其他食物来源稀缺时,此种盗窃现象会更频繁。红嘴鸥在觅食方面较为灵活,例如在西欧,它们会从人类扔的垃圾中翻捡食物。

社群行为

红嘴鸥性喜群居,4-6月繁殖期时,常集成大群营巢,多数由10-100对繁殖对组成,少数群体的数量超过10000对,很少单独营巢。每年9-10月南迁至越冬地后,常三五成群或与其他水鸟混群,在越冬期间形成同种集群和混种集群两种不同的集群形式,在较为宽阔的水域还会进行大规模地集群觅食。

节律行为

日节律

早晨和傍晚是红嘴鸥白天活动的两个高峰期。其活动与气候关系密切,晴天红嘴鸥数量多且活跃;气候较差,特别是大雾天气,即使在清晨的取食高峰时段,数量也大为减少。

季节节律

分布在北部的红嘴鸥种群是迁徙候鸟,而分布在低纬度地区的种群往往不迁徙。在中欧和北欧湿地繁殖的红嘴鸥会迁徙到地中海盆地的冬季栖息地。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繁殖的种群会迁徙到不列颠群岛,大多数还会迁徙到更远的地方,会沿着大西洋海岸飞到西非。分布在中亚的种群向南迁徙到印度马来西亚菲律宾

在中国越冬的红嘴鸥,其繁殖地主要有俄罗斯西伯利亚、中国天山西部、西北部地区以及东北部湿地地区。红嘴鸥一般在2-3月逐批飞离越冬地,4月陆续抵达繁殖地。每年10月下旬,分别从新疆博斯腾湖、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的贝加尔湖、蒙古国乌布苏湖区域3条路线迁移至云南省,次年3月再迁回。

活动特点

红嘴鸥善游泳,但不能潜水。如果有个体被击中时,附近的红嘴鸥会迅速飞到受伤个体的上空盘旋并高声鸣叫,有的还会向下俯冲。

生长繁殖

筑巢繁殖

红嘴鸥的繁殖期为4-6月,通常在2月下旬至3月下旬到达繁殖地,初迁来繁殖地时,会盘飞于水域上空,时而发出响亮的“ha-a ha-a”的鸣叫声。4月中旬开始占区营巢,随后进行婚配。繁殖期间的雄鸟家域行为明显,攻击性较强。红嘴鸥常集群营巢于芦苇较多的湖泊、池塘、河流的沼泽草地或水草墩上。巢间距较近,平均1米左右。巢比较简陋,巢材一般为芦苇、蒲草、甘草茎,垫材通常为软草,巢呈浅碗状,内径约18厘米,深3-5厘米。

产卵孵化

5月中旬一般为红嘴鸥的产卵高峰期,每年繁殖季只产1窝卵,窝卵数1-3枚,卵有绿褐色、淡蓝橄榄色或者灰褐色,缀有黑褐色斑点。由雌雄共同孵卵,孵化期20-26天。

哺育生长

红嘴鸥属半早成鸟,初生雏鸟为淡棕色,喙棕褐色,头、颈部有黑色斑纹,趾棕褐色;体长约12厘米,体重约25克。雏鸟刚出壳时全身湿润,约1.5小时后便可全身干燥,羽毛干燥即可以站立和游泳;雏鸟会模仿成鸟游泳和梳羽;成鸟为保护雏鸟,通常会守在雏鸟的身边;初生雏鸟不会捕食,需要亲鸟的喂养,且通常出壳1天内不进食,1天后开始进食;雌雄亲鸟一天多次外出觅食来喂养雏鸟;随着雏鸟出壳天数的增加,亲鸟在巢内的时间会逐渐减少;雏鸟羽翼尚未丰满,调温能力差,亲鸟会进行暖巢。

少数红嘴鸥个体第二年就可以参与繁殖。野生状态下的平均寿命为18年,最长寿命记录为32年。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2015年,红嘴鸥全球种群数量约为480万-890万只;欧洲种群估计有267万-398万只成熟个体。

在中国昆明市越冬的红嘴鸥种群数量呈现出跳跃式的增长趋势,从20世纪60年代的不足300只到2001年增至3.3万只;2015和2017年突破4万只,2018年回落到3.9万只左右。

致危因素

红嘴鸥易受禽流感病毒爆发、沿海石油泄漏的影响;人类偷卵易导致其繁殖率下降;虽然红嘴鸥对重金属环境污染和人类干扰有一定耐受力,但在其繁殖范围的某些区域,由于化学污染物的污染,繁殖成功率也可能会降低。

保护级别

2018年,红嘴鸥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2023年,红嘴鸥被列入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

保护措施

红嘴鸥已被列入《非洲欧亚水鸟协定》;在欧盟范围内还被列入《鸟类指令》附件二;在欧洲被列入43个重要的海洋鸟类区。

中国云南省昆明市一直在进行红嘴鸥的环志和同步统计工作,从1986-2022年,共环志了7898只红嘴鸥。

主要价值

红嘴鸥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科学价值,还会捕食一些昆虫,可以消灭大量害虫,对农牧业有益。

主要危害

红嘴鸥与人类较为亲近,其遗留的粪便极大地增加了其所携带病原体的传播风险。例如红嘴鸥体内常有弓形虫,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风险;其还有很高的非伤寒沙门菌携带率,其中以鼠伤寒沙门菌(Salmonella typhimurium)为主,这种细菌性病原菌会引起人类腹泻;2014年检测发现,红嘴鸥在迁徙过程中易感染禽流感病毒;2020年检测发现红嘴鸥可持续携带单增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

相关文化

根据历史记载,1800多年前鸥科鸟类就已在中国昆明滇池栖息,古人称其为“白乌”。2005年,在昆明市庆祝红嘴鸥入城20周年之际,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昆明“中国红嘴鸥之乡”的称号。

参考资料

红嘴鸥.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9-30

红嘴鸥.ITIS.2024-09-30

红嘴鸥.IUCN.2024-09-30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4-09-30

红嘴鸥.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2023-01-20

..2023-01-20

..2023-01-20

Egg Shell Removal By the Black-Headed Gull, Larus Ridibundus L.; a Behaviour Component of Camouflage.Behavior.2024-10-09

红嘴鸥.oiseaux.2024-09-30

..2023-01-20

..2023-01-20

红嘴鸥保护常态化 昆明多项举措保障人鸥和谐相处.昆明广播电视台.2023-01-20

..2023-01-20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