罪与罚

《罪与罚》(俄语:Преступлéние и наказáние),是俄国作家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俄语: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所著长篇小说,出版于1866年。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1859年就有创作一部“关于一个罪犯的忏悔录”的打算,19世纪30年代一件轰动一时的法国刑事案件是这部小说之来源。之前他本人流放服苦役的经历,与底层罪犯接触中的种种感悟与思考,以及他在1866年遭遇的财务危机,在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下,他于1865—1866年创作了这部现实主义长篇小说。

《罪与罚》是一部集犯罪侦探故事、社会批判、心理分析、思想交锋和宗教忏悔于一身的小说。小说描写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因极度贫困而从法律系辍学,靠母亲和妹妹的接济艰难度日,他深受“不凡”哲学与“超人”思想影响,也为了改善自己的经济状况,用斧子先后杀死了贪婪的放高利贷老太婆和偶然发现凶杀现场的老太婆的妹妹,并抢走钱和首饰。从现场逃回家之后,他经历了恐惧、挣扎和内心痛苦的折磨后,在基督徒索菲娅姑娘的引导下投案自首,被轻判,最终被判流放西伯利亚地区八年。小说通过对底层小人物悲惨境遇的描写,展现了人物与社会病态的一面,着重刻画主人公犯罪后的心理变化,描写了苦难、救赎、宗教之主题。

《罪与罚》是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长篇小说的代表作,标志着作家艺术风格的成熟,在世界文学史上,为他带来了世界声誉,奠定了他极其重要的文学地位,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深远。

成书背景

社会背景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是俄罗斯帝国发生巨大转型的时期,自1861年农奴制改革开始,社会贫富差距加大、矛盾对立尖锐、底层人民日益困苦,与此同时,来自欧洲的思想大潮——共产主义无政府主义、个人主义、无神论等新思想挑战着俄国传统东正教的思想地位。当时个人主义哲学思潮盛行,拿破仑·波拿巴被奉为个人主义和“强人”“超人”的典型,随着拿破仑退出历史舞台,个人主义的“超人”论也必然被历史抛弃。陀思妥耶夫斯基敏锐地意识到这一思想的极端性与残酷性,便通过刻画崇尚“超人”哲学的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一人物形象来揭示这种思想的危害。

个人背景

1859年10月,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给他兄长的一封信中透露出自己想写一部关于罪犯的忏悔录的想法。19世纪30年代,一位准备从事法律研究的法国青年为抢钱杀死了一个老太婆,被捕后为自己辩解,称自己是在与社会的不公正作斗争,是“社会的牺牲者”。这部小说的主要素材即源自这件轰动一时的案件。1865年9月,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写给卡特科夫的信中透露了小说的大致构思,并把这部作品称作“一起犯罪事件的心理学报告”。他对自己的第一稿并不满意。在他看来,小说是诗意的事业,应当去用心写。于是出现了第二稿和第三稿,直到1866年底,《罪与罚》终于问世。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在1847年加入了俄罗斯最早的进步知识分子革命组织——彼得拉舍夫斯基小组,陀氏在小组里深受傅立叶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所影响,逐渐采取了反政府立场。1849年陀氏因涉嫌谋反被捕,被判处死刑,在临刑前被沙皇赦免,改为流放——在鄂木斯克州要塞监狱服苦役四年(1850—1854)。四年的监狱苦役经历对陀氏的一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流放期间,他接触到了大量罪犯,他对俄国底层社会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对人性中的善与恶、俄罗斯民族性格有了更深的理解。而在开始创作这部长篇小说前,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刚度过了物质上极端艰难的一年。1864年,兄长和妻子接连去世,《时代》杂志难以为继,他背负了满身的债务,还要照顾毫无收入来源的一家人。饥饿和金钱的主题从来没有如此尖锐过,这些最终促使陀氏开始创作《罪与罚》这部小说。

内容情节

小说共分六章和一个尾声。小说的故事情节是:1865年7月初的一天傍晚,圣彼得堡贫民窟,拉斯柯尔尼科夫出门,向放高利贷老太婆阿廖娜·伊凡诺夫娜家走去,准备典当一块旧怀表。他一直在筹划干一桩大事——他为了证明自己是“不凡之人”,可以为了理想做任何事,决定谋杀“毫无用处”的放高利贷老太婆。此行也是他酝酿中的谋杀计划的一次试探。他因贫困从法律系辍学,靠母亲和妹妹接济生活。他来到放高利贷老太婆的住处,接受了老太婆的苛刻出价。离开后,他在一家小酒馆遇到了因酗酒而丢失官职的小官吏马尔美拉陀夫。在交谈中,他得知马尔美拉陀夫续弦的妻子基蒂重病缠身,为了养活三个年幼的孩子,却逼迫马尔美拉陀夫前妻的女儿索菲娅为妓,来养活家人。之后,拉斯柯尔尼科夫送喝醉的马尔美拉陀夫回家。第二天,拉斯柯尔尼科夫收到母亲的信,母亲在信中讲述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妹妹杜尼娅的遭遇:杜尼娅在斯维德里盖洛夫家当家庭教师,斯维德里盖洛夫对杜尼娅心生爱慕,甚至向她求婚,表示愿意抛弃自己的妻子,同她私奔。但这一切被斯维德里盖洛夫的妻子玛尔法·彼得罗芙娜发现,玛尔法·彼得罗芙娜将这一切怪罪到杜尼娅身上,杜尼娅被迫辞去工作并回家。现在,杜尼娅打算与专制、极度利己的律师彼得·彼得罗维奇·卢仁结婚。他内心非常反对这门婚事。母亲的信使他备受折磨,他便出门散步。在走到干草市场的时候,他听到放高利贷老太婆的妹妹丽扎维塔与别人的对话,得知了第二天晚上7点老太婆将独自在家。一天后的傍晚,他去往放高利贷老太婆阿廖娜的家中,用斧子杀死了独自一人在家的老太婆阿廖娜并抢走钱、首饰,接着又杀死偶然撞见行凶现场的老太婆的妹妹丽扎维塔,后顺利逃走。

他逃回家中之后在恐惧、紧张中度过了一夜,之后病倒了三天。他大学里最要好的同学拉祖米兴带一位年轻的医生来看他,拉祖米兴谈到有油漆工被当做老太婆凶杀案的嫌疑人。随后,卢仁来访,两人因思想观念不同发生争执,拉斯柯尔尼科夫尖锐反驳了卢仁的利己主义观念。这天晚上,他在大街上看到了马尔美拉陀夫被马车轧到,后不治身亡,见马尔美拉陀夫一家极度贫困,他把自己仅有的钱送给了他们,并认识了马尔美拉陀夫之女索菲娅。随后,拉斯柯尔尼科夫母亲和杜尼娅抵达圣彼得堡,前来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住处看望他。一天后,因警察局侦查科长波尔菲里是拉祖米兴远亲,拉斯柯尔尼科夫同拉祖米兴去往波尔菲里家。谈话间,波尔菲里提到了拉斯柯尔尼科夫之前发表过的文章《论犯罪》。文章提到两类人的划分:平凡的人,顺从且唯唯诺诺,不能打破常规,没有犯法的权利;不平凡的人,具有天赋和才华,有权利超越一切障碍,有权利去干犯法的事,去实现他们的理想。在波尔菲里的试探下,拉斯柯尔尼夫的回答滴水不漏。

几天后,斯维德里盖洛夫上门拜访,再次表示想与杜尼娅结婚,这遭到了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拒绝。卢仁到拉斯柯尔尼科夫母亲的住处拜访,拉斯柯尔尼科夫因他写信给自己母亲挑拨母子关系并刻意贬低索菲娅,斥责了卢仁,卢仁扬言离开并讥讽了拉斯柯尔尼科夫、杜尼娅,杜尼娅想赶走卢仁,卢仁却要求赔偿他的损失和花费,卢仁被揭露出卑鄙的真面目,卢仁与杜尼娅婚事取消。当天深夜,拉斯柯尔尼科夫去往索菲娅住处,两人首次进行了深谈。一天后,拉斯柯尔尼科夫去警察局给波尔菲里送在被杀老太婆那典当的物品的延期赎回的声明,波尔菲里得知在案发后拉斯柯尔尼科夫曾去过被杀的老太婆家,且言行非常可疑,波尔菲里怀疑上了拉斯柯尔尼科夫。在同波尔菲里的单独交谈中,拉斯柯尔尼科夫露出破绽。之后,卢仁因怀恨在心,栽赃索菲娅偷他钱,被目击者拆穿。拉斯柯尔尼科夫去往索菲娅住处,向索菲娅坦白了自己杀人的罪行,索菲娅以东正教观念对他进行了劝导。

之后,波尔菲里突然来访,他认为放高利贷老太婆案的凶手另有其人,他根据拉斯柯尔尼科夫的文章《论犯罪》和他的一些反常可疑的言行推断他就是凶手,因没有证据,只能劝他去自首,拉斯柯尔尼科夫拒不承认。拉斯柯尔尼科夫去找斯维德里盖洛夫,斯维德里盖洛夫因偷听到拉斯柯尔尼科夫向索菲娅坦白自己杀了人,利诱拉斯柯尔尼科夫,表示自己可以出资让拉斯柯尔尼科夫逃走,前提是他必须得到杜尼娅,拉斯柯尔尼科夫断然拒绝。杜尼娅接到斯维德里盖洛夫的信件,信中暗示他哥哥犯罪的事情,杜尼娅被迫与他见面,斯维德里盖洛夫想用暴力逼迫杜尼娅就范,杜尼娅誓死不从,斯维德里盖洛夫放走杜尼娅。在面对杜尼娅的美德和自身的情欲毁灭后,深感虚无的斯维德里盖洛夫开枪自杀。拉斯柯尔尼科夫也在杜尼娅和索菲娅的劝说下主动自首,他被判在西伯利亚地区服八年苦役,索菲娅自愿跟他来到西伯利亚。一年半后,拉斯柯尔尼科夫在狱中仍未彻底悔过自己的罪行,后母亲病故,他也病了。病好后,他看到了前来探视的索菲娅,他永远地爱上了索菲娅,他复活的时刻到来。之后,他开始翻阅福音书。

人物角色

罗季昂·罗曼诺维奇·拉斯柯尔尼科夫

法律系辍学的大学生,穷困潦倒,在贫困和“超人”理论共同影响下,杀死了当铺老太婆阿廖娜和无意间目击现场的老板娘的妹妹丽扎维塔,并抢走钱和首饰。他是十九世纪青年人的典型,是平民知识分子中一类的代表。他是一个典型的双重人格人物。Раскол(拉斯科尔),分裂。这个词无比准确地体现了他思想与性格上的特征。他本质上为人忠厚、善良。他本身贫困,但仍出钱为被马车撞死的马尔美拉陀夫料理丧事。同时,他又有着病态的孤僻、冷酷与极端。他深受“平凡的人”和“不凡之人”的理论影响,他把自己跟“不凡之人”联系在一起,而“不凡之人”为了改造不公正、压迫的社会现实什么都可以做,于是连杀两人。

他的罪行是思想上的,他并非只是追求个人利益。他处境的可怕和其全部悲剧性也就在于这种犯罪行为的理论性。他从狂热于理论与思想,重新回归现实生活,标志着他的复活。作者认为,不能为了行善而去作恶。

索菲娅·谢苗诺夫娜·马尔美拉陀夫

因车祸而亡的穷困书记官之女索菲娅,她善良、虔诚、忍让、恭顺,为了养活家人,不得不进行卖淫。她是作家笔下圣母的化身。她命途多,却毫无怨言,心中的雅威成了她的精神支柱,仍对未来充满希望,时刻保持对宗教的谦卑与虔诚,对世界报以善良、宽恕、博爱、同情。陀思妥耶夫斯基将索菲娅塑造成一个圣母,她是苦难与拯救的象征。索菲娅可以说是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引路人与救赎者,在她的精神感召与引导下,拉斯柯尔尼科夫走向重生,她陪他走向救赎之路,帮助他重获新生。陀氏认为,索菲娅是最富有殉道精神的圣人。

Софья(索菲娅)源出希腊语“智慧”,而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中,基督徒的谦卑、恭顺是这种智慧的同义词。陀氏有个外甥女,叫索菲娅,小名索涅奇卡,陀氏对她特别钟爱,钦佩她灵魂高洁,富有同情心。“索菲娅”这名字在作家心目中的地位非同寻常。Mальмела(马尔美拉),柑橘果酱、软糖。马尔美拉陀夫一家人都命运悲惨,陀氏却送给他们一个如此甜蜜的姓,这流露出陀氏对悲惨的怜悯与同情。

阿尔卡季·伊万诺维奇·斯维德里盖洛夫

他是一个心地歹毒的利己主义者和酒色之徒。这个性欲旺盛的五旬男子亲手犯下过许多恶行:他除掉了自己富有的妻子,并成功掩盖了所有证据;他奸污幼女,并致其自杀。为了得到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妹妹杜尼娅,他先是利诱拉斯柯尔尼科夫,后又设计逼迫杜尼娅。种种失败之后,他开枪自杀。同拉斯柯尔尼科夫一样,这个人物也具有双重人格。他好色、残忍、为所欲为,是一个典型的享乐主义者、利己主义者与虚无主义者。他为了要杜尼娅解除与卢仁的婚约,愿出一万俄罗斯卢布作为嫁妆,自杀前又慷慨散尽钱财,这些体现了他人格中慷慨、不贪图财富的一面。他设计逼迫杜尼娅又最终放走杜尼娅,这正是他身上恶与善融合的体现。拉斯柯尔尼科夫为了思想犯罪,而他却是为了享乐与肉欲犯罪。

“斯维德里盖洛夫”实为当时乌克兰一座城市中某恶棍贵族的代号,小说中的斯维德里盖洛夫身为贵族,却反叛宗教、缺失信仰、精神空虚,无限度病态追求情欲、享乐,是十足的贵族恶棍。

彼得·彼得罗维奇·卢仁

拉斯柯尔尼科夫妹妹的未婚夫,一个曾经贫困如今变得富有的文官,有一定社会地位,是小说中西方派暴发户代表。杜尼娅为了哥哥拉斯柯尔尼科夫将来的前程,违心地和卢仁订了婚。而卢仁却是个虚伪的、善用手段的极端的利己主义者,他娶杜尼娅只是因为他认为这个贫寒家庭出身的姑娘会对他感激涕零、老老实实听他使唤。在马尔美拉陀夫的葬礼上,卢仁企图栽赃陷害污蔑索菲娅,却被目击者当众揭穿。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小说中形象地刻画了这样一个自由资产阶级典型。他虽是一个进步主义者,但却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功利主义者与投机主义者,擅长游走、利用一切有利资源来谋取利益,在婚姻上独断专行,又善用手段,甚至不惜诬陷与诽谤,是一个自私、险恶的讼棍。

彼得,源出希腊语“石头”,彼得·彼得罗维奇,石中之石,心肠冷酷可见一斑。卢仁是作家心目中俄罗斯新一代资产阶级者的集体缩影。

主题思想

小人物的悲惨境遇

小说真实地展现了19世纪中叶俄国城市小人物的悲惨境遇,描写了广阔的社会底层的困苦现状。作者笔下的圣彼得堡整体上是阴暗沉郁的:人物的住处逼仄破旧,街道肮脏发臭,小酒馆嘈杂不堪,整个的城市在闷热的夏日中弥漫着臭气与腐烂。被拐骗的女孩、眼睛被打得发青的妓女、投河自尽的女工、贪婪的放高利贷者、沉湎酒精的酒鬼、被车撞倒的小公务员、患痨病的妇女、虚弱不堪的儿童、贫困的大学生、自私的暴发户、纵欲好色的贵族,小说构建了一幅圣彼得堡底层社会图景。这图景背后是人性的堕落与腐化、社会的黑暗与杂乱。凶杀、卖淫、被拐骗、被奸淫、诬陷、利诱等,这些罪恶反映了社会残酷、动荡不安的现实。

苦难与救赎

《罪与罚》的中心主题是通过苦难获得新生与救赎,是在小说中不断回旋的主题“拉撒路复活”(这个情节在小说中一共出现了四次),而在拉斯柯尔尼科夫获得新生的过程中发挥着最大作用的人是索菲娅。通过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个人物,作家表明了:人只有通过苦难才能获得精神救赎,人只有在对上帝的信仰、宗教的教化中才能获得最终的精神解放。东正教信奉人有原罪,必须经历苦难,方能获得救赎,死后走向天堂。有罪之人需要别人的拯救,但更需要的是自我赎罪。拉斯柯尔尼科夫违背了《圣经》十戒中的第六戒“不可杀人”,拉斯柯尔尼科夫的罪恶以被判服苦役的刑罚告终,在服苦役的苦难中,索菲娅的灵魂关怀与陪伴使他最终走向新生,他最终获得了救赎与新生。小说开出了宗教皈依、信仰道德的药方,以指引未来道路。

思想批判

《罪与罚》是一部思想小说,小说对为达目的而为所欲为的“非凡之人”价值观进行了批判。拉斯柯尔尼科夫将人分为“平凡之人”和“不凡之人”,“不凡之人”可以超越一切,这种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源自当时俄罗斯思想界极为流行的“泛达尔文主义”,它将自然选择和生存竞争机械地运用于人类社会,认为只有强者、优胜者才能生存,而弱者、劣败者必然灭亡。陀氏用拉斯柯尔尼科夫这一人物说明了这种思想的毒害性。

艺术特色

复调性

巴赫金借用“复调”这一音乐术语阐明了陀思妥耶夫斯基小说的艺术结构形式,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艺术思维类型——复调型的艺术思维”。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描写了多种人物的不同声音与思想,这些声音与思想借由人物之间的对话、人物独白、心理描写表现出来,且彼此之间并不融合,在小说中形成“多声部”现象。

在《罪与罚》中,几乎所有重要人物都有自己的声音: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不凡之人”哲学,索菲娅的谦卑、忍受、虔诚的基督教观念,波尔菲里的求实和法律观念,卢仁的极端个人主义和功利主义,斯维德里盖洛夫的无耻哲学与虚无主义等。这些众多人物的声音和思想,在一部小说中发生碰撞、争鸣,展现出其背后各自代表的世界观意识形态,丰富地反映了时代和生活的真实性与多样性。除此之外,同一个人物身上的两种甚至多种声音、思想也在激烈交锋。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乐于助人的善良、对贫困之人的同情与狠心杀人的残酷、毫无人性,斯维德里盖洛夫的纵欲、堕落、无耻与自杀前散尽钱财的慷慨,这两个具有双重人格的人物,他们内心不同的思想,正显著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

总之,复调性包括人物与自我的对白、人物角色之间的对话等,各色人物的种种不同的思想在故事持续的十几天内被统一释放与并存。

深层心理刻画

深刻的心理分析是《罪与罚》最显著的艺术手段。费奥多尔·米哈伊洛维奇·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部小说中综合运用了揭示常态心理、变态心理、瞬间心理、梦境、幻觉、无意识行为的多种艺术手法把人物心中最隐秘、最深层的活动全面揭示出来。小说通过描写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心理深层,包括幻觉、梦呓、梦境等,深入、细致地刻画他的病态乃至变态。小说中对拉斯柯尔尼科夫的三个梦境的描写,极为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他的这种心理。除此之外,斯维德里盖洛夫自杀前的心理描写深刻有力、震撼人心。陀氏运用梦境、变态心理、无意识行为等多种艺术手法交融来表现人物紧张、尖锐的深层心理,阐明一系列重大的道德和哲理问题:生与死、善与恶、爱与恨、灵与肉、美与丑、罪与罚等。

戏剧化结构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部小说中采用了戏剧化的手法。《罪与罚》在结构上采用了西欧戏剧中最典型的锁闭式结构。这种结构往往运用因果倒置的叙事手段,从故事接近高潮的前夕切入,然后直接走向高潮,最后延续到事件的结果,用追叙或插叙的方式把事件的起因交代出来。这样能使情节紧凑、充满悬念,增强了文本的戏剧效果,也更能集中、深刻地揭示人物的心灵。

创新发展

《罪与罚》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俄罗斯特色的创新与推进:在心理描写方面,从此前的单一性走向多角度。作者不再单一描写人物的内心世界,而是展示了人物内心深处的矛盾、斗争与挣扎,形成“多声部”的特点,从而进一步挖掘人物的复杂心理。在文体特征方面,陀思妥耶夫斯基在这部小说中一改传统的诗与散文结合的风格,不追求人与自然的结合,不抒情,而是追求文本的戏剧化。在叙事方法方面,作者将对外部生活的叙述与人物内心思想的揭示结合起来,不仅描摹外部生活现实、记叙人物言行,也连同人物的内心世界一并展示出来,同时改传统的定点叙述为多角度叙述。

作品评价

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写作手法一直持怀疑态度的伊凡·屠格涅夫,在读过《罪与罚》第一章后,就表示了对这部作品的赞赏。《呼声报》(Голос)在小说刊登十多天后就发表评论,指出:《罪与罚》“将成为《死屋手记》作者的一部力作……作者以令人震撼的真实,如此精确的细节来讲述作为小说基础的可怕犯罪,以至于您不由地会体验到这个戏剧的波折及其一切心理动机,感受到从犯罪想法的最初萌芽到最终发展在其心灵中的细微的曲折变化”。

激进派批评家叶利赛耶夫(ЕлисеевГ.З.,1821—1891)在1867年3月1日的《现代人》撰文指出小说的主题在于诽谤当代年青人。叶利赛耶夫认为当时少有大学生谋财害命的事,即便有过,也无法证明所有大学生都有这样的情绪。叶利赛耶夫认为:“拉斯柯尔尼科夫并非典型,而是一个孤立的、特殊的、甚至根本不存在的现象。”

1866—1867年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好友——批评家斯特拉霍夫三次撰文为陀思妥耶夫斯基辩护,驳斥了当时几位批评家的观点,同时也指出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创作特点在于揭示被侮辱与被损害者的内心世界中的人类情感。斯特拉霍夫认为:《罪与罚》创造了全新的虚无主义者形象,也写出了苦难与救赎。他认为拉斯柯尔尼科夫对原则的打破与重新敬畏是一个心灵饱受磨难的过程,也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俄罗斯文化、俄罗斯人的宗教特性得以显现。

梅列日科夫斯基评论道:“陀思妥耶夫斯基更亲切,更贴近我们。他生活在我们中间,生活在我们忧郁、冷漠的城市里;他没有害怕现代生活的复杂性和它无法解决的问题,没有回避我们的苦难以及时代的不良风气……”

在《华盖集》中,鲁迅指出:“马克思的《资本论》,陀思妥也夫斯奇的《罪与罚》等,都不是啜末加咖啡,吸埃及烟卷之后所写的”;在《鲁迅佚文全集》中,记录着鲁迅这样一段话:“要将现在中国人的东西和外国的东西比较起来,像陀思妥也夫斯基的《罪与罚》……对比起来,真是望尘莫及哩。”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评论道:“我完全赞成彼得·克鲁泡特金的另一句话:‘……像地方预审法官和斯维德里盖洛夫这样邪恶的化身都完全是浪漫化的创作。’在这些被浪漫化的人物名单里,我还要加上索菲娅。索菲娅是浪漫式女主人公。”“陀思妥耶夫斯基对这样一种思想情有独钟,即身体上遭受的痛苦和精神上承受的屈辱能使一个人品行更加完美,其原因可能在于他个人的悲剧。”

作品影响

俄国影响

《罪与罚》成为了1866年俄国文坛的大事件。《罪与罚》从1866年的1月开始刊登在《俄国导报》上,直到1867年2月才连载结束。小说自刊登之日起,就在俄国引起热烈反响,《罪与罚》引起的关注也使得《俄国导报》的订阅量大增。

在《罪与罚》发表之后不久,这部小说也引起了俄国文学批评界的关注,叶利赛耶夫、皮萨列夫、斯特拉霍夫等都对这部小说发表了看法。关于《罪与罚》,当时批评界褒贬不一,大多批评家只看到拉斯柯尔尼科夫是一个“疯子”,缺少对这部作品更有深度的理解。陀氏在生前并不被批评界完全理解和接受,陀氏被批评界重新认识和评价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白银时代,并把他提到与列夫·托尔斯泰并列的地位。20世纪初期,别尔嘉耶夫、梅列日科夫斯基巴赫金等人的论著探讨了《罪与罚》及其主要人物的艺术价值。20世纪中期,叶尔米洛夫、弗里德连杰尔等人的论著进一步提到了《罪与罚》。

《罪与罚》还对俄罗斯小说产生了影响:《罪与罚》中大地母神崇拜(拉斯柯尔尼科夫在心灵感受到上帝的呼唤时会匍匐身体去亲吻大地)这一神话性特征,对俄国象征主义小说产生了直接影响。在当代俄罗斯小说中,马卡宁(Владимир Маканин)的长篇小说《地下人,或当代英雄》和德米特里·格鲁霍夫斯基(Дмитрий Глуховский)的长篇小说《活在你手机里的我》(Текст,2016)借鉴了《罪与罚》的结构、情节等。

世界影响

19世纪80年代中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被译介到许多西欧国家,广为流传,且不断引起争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文学中新的流派纷起,人们阅读陀思妥耶夫斯基作品的热情依然。许多著名作家,如鲁迅托马斯·曼安德烈·纪德阿尔贝·加缪等人,对其撰有见解独到的论文。

法国,在小说连续再版(1885年、1886年、1887年)和被改编成戏剧搬上巴黎舞台(1888年)之后,19世纪80年代末有人将它进行创作性改编,使小说更为流行。1888年至1889年间克里斯托弗·马洛的小说《良心》和《审判》问世,其写作依据为《罪与罚》中的道德问题。紧接其后出现了保罗·布尔热的忏悔小说《弟子》(1889年),它将一个关于知识分子凶手的戏剧用于与唯物主义思想进行斗争。在阿尔丰斯·都德的戏剧《生存斗争》(1889年)的前言中,作家直接称《罪与罚》为自己的范本。

五四运动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被译介到中国。1918年《新青年》1月号发表周作人所译的《陀思妥夫斯奇之小说》及译者按语,使中国读者首次了解了这位俄国作家。《罪与罚》最早的中文译本于1931年问世,后《罪与罚》成为文学经典,且我国有关《罪与罚》的研究论文、著作众多。

《罪与罚》对罗伯特·斯蒂文森的《化身博士》(主人公医生杰尔希望将人的善、恶两重人格分开,这与《罪与罚》中拉斯柯尔尼科夫双重人格有明显联系)、汉姆生的《饥饿》(小说主人公是一个穷困潦倒的文人,在饥饿中产生了各种幻想与狂态,这与拉斯柯尔尼科夫的境遇相似)产生了直接影响。《罪与罚》还影响了L.弗兰克·康罗伊、F.韦尔弗、J.瓦塞尔曼、汉斯·法拉达西奥多·德莱赛赫尔曼·黑塞阿尔贝·加缪威廉·福克纳卡尔维诺,I.等作家的作品。

衍生作品

音乐剧

莫斯科音乐剧院为纪念《罪与罚》发表一百五十周年排演了音乐剧《罪与罚》,该剧于2016年4月17日首演。该剧由爱德华·阿尔捷米耶夫作曲,尤里·里亚申采夫作词,马修·威利斯领衔脚本创作,著名导演安德烈·冈查洛夫斯基执导。

戏剧

话剧《罪与罚》于2019年11月1日在莫斯科尼基茨基门剧院上演,导演为Mark Rozovsky。

漫画

《罪与罚》,手冢治虫于1953年未经连载便发行的单行本(东光堂出版)。被认为是日本漫画狂飙运动(1949~1960)中最优秀的改编作品,也是名著改编热潮中的先行者。

影视

以世界名著为基础改编创作的手冢治虫的漫画《罪与罚》,确定由WOWOW电视台拍成真人电视剧,由麻生学执导,男演员高良健吾领衔主演,于2012年4月29日在日本首播。该剧讲述忧郁自闭、自尊过剩的大学生裁弥勒,自认其有罪因而杀害了作为援交集团首领的女高中生,而后陷入罪与罚的痛苦思考。

译本

早在《罪与罚》完整出版之前,其开头部分就被翻译成法文刊登在圣彼得堡的报纸《俄国导报》上,但是它并未引人注意。《罪与罚》最初的完整译文是德文版,它以《拉斯柯尔尼科夫》为书名于1882年出版,译者是亨克尔(1825—1910)。这一译本在1886、1889、1890、1894年和1912年多次再版,而在1917年之前,还出现过四种德译本。

1884年法译本《罪与罚》问世,译者是德雷利,该译本多次再版。在德雷利之后,法国出现很多法译本。

稍晚于法国的是1886年在伦敦出版的英译本《罪与罚》,它在美国也比较有名。这部作品的其他英译本是在二十多年后,在1911年和1914年问世。

从19世纪80年代初到1917年,《罪与罚》被译成多种外文,其中的一些语言有着多种译本。斯堪的纳维亚国家从亨克尔的德译本转译,西班牙意大利的译者则从法译本转译,后来则从原文直译。

1917年之后,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这部小说在国外多次重译再版。1917年至1940年间,此书在选集中或以单行本出版过多次。

1944年至1945年小说首次由著名女翻译家叶森斯卡娅译为斯洛伐克语。1953年它的中文和阿拉伯语的新译本问世。

1940年至1960年在美国、法国英国、意大利和其他国家出版了许多《罪与罚》的新版本,其中带有评论和注释。

《罪与罚》最早的中文译本是翻译家韦丛芜于1930—1931年翻译的,该译本是从英译本转译成汉译本的。

这部长篇小说在欧洲和亚洲各种文字的最初译本大致如下:

在中国,《罪与罚》的汉译本众多,有40多种。其中以岳麟译本,朱海观、王汶译本,曾思艺朱宪生译本,非琴译本,耿济之译本,曹国维译本,汝龙译本等最受读者欢迎。岳麟译本擅于整合句式,选用更符合汉语习惯的表达方式,总体文字风格古朴文雅;非琴译本注重将原汁原味的异域文化带给读者;朱海观和王汶译本折中这两种风格,在保持源语文化的同时,尽量贴合译语读者的视域,总体上准确到位,也比较注意词汇的选择;曹国维译本简洁,能从原文角度进行翻译与变通处理,与原文的总体风格贴近。

参考资料

爱是救赎.南方农村报.2025-04-18

..2023-02-17

俄罗斯话剧《罪与罚》.豆瓣.2023-02-17

手冢治虫日本官网./tezukaosamu.2023-02-17

日本电视剧《罪与罚》.豆瓣.2023-02-17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