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鹭(黑枕黄鹂普通亚种:Egretta sacra),别名灰洼子、黑鹭、灰鹭等,鹭科白鹭属鸟类。岩鹭是中型涉禽,体长约60-75厘米,体重330-700克,岩鹭有白色和黑色两种类型:白色型全身白色,嘴黄色,背部蓑毛达尾基部,脚黄绿色;黑色型全身暗石板灰色或者蓝灰色,嘴灰褐色或者灰黑色,颏、喉部有一白色纵纹,脚黄绿色或者灰色。
该种主要分布于东半球西太平洋热带沿岸地区,少数分布区可以延伸至温带,是典型的海岸鸟类,常栖息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的岛屿和沿海海岸一带,尤喜栖息在海岛或者海边岩礁上。
岩鹭的整体种群数量呈现较为稳定的趋势,2018年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是中国11种高度濒危的鸟类之一,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鸟类关键类群,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命名与分类历史
1789年,德国博物学家约翰·弗里德里希·格梅林(Johann Friedrich Gmelin)在其对瑞典博物学家卡尔?冯?林奈(Carl Linnaeus)的《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的修订和扩充版中正式描述了岩鹭这个种,将其归入鹭属(Ardea),并定名为Ardea sacra。属名“Ardea”来自普罗旺斯法语中的小白鹭——aigrette,是aigron的缩写。1817年,德国博物学家约翰·莱因霍尔德·福斯特(Johann Reinhold Forster)提出了白鹭属(Egretta)。岩鹭与其他12个物种一起被归类为白鹭属,即食虫类为Egretta sacra,其种加词“sacra”来自拉丁语“sacer”,意思是“神圣的”。
形态特征
整体特征
岩鹭为中型涉禽,体长约60-75厘米,体重330-700克,嘴峰约70-86毫米,翅长约25-29厘米,尾长约9-10厘米,跗约7-8厘米。嘴长且粗钝;颈部较长;脚较粗短。岩鹭有羽色多态性,其体色有白色和黑色两种类型,尤其是在其分布区中心——热带和亚热带。但是,在其分布区的外围,包括南纬或北纬的两边,羽色不再具有多态性。与白色型岩鹭相比,黑色型岩鹭的分布受环境条件限制较小,分布范围较广。不同颜色的海岸带,不同羽色岩鹭的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具有珊瑚礁的白色海岸,白色型所占的比例较高。
白色型
全身白色,脸部裸露皮肤为黄绿色,眼和嘴黄色,有时上嘴石板灰色;繁殖期头的后部和前颈下部有较长的披针形饰羽,背部的蓑毛较长,长度可达尾基部;非繁殖期头、背、前颈没有饰羽;脚黄绿色或者灰色;趾黄色。
黑色型
全身暗石板灰色或者蓝灰色,眼黄色,嘴灰褐色或者灰黑色,上嘴通常比下嘴颜色暗,颏部、喉部有一白色纵纹,头后、前颈下部、背部在繁殖期有较长的饰羽,脚黄绿色或者灰色,趾黄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岩鹭主要分布于东半球西太平洋热带沿岸地区,少数分布区可以延伸至温带。
亚种分布
岩鹭共有两个亚种,即指名亚种(Egretta sacra sacra)和太平洋亚种(Egretta sacra albolineata),指名亚种分布在东南亚到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太平洋亚种分布在太平洋中新喀里多尼亚岛。
中国分布
岩鹭在中国主要分布于华南沿海一带,包括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台湾、海南省岛以及周边岛屿,在海南、台湾、建澎湖列岛、香港特别行政区、南沙群岛繁殖。在福建、浙江、广东沿海为旅鸟。
栖息环境
岩鹭是典型的海岸鸟类,常栖息热带和亚热带海洋中的岛屿和沿海海岸一带,例如红树林、泥滩、海滩和潮汐河流等,尤喜栖息在海岛或者海边岩礁上。
生活习性
觅食行为
岩鹭以鱼、虾、蟹、甲壳亚门昆虫和软体动物门等动物性食物为食。岩鹭的觅食主要有两种表现方式。当潮汐正在退落时,岩鹭走动于低矮岩石上,缩脖驼背,轻轻接近猎物,捕食浅水中的猎物。落潮后,则快速行走于裸露出的潮间带,边走边捕食。岩鹭飞行时速度缓慢,常在海面上及岩礁上低空飞翔,更换捕食位置。歇息时,岩鹭栖立于较高的岩礁上。岩鹭还会跑到鸥群中偷食成年鸥带给早成雏的食物,比如小鱼等。
羽色多态性会影响岩鹭的捕食对策,不同羽色的个体捕食对策不同,例如中国厦门东部海岸带潮间带底质以砂砾、岩石为主,分布在该地的岩鹭为黑色型,与其生存环境的岩石颜色相近,灰黑羽色可能起到保护色的作用,便于岩鹭隐蔽自己,避免被猎物发觉,利于接近猎物或让自由活动的猎物靠近自己,从而提高捕猎效率。
活动特点
岩鹭非繁殖期常单独活动,繁殖期集成小群活动或者成对活动,性孤独且好静。活动时较为谨慎小心,移动和觅食时声音较轻。有时也会将颈部缩成“S”型,缓慢鼓动双翅,在岩礁和浪花之间进行低空、缓慢飞行。但是当其感受到威胁时,也可以快速飞行。
节律行为
岩鹭通常在白天和晚上活动,黄昏活动最为频繁。
岩鹭也会有季节性迁徙,例如春季一部分种群会到达加里曼丹岛的森图邦(Sentubong),11月中旬途经马来西亚的彭大年湾(Pattani Bay),在翌年6月之前出现在新西兰。中国自20世纪40年代末以来偶然也有岩鹭在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出现的记录。
家域行为
岩鹭的活动范围较为固定,每个栖息地只有1-3只岩鹭停立或者缓慢走动。其有着高度的领地意识,繁殖期会占领一小片海岸或者岩礁。
发声行为
岩鹭在进食的时候会发出粗哑的呱呱的喉音,平时较为安静,很少鸣叫,飞行时偶尔会发出“gyaaah gyaaah”的鼻音。
生长繁殖
岩鹭的繁殖期为每年4-6月,筑巢于海岛岩壁缝隙、平台、树上或者低矮的灌木上,用树枝、枯草做成皿状穴巢,营巢均在多块岩石的缝隙或石面上,在中国内伶仃岛则在大型礁石的底部缝隙处。其巢材主要为枯枝和干草,巢呈浅碗状。
产卵间隔可长达2天,窝卵数2-5枚,大小约为44毫米×33毫米。卵为椭圆形,鸭蛋青色,无斑纹,内表面为白色。雌雄亲鸟均负责孵化,从产下第一枚卵后就开始孵化,孵化期25-28天。
初生早成雏体被羽绒,由亲鸟负责喂养,亲鸟觅食回来后,会在巢周围栖息半小时左右,目的是提前消化食物。亲鸟进入巢穴后会把脖子伸直进行吞咽活动,然后亲鸟低垂头部将食物反流喂食雏鸟。雏鸟约3周大时,就可以离开巢穴在周围的岩石上漫步,亲鸟则在结束喂食后离开巢穴。3-4周大的雏鸟在遇到威胁时会躲在岩石缝隙中。5-6周后,雏鸟的羽翼已经丰满,逐渐开始学会飞行。
物种保护
物种现状
岩鹭的整体种群数量呈现较为稳定的趋势。2006年,岩鹭的全球种群数量估计为10万-100万只。2009年,中国台湾、韩国、日本约各有100-10000对繁殖对。
致危因素
岩鹭种群面临着城市开发的巨大压力,尤其是随着建设用地的不足,城市整体开始向近海区发展,岩鹭栖息承受巨大压力。在沿海旅游区栖息的种群会面临着沿海旅游业的开发带来的巨大的人流干扰压力。
保护级别
2018年,岩鹭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中,等级为无危(LC)。
岩鹭是中国11种高度濒危的鸟类之一,是中国生物多样性的鸟类关键类群,2021年被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1988年,岩鹭被中国和澳大利亚两国政府定为候鸟保护协定里的保护鸟类。2017年下半年,中国广东省全面推进生态红线规划工作,保护海岸带作为岩鹭的核心栖息地和繁殖地。
参考资料
岩鹭.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3-01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中国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