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金沙(学名:Lygodium japonicum (Thunb.) Sw.),为海金沙科(Lygodiaceae)海金沙属(Lygodium)的多年生攀援藤本植物。“海金沙”之名始载于中国宋代掌禹锡的《嘉佑本草》。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在中国境内产于江苏省、广东省、四川省、云南省、陕西省等地。生于阴湿山坡灌丛、溪谷丛林中,常缠绕生长于其它较大型的植物上。其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喜散射光,忌阳光直射;喜排水良好的砂土或沙质壤土,为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
海金沙植株可高达5米。根须状,黑褐色,被毛;根状茎近褐色,细长而横走。叶轴上具狭边,羽片多数,对生于叶轴上的短距两侧,平展。端有一丛黄色柔毛覆盖腋芽。不育羽片尖三角形,长宽几相等,被短灰毛,二回羽状;主脉明显,1~2回二叉分歧。叶纸质,干后绿褐色。能育羽片卵状三角形,二回羽状。孢子囊穗长2~4毫米,排列稀疏,暗褐色,无毛。
海金沙有良好的观赏价值,其叶形特别,茎叶纤柔秀美,同时具有生长迅速、攀援性强的特性,可附着在建筑物墙壁或屋顶上。另外,海金沙全株皆可入药,地上部分有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活血通络生骨胶囊的功效;地下根状茎部分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的功效。以海金沙为原料的制剂有尿感宁冲剂、冠通片等。
名称考证
“海金沙”之名始载于中国宋代掌禹锡的《嘉佑本草》,并作为本品正名记载。其后的历代重要本草著作如《本草图经》、《本草纲目》、《本草求真》等在载录本品时均以“海金沙”作为正名,并一直沿用至今。《本草纲目》李时珍曰: “其色黄如细沙也,谓之海者,神异之也。俗名竹园荽,象叶形也。”是指海金沙孢粉黄如细沙,神似海里的沙子,故称之为海金沙;其叶子和芫荽很像,故有俗名竹园荽。
形态特征
海金沙是多年生攀援草质藤本,植株可高达5米。
茎
根须状,黑褐色,被毛;根状茎近褐色,二歧分枝,直径2~5毫米,细长而横走。
叶
叶轴上具狭边,羽片多数,对生于叶轴上的短距两侧,平展。端有一丛黄色柔毛覆盖腋芽。不育羽片尖三角形,长宽几相等,柄长1.5~1.8厘米,同羽轴一样被短灰毛,两侧并有狭边,二回羽状;一回羽片2~4对,互生,和小羽轴都有狭翅及短毛,基部一对卵圆形,一回羽状;二回小羽片2~3对,卵状三角形,具短柄或无柄,互生,掌状三裂;末回裂片短阔,中央一条长2-3厘米,宽6~8毫米,基部楔形或心脏形,先端钝,顶端的二回羽片波状浅裂;向上的一回小羽片近掌状分裂或不分裂,较短,叶缘有不规则的浅圆锯齿。主脉明显,从主脉斜上,1~2回二叉分歧。叶纸质,干后绿褐色。能育羽片卵状三角形,长宽几相等,二回羽状;一回小羽片4~5对,互生,长圆披针形;二回小羽片3~4对,卵状三角形,羽状深裂。
孢子囊
孢子囊穗长2~4毫米,往往长远超过小羽片的中央不育部分,排列稀疏,暗褐色,无毛。
分布
分布范围
海金沙在世界范围内主要分布于中国、日本、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在中国境内产于江苏省、浙江省、安徽、福建省、广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省、贵州省、四川省、云南省、陕西省等地。
生境
海金沙生于阴湿山坡灌丛、路边林缘、溪谷丛林中。
习性
海金沙常缠绕生长于其它较大型的植物上。喜欢温暖湿润、空气相对湿度在60%以上的环境;喜散射光,忌阳光直射;喜排水良好的砂土或沙质壤土,为酸性土壤的指示植物。
繁殖
海金沙藤蔓状的生长方式使其能爬进树冠,在树冠或树冠上方释放孢子,并被盛行风带到很远的距离,以促进其传播。海金沙既可在配子体内自交,也可以异交,但由于距离和数量的原因,自交更受青睐。其通过配子体内自交繁殖的能力建立远缘种群,而通过异交获得遗传多样性,从而提升对环境的适应性。
栽培技术
育苗
有分株繁殖、孢子繁殖和组织培养三种方式,高海拔较冷凉地区多采用分株繁殖,低海拔气候温暖的地区采用孢子繁殖。
分株繁殖
分株繁殖可以在冬、春两季进行,选择约3~4年生植株,挖出其横走横茎,剪成小节或分成若干小丛,每丛具2~3株小苗。剪去部分地上茎,种植于备好的植地上。种植时施土杂肥后栽苗,浇透定根水即可。苗床上搭荫棚,培育1年后,再出圃移植。
孢子繁殖
9月~11月海金沙孢子相继成熟后,将能育叶片分批剪下,装于硫酸纸袋内,封好口、放于通风干燥处,2~3天后,孢子从孢子囊中自然弹出掉入袋内,抖出叶片,立即播种。如不能立即播种,可放于冰箱内保存至翌春播种。
用过筛腐殖土拌酸性过筛园土,沸水消毒后,将孢子播入盆内。播种后盖住盆口,并放于无阳光直射而散射光充裕的地方培育。将播种盆放于浅水中浸润,30~35天可见到绿色原叶体,继而发育为幼孢子体。选择肥沃、疏松的沙质壤土作,并划出横沟,将幼孢子体夹放于沟内,搭棚遮阴,培育4~5月,便可单株出圃移栽。
组织培养
采摘完整无病虫害的孢子叶,放置通风干燥处1 周,收集自然脱落的孢子去杂备用。把孢子用滤纸包好,浸水灭菌后,接种到培养基上,放置培养室内培养。培养出原叶体后进一步增殖,并接种到另一培养基上形成大量无菌孢子体,继续将已分化出苗的孢子体接种到生根培养基上生根,最后移栽到用高锰酸钾溶液消毒过的蛭石和松针腐殖质混合土中盆栽,盆覆盖膜7天后再逐渐打开。
田间管理
在海金沙幼苗期,其生长缓慢,易滋生禾本科杂草,应适时中耕除草,保持地面疏松无杂草,为海金沙生长提供良好的生长条件。
于冬、春二季用人畜粪水各施一道肥。并冬春季植物萌发前剪去干枯植株,以利来年生长。
采收
秋前后,孢子成熟时,选晴天清晨露水未干时,摘下孢子叶,放于衬有纸或布的管内,于避风处晒干,然后轻轻搓揉、抖动,使孢子弹出,再用细筛筛出叶片即得孢子;采收大叶海金沙可从地面割下茎叶,用刀或剪刀剪成短节,晒干或烘干即可。
危害
海金沙在美国属于外来物种,于1932年首次在佛罗里达州北部被观察到,在2001年已向南迅速蔓延至佛罗里达州中部,并不断扩大其分布范围。它会遏制当地的林下植被的生长,并对灌木和树冠植被产生极端的侵扰。
用途
医学药用
海金沙全株都有很高的药用价值。
海金沙地上部分又称海金沙草,味甘,性寒,有清热解毒,利水通淋,活血通络的功效。主治热淋,痢疾,感冒发热,咳喘,咽喉肿痛,口疮,带状疱疹,跌打伤肿等。
成熟孢子主治热淋,血淋,白浊,女子带下病,水湿肿满,湿热泻痢,湿热黄。
地下根状茎部分有清热解毒,利湿消肿的功效。主治肺炎,感冒高热,急性胃肠炎,膀胱结石,风湿腰腿痛,乳腺炎,月经失调等。
园艺观赏
海金沙枝蔓纤细伸长,茎叶纤柔秀美,叶片浓绿,为常青观叶花卉,有一定观赏性;在中国长江流域可露地栽培作绿篱材料,也可搭设亭阁牌楼式支架,枝蔓缠满,可布置厅堂会场。它具有生长迅速、攀援性强的特性,可附着在建筑物墙壁或屋顶上,缓冲建筑局部表面温度。
相关研究
海金沙中含有多种黄酮、酚酸类和酚苷类化合物、甾类化合物和有机酸类化合物,如田蓟、山柰酚、蒙花苷、香草酸、胡萝卜苷等。董明亮等发现从海金沙中提取的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银屑病角质形成细胞增殖的作用。方丽波等采取响应面方法对海金沙总黄的提取工艺进行优化,同时对大鼠烫伤愈合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海金沙总黄酮对大鼠烫伤的愈合效果较好。以上研究都为扩展海金沙的药用价值奠定了基础。
参考资料
Lygodium japonicum.植物智.2023-03-01
Species 2000 China,Catalogue of Life China,CoL China 物种2000中国节点 中国生物物种名录.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3-29
Lygodium japonicum.植物智.2023-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