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雄(前53年-18年),字子云,蜀郡郫县(今属四川成都)人,庐江知府扬季五世孙,西汉哲学家、文学家。
扬雄是周代伯侨的后裔,本居住于扬地,后辗转到蜀郡郫县,五代单传,家中以养蚕为生。扬雄从小好学,博览群书通晓字词的解释,不喜欢研究章句。为人平和,没有什么大的欲望。扬雄先是在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属下任门下吏,此后受同乡杨庄推荐,跟随刘骜左右,先后创作《甘泉赋》《河东赋》等,讽谏汉成帝,但结果却适得其反。扬雄不依附权贵,因此在汉成帝、刘欣、刘衎三朝都没有得到升迁。王莽掌权后,扬雄被刘棻牵扯,为避免被逮捕从楼上跳下而受伤。王莽听闻后,认为扬雄与此事无关,让有关部门不要牵扯到他。天凤五年(18年)扬雄逝世,享年七十一岁。
扬雄善于辞赋,并对此提出“辞赋之丽”等观念,间接影响后世许多文人创作。此外扬雄对当时的儒学作出辩驳,先后提出“人性论”“修养论”多种看法,这些看法对后世的儒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扬雄的作品有《太玄》《扬子法言》《方言》《蜀都赋》等。汉代文人桓谭给予了扬雄一个极高的评价,称他是“汉兴以来,未有此人”,将他列为汉代第一人。
人物生平
家族来历
扬雄的祖先是周代伯侨的后裔,晋国的扬地是他的封邑,在晋国六卿争权的时候,扬氏失败逃亡到楚巫山。楚汉战争时期,扬氏家族逆江而上到巴江州居住。汉代元鼎年间,扬氏家族为躲避仇人,迁徙到山南面的郫县居住,家族世代以养蚕为生。从扬季到扬雄,五代都是单传,因此扬雄在蜀地没有别的亲属。
早年经历
扬雄生于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扬雄从小好学,不喜欢研究章句,却通晓字词解释,喜欢博览群书。扬雄为人平和,有口吃的毛病,喜欢一个人沉思,没有什么嗜好和欲望,家中的财产不超过十金,粮食不超过一石。扬雄先后向林闾翁儒与严君平学习各类经典。扬雄钦佩蜀地前人司马相如,每次创作汉赋的时候,都以他作为榜样。读屈原文章时,扬雄取屈原文章中的句子作《反离骚》,又依照《离骚》中的句子先后创作《广骚》《畔牢愁》。
仕途经历
扬雄四十多岁的时候,从蜀地前往京师,大司马车骑将军王音欣赏他的才华,让他担任自己的门下吏。同乡杨庄向刘骜推荐扬雄,称赞他的汉赋同司马相如一样。汉成帝前往甘泉宫,打算向后土娘娘祈求子嗣,扬雄回来后作《甘泉赋》讽谏,汉成帝看到这篇汉赋后感到惊异。当年三月,汉成帝带领臣子前往万荣县祭祀后土。返回途中,众人游览途中风景,扬雄对此有感而发作《河东赋》,汉成帝称赞他的文采。十二月,扬雄跟随汉成帝参加羽猎,扬雄见到仪式宏达,便作《校猎赋》来讽谏汉成帝。汉成帝欣赏他的才华,让他担任给事黄门和王莽、刘歆并列。次年,汉成帝为向胡人炫耀,在秋季的时候征发百姓捕捉野兽。扬雄见到这样的情况,作《长杨赋》劝谏。
刘欣时期,外戚丁氏、孝哀傅皇后和董贤权势很大,依附他们的人甚至有做到二千石的太守。当时扬雄正依据《周易》创作太玄,有人对扬雄的行为予以嘲讽,扬雄则写下《解嘲》对这些人予以反嘲。扬雄见到当时诸子的学说大多诋毁儒家圣人,并有许多巧言诡辩,搅乱时政的地方,于是模仿《论语》作出《扬子法言》,对各家的学说予以辩驳。
晚年经历
刘骜、汉哀帝、刘衎时期,王莽等人都担任三公,而扬雄则没有获得升迁。王莽掌权后,很多人因为假作祥瑞福命而被封爵,扬雄则没有加入其中,此后因年纪大被任命为大夫。王莽因自己是依靠假靠祥瑞而上位的,担心此后还有人仿照自己的方法,便下令禁止这种行为。此后刘棻、甄寻二人又献上祥瑞,王莽杀甄寻父子,流放刘。扬雄因为曾经教授过刘棻也被牵扯到,见有人来逮捕自己,扬雄便从天禄阁跳下。王莽听闻后表示,扬雄向来不参与这些事,认为不应当责罚扬雄。文人刘歆看到扬雄的情况,询问他为什么要使自己白白受苦,并认为扬雄的作品《玄》将来只能盖酱。天凤五年(18年)扬雄逝世,享年七十一岁,他的弟子侯芭为他守丧三年。
人物作品
汉大赋
该赋是扬雄针对蜀地成都的描写,对蜀地的风貌介绍详细,对蜀地的山川河流、草木虫鱼、社会情况都作了一定程度的描写。
该赋是扬雄跟随刘骜前往甘泉宫祭祀而作,对皇帝的出行和沿途景色作详细描写,文辞十分绮丽,气势恢弘浩大,对奢华宏达场景描写很多,而其中关于规劝的话语却很少。
该赋创作于汉成帝驱使百姓入终南山围猎,扬雄担心因此而耽搁农事的背景下。这篇赋虚设翰林主人、子墨客卿,采用问答的方式书写,通过对追述历代君王的功绩来规劝汉成帝。
此外还有《河东赋》《羽猎赋》,这些赋同《甘泉赋》《长杨赋》一样,都是为规劝汉成帝而作,赋中言辞华丽,气势宏大,但都没能起到规劝的作用。
抒情小赋
扬雄仿东方朔的《答客难》作《解嘲》,该赋采用问答的形式,借二人的问答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对于仕途不得意扬雄则归咎于时代的变化,以及自己趋利避害的原因。
该赋是一篇四言诗体赋,赋中将“贫”拟人化,采用对问的形式展开,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抒发自己的志向。这篇赋对后世的影响很大,很多诗人也仿这种风格来抒发自己的志向,如韩愈的《送穷》、柳宗元的《乞巧》等。
除此之外,扬雄还创作有《解难》《逐贫赋》《酒赋》等抒情小赋,这些作品都是扬雄人到中年,随着个人阅历的丰富而创作出的,这些作品许多都具有哲学性。
其他作品
扬雄模仿古籍《周易》而创造《太玄》,《太玄》并非是一部卜之书。而是一部体系庞大的巨著,内容为扬雄对宇宙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系统说明和独特理解。现存《太玄》一书中,只有《玄经》五千文,加上《首》《测》《》《莹》《数》《文》《掜》《图》《告》《冲》11 篇。扬雄模仿古籍《论语》作《扬子法言》,目的是为树立儒家思想的权威地位,而对诸子学说批判。在这本书中,扬雄以正统儒家的捍卫者自居,对儒家的思想既有继承也有改造。扬雄曾作《方言》一书,收录西汉的各地方言,这是世界语言学史上第一部比较方言词的专著。
扬雄晚年还创作三十七篇官、州之箴。内容多为叙述前代的兴衰成败,指出当权者的不足使其警戒。此外还有一些其他作品,如《剧秦美新》《反离骚》《答刘书》等。
思想主张
“玄”说
扬雄对宇宙提出一个“玄”的概念,在《太玄》中扬雄解释玄为“玄者,幽撵万类而不见形者也”,认为玄是不透露自己形象,而在暗中摆布万物的存在。扬雄将世间万物的发生与变化都归因于“玄”,并认为“玄”是无为的。
人性论
扬雄所处时期社会流行的是董仲舒的性分三品说,认为人性分为圣人之性,中民中性,斗之性。杨雄认为人的性格中有善也有恶,人如果往好的方向发展,那么就会变成一个善良的人,如果往恶的方向发展,那么就会变成一个邪恶的人。扬雄的主张,淡化人性论当中“天生”的成分,强调后天的修养。
修养论
扬雄的人性论之所以为后代推崇,不仅在于他结合孟子、荀子的学说,弥补了性善论和性恶论的偏颇之处。扬雄认为人不存在天生的差别,只存在于后天的修习。扬雄对此提出修养论,其中“修”指的是可以通过生活实践,可以修正不好的习性,使自己更加符合道德标准。“养”指的是可以通过对生活的体验,巩固与培育自身的道德,使之留存并扩充。
天道观
扬雄仿《周易》而作《太玄》,以天道推人道,并以此来证明自然规律、揭示人类社会的运行规律。在《玄莹》中,扬雄提出“贵其有循而体自然”的观点,认为人的认识应该客观反映对象的情况。在《法言》中,扬雄表示“君子之言,幽必有验乎明,远必有验乎近,大必有验乎小,微必有验乎著。无验而言之为妄。君子妄乎?不妄”。认为君子对事物发表判断,这些言论是需要被自己验证过的,对于不能验证的则不要去发表相关的想法。但是在涉及封建伦理纲常的部分,扬雄则难以坚持自己的立场,他继承儒家君臣父子的思想。
反谶纬阴阳学说
西汉谶纬学说十分流行,人们认为上天的变化是在反映现实社会。扬雄明确对这种说法表示反对,称阴阳灾异和怪异之言为“妄厥”,对当时的怪异言论一一批驳。针对人们迷信星象占卜,扬雄表示“在德不在星”。
人物关系
人物评价
汉代文人桓谭评价扬雄:“汉兴以来,未有此人”,桓谭对扬雄给予了一个极高的评价,将他列为汉代第一人。
汉代文人王充评价扬雄:“文丽而务巨,言眇而趋深”,认为扬雄的赋辞藻虽好,但没有实际价值。
南梁文人刘勰评价扬雄:“子云沉寂,故志隐而味深”,刘对扬雄的辞赋才华予以肯定。
唐代文人韩愈评价扬雄:“汉朝人莫不能为文,独司马相如、司马迁、刘向、扬雄为之最”,韩愈认为扬雄的文采是汉人里前列的几位。
宋代文人司马光评价扬雄:“孔子既没,知圣人之道者,非子云而谁”,司马光认为扬雄的地位应当在孟子和荀子之上。
唐代文人柳宗元对扬雄十分推崇,曾表示“退之所敬者,唯司马迁、扬雄”。
宋代文人王安石评价扬雄:“儒者陵夷此道穷,千秋止有一扬雄”,认为扬雄使得儒家之道得以延续。
宋代文人苏轼评价扬雄:“好为艰深之辞,以文浅易之说”,认为扬雄喜欢用艰涩的词语,掩盖他浅显的思想。
宋代文人朱熹在《朱子语类》评价扬雄:“某尝说,扬雄最无用,真是一腐儒。”
唐代文人刘知己评价扬雄:“且雄子长爱奇多杂”,刘知己认为扬雄的写作范围广,内容奇特。
晚清文人梁启超评价扬雄:“他是一个完全模仿,不能创作的大文学家。”
近代学者章太炎评价扬雄:“西汉一代,对于哲理有精深研究的,只有扬雄一人。”
后世影响
文学影响
扬雄创造性的提出一系列的文学理论,为古代文论史做出不小的贡献。如扬雄提出的辞赋之“丽”观念,则是对形式美范畴的概略。扬雄力创箴体文以及连珠体,为后世开创新的文学体裁。扬雄放弃汉大赋的创作,改为创作抒情小赋。针对社会现实进行揭露,在赋中增加许多哲思理性的内容,为东汉时期抒情小赋浪潮的出现埋下引子,促进东汉赋学的发展。扬雄首次指出文学的特点是“丽靡”,即辞藻华丽、描写细腻。扬雄认为“诗人之赋丽以则,辞人之赋丽以淫”,扬雄的观点使得文学作品的特质由朦胧变为明确,对后世的文学批评和理论史来说具有重大影响。扬雄对丽文的追求,启发了后世文人曹丕、杨修、刘勰、萧统、萧纲、萧绎,使得在这一时期出现许多优秀的文学作品。
思想影响
在东汉到唐朝,扬雄在思想界具有崇高的地位。桓谭、王充、张衡对他十分推崇,其中桓谭认为他可以同圣人比肩。扬雄的天道无为观念、对儒家天命学说的辩驳以及反对谶纬学说的思想,都被王充继承与发扬,王充在其作品《论衡》当中多次提到扬雄和他的作品,并对其给予了较高的评价。扬雄 “ 贵其有循而体自然”的思想,则被张衡所继承。张衡浑天说的理论体系,即是在扬雄对盖天说批判的基础上而形成发展的。此后三国魏晋南北朝都对扬雄十分推崇,三国时的陆绩称扬雄为“圣人”,魏晋不少学者大儒都为《太玄》做注解。其对人物的品评行为,是魏晋时期玄学清谈的开始。
语言学影响
扬雄曾搜集汉代各地方言,创作出《方言》一书。该书是中国古代语言学史上第一部专门研究方言的著作,这本书开创了方言学这一门学科。书中记载了许多关于汉代的地方方言,如“蝇”这个词,就是东齐人对羊的称呼。这本书是今人研究汉代方言和文化与历史的一个重要渠道。该书对后代文人影响很大,两晋时期的文人郭璞曾为《方言》作注解。
轶事典故
劝百讽一
汉代辞赋盛行,扬雄为规劝刘骜,写下《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这些辞赋章句绮丽,内容庞大。本来扬雄写下这些辞赋是为起到规劝的作用,可结果却适当其反。扬雄认识到辞赋已经失去讽谏的作用,因此扬雄便不再创作汉大赋,改为创作抒情言志的小赋,如《解嘲》《解难》《逐贫赋》等。
载酒问字
扬雄酷爱饮酒,但是家中贫困,因此有人想向扬雄请教时,就会携带美酒佳肴前往扬雄家中,汉代刘歆之子刘棻曾经向扬雄求教奇字。
后世纪念
子云亭
在绵阳西山公园内有两处子云亭,旧亭位于扬雄读书台遗址,重建的新子云亭则位于西山之巅,均是为纪念西汉文豪扬雄而修建。子云亭屹立在西山山头,高23米,建筑面积为1400平方米,内有一座3.4米的扬雄花岗石雕塑,同读书台隔湖而望。“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刘禹锡的一首《陋室铭》让“子云亭”名传千古,而“子云”指的就是扬雄。
扬雄墓
在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友爱乡子云村有一座扬雄的墓,这座墓属于成都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扬雄墓为一巨大的圆形封土堆,墓上种植着许多松柏,墓碑上刻着“汉大儒扬雄墓”2021年,成都市郫都区政府在此举行春祭大典,让小朋友们身着儒服诵读扬雄作品。
人物争议
评价争议
扬雄毁誉参半,西汉的桓谭称赞他是汉代大家,并认为他的作品可以流传到后世。王充将扬雄和孔子相提并列,张衡认为扬雄的《太玄》是汉代文学的巨作。唐宋时期的文人对扬雄更加推崇,韩愈、司马光等人认为扬雄超越孟子,是孔子之后的儒家第一人。
西汉时期的刘歆欣赏扬雄的学问,但对他的处世方式则不满,认为他的作品最后只能用来盖酱瓿。班彪则认为扬雄曾经依附过王莽,在大节上有亏。唐代文人颜之推,在其著作《颜氏家训》中写有许多讥讽扬雄的作品,认为他不过是一个“晓算数,解阴阳”的人。宋代文人苏轼也十分鄙夷扬雄,认为他不过是用艰涩的文字,来掩盖他浅薄的思想。
姓氏争议
关于扬雄的姓氏存在着许多争议,产生了“通用说”“改姓说”“扬姓说”等多种说法。清代学者汪荣宝在其著作《法言义疏》中认为,“杨”和“扬”在古代是通用的。认为这两个姓氏都是伯侨的后代,在扬地生活的是“扬氏”,在别的地方居住的则叫做“杨氏”。
扬姓说
学者向永宁在其著作《试论扬雄的姓》中,通过对扬雄姓名等信息和汉高祖刘邦的《大风歌》进行关联,推断扬雄本来就姓扬,并举出当代扬姓人物,对认为“扬姓少见”的说法进行驳斥。学者郭君铭通过对《汉书》的推断,认为扬雄的字和他的姓是互相映照的,推断扬雄姓“扬”。对于人们对扬雄应当姓“杨”的说法,他表示是因为“扬”姓少见,古代著书人就有很多错误的写成“杨”。学者徐复观在其著作《两汉思想史》中表述道,扬雄的祖先本姓杨,后来为躲避仇家而更改姓氏为“扬”,此后他的后代也一直沿用着“扬”为姓氏。
杨姓说
北宋刘邠作《后汉书刊误》,在书中他认为扬雄本为杨姓,和东汉时期的杨震是同族。清代学者段玉裁、王念孙、王先谦等人也认为扬雄应当为“杨姓”。学者钟如雄通过对古籍的考究推断,认为扬雄应当姓“杨”。
籍贯争议
关于扬雄的籍贯也存在着一定的争议,大致有两种说法,分别是“成都市说”“郫都区说”。
《汉书·扬雄传》中称扬雄是蜀郡成都人,又说他祖籍在岷山之阳的郫县。这样前后矛盾的记载,在后世引起争议。宋代文人高维几在《扬子云宅辩记》中,列举郫县不在岷山以南,《蜀记》和《成都县志》中关于扬雄宅邸的记载推断,认为扬雄应当是成都人。学者郭琪华也赞同这种说法,他认为《汉书》中的“郫”指的是成都城外的郫江之滨,而非是郫县。此外他从扬雄的《自序》中推断,认定扬雄是成都人。
学者韩速则对上述两种说法予以驳斥,他以宋代隐士张俞的诗、以及岷阳书院作为证据,认定郫都区在岷山之阳。至于《蜀记》《成都县志》的记载,他认为可能是扬雄在成都求学的居所或是这两本书杜撰的。他指出“郫”一直指的是郫县,而非其他。韩速从《汉书》《郫县志》等书中推断,扬雄应当为郫县人。至于《汉书》前后矛盾的记载,应该是因为郫县曾经作为过蜀都,而扬雄在写《自序》时便称呼自己为蜀都人。班固等人在写《汉书》的时候,没有理解扬雄的想法,而错手改为成都市。
参考资料
韩愈.宣城市人民政府.2024-10-26
柳宗元.故宫博物院.2025-04-16
西蜀子云亭与扬雄读书台.绵阳市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2023-03-12
绵阳市西山子云亭风景区管理处.绵阳市人民政府.2023-10-24
名家荐名人 西汉辞赋家扬雄 他的价值被后人低估了.四川频道.2023-03-12
郫都区扬雄故里举行春祭大典.成都市郫都区人民政府.2023-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