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pó)塔是位于中国河南省开封市城外东南部的一座六角形仿木结构的楼阁式砖塔,为供奉“定光佛舍利”的佛塔,原名兴慈塔,因建在天清寺内,也叫天清寺塔,又因其座落于繁台之上,俗称繁塔。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由开封市延庆观、繁塔文物管理所负责管理和保护工作。
繁塔于北宋开宝七年(974年)起,靠民间捐助修建而成,原为九层,历代损毁后,仅余三层。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决口,水淹开封全城,从此繁塔孤立于荒郊之中达百余年之久,后又多次遭到人为破坏,直至1982年,才得以修复,于1986年正式对外开放。
存世的繁塔坐北朝南,躯粗首小,状似编钟,通体以青砖垒砌,内部蹬道采用“穿壁绕平座式”结构。塔身镶嵌有近7000块佛像砖,一砖一佛,共有108种形象造型,塔内保存有200块以上的碑记石刻。繁塔有着千年历史,自建立便作为开封市标志性建筑,其建筑风格显示了隋唐时期佛塔的发展演变,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1988年,繁塔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沿革
建造背景
五代十国后周时期,在开封城外东南郊有一处高地,称为“繁台”。显德二年(955年),柴荣生日那天,在繁台处创建了一座寺院。由于当时周世宗的生日被定为“天清节”,因此该寺被定名为“天清寺”。北宋开宝七年(974年)四月初八,定光佛舍利送至天清寺,合寺僧众便决定建塔供奉佛舍利。
建造历程
由于修建繁塔的工程得不到政府资助,只能靠民间捐助。四方信众得知天清寺迎奉定光佛舍利,纷纷送来水精函、水精瓮、金棺、银、舍利石匣等,使得佛舍利暂时有了栖身之地。待修塔工程正式动工后,信众也积极参与,成立了由寺院直接领导、指挥的修塔会。由于寺院收入和四方求募的钱财有限,工程进度缓慢。三年后,在主持僧的奔走下,天清寺得到了政府整修寺院的资助,繁塔也从中得到了一点帮助,方才将基座修建完成。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三月,宋平海军节度使进检校太师陈洪进,以赵光义的名义捐献白银500两,同行官员纷纷慷慨解囊。上行下效,捐施助修的人逐渐增加,民间百姓也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终于慢慢的将繁塔建成。(据已有资料证明,至少开工17年之后繁塔还未落成)佛塔建成,名为兴慈塔,因建在天清寺内,也叫天清寺塔,又因其座落于繁台之上,俗称繁塔。繁塔自建成后,便成为了京师的登游圣地,文人雅士也常聚于此诗词唱和。
历代发展
金元时期,受战火波及,天清寺被废。繁塔寂寂而存,塔顶连同八、九两层被雷电击毁。明初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元璋第五子周王朱橚(sù)被分封于开封市,他在宋、金故宫的遗址上修建王府,并整修开封城,天清寺也得以重修,被分为天清、国相、白云三座寺院。后因为政治等因素,周王府被毁,繁塔受到牵连,再次被毁去四层,被民间传为“铲王气”事件。崇祯十五年(1642年),闯王李自成兵临开封城,明军引水退敌,整座城市被洪水淹没,繁台之上殿宇尽毁,仅存繁塔。
清代,繁塔三层塔身之上加筑六角小塔及砖制塔刹。顺治帝五年(1648年),和尚桂山在繁塔东侧的吹台(禹王台)废址上创草殿三间,以奉香火。后得方大猷(yóu)帮助,重修塔前寺庙部分建筑。康熙七年(1668年),又募得巡抚张自德资金,再次大规模修复禹王台及塔前寺庙,落成后,仍名为“国相寺”,繁塔也再一次香火繁盛。爱新觉罗·旻宁二十一年(1841年),黄河再次决口,水淹开封全城,寺毁塔存,从此繁塔孤立于荒郊之中达百余年之久。
1963年,繁塔被定位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世纪60年代,繁塔外壁多处塌,塔内又遭到人为破坏,致许多佛砖、佛像被毁。1976年,塔内木梯遭纵火点燃,1978年,塔基一角被炸毁。1982年,启动繁塔修复工程。1986年,繁塔正式对外开放。
地理位置
繁塔位于中国河南省开封市城外东南部,禹王台公园西侧。繁塔建于繁台之上,现存繁台高出一般地面1米多,占地近20亩。沿台而上,步行100米左右,便是繁塔公园,公园占地仅有4.3亩,园内之景只有一塔,其北侧300米左右为陇海铁路铁路线。
建筑结构
外部
繁塔坐北朝南,本为一座九层六角形仿木结构的楼阁式砖塔,高二百四十尺。明初被破坏后仅余三层,清初又在塔身之上加筑六角小塔及砖制塔刹,从而形成了躯粗首小,塔上有塔,状似编钟的特殊造型。留存下来的繁塔通体以青砖垒砌,壁面砖与砖间用白砂浆砌缝。自地面以上,塔体通高37.2米,下部三层塔身高度为23.17米,第一层塔身最高、最宽,往上每层高度与宽度均匀递减,至第三层呈平顶,平顶中心为一高11.63米的八层小塔。
繁塔每层均设有重檐,斗拱部位不做承重,只作为装饰,塔檐的上部均砌有平座,可容纳一人沿塔外壁行走。第一层塔身于南北两面各设有一门洞,二层、三层各面均设有门洞。塔顶的八层小塔为青砖构筑,呈六角形。小塔下部三层塔身为素面砖砌墙,上部五层采用佛像砖,顶部为六角形底盘,上置塔刹。塔刹以青砖砌八角形须弥座作为刹座,中段束腰施雕刻佛像砖,上段呈葫芦底状,为铜质,无铭文。
内部
繁塔内部地面由砖石和木材组成,内壁均采用砖石材质,以不岔分的砌筑方法建造。塔内每层都设有塔心室,但每个塔心室互不相通。在一层正北方向塔心室的顶部设有青砖铺设而成的藻井,藻井顶部留有一矩形小口,与二层的佛洞互通,隐约可见一丝来自室外的亮光,香客在此烧香后,烟雾会顺藻井升至塔顶,环绕塔身而上。三层塔心室的藻井则是由塔壁层层内收成六角形,顺势而上,直到顶部而成。塔内坡道较为复杂,蹬道采用“穿壁绕平座式”结构,第一层东西两侧各设有一部蹬道,为直梯段,第二层以上为旋梯式,至每层平座处均有门洞通向塔外平座,每层门洞位于不同的立面,上下错落不一。
地宫
繁塔地宫位于第一层塔心室地坪下1.7米处,为当初收藏定光佛舍利之处。1984年发掘之时,地宫内空无一物,所有物品已经被盗,仅发现两方石刻。其中一方石刻记述了繁塔兴造的塔铭,其内容包含修建的时间、塔身高度、主修之人及三纲知事等。塔铭中还详细罗列了为 “收藏定光佛舍利”而捐施的施主的姓名与施物。施物有水晶瓶、水晶棺、水晶 函、水晶瓮子、金棺、银椁、棺衣褥、舍利石匣等等,都应是宋代的一流精品。
装饰艺术
砖雕
三层繁塔的内外壁上镶嵌有近7000块佛像砖,每块砖一市尺见方,为凹圆形佛龛,中有佛像凸起,一砖一佛,共有108种形象造型,包含了佛陀、菩萨、罗汉等。佛陀以释迦牟尼佛的形象较多,为头顶肉髻,面目圆润,双儿垂肩的形象,唯有手部姿势不同。菩萨可分为四类,一为菩萨修行的42个阶次;二为佛经中具体提出名号的菩萨像,如文殊菩萨、普贤、地藏王等;三为观音菩萨,有的是正规仪容绘制的圣观音像,有的是密宗观音像,还有艺术家自创风格的观音像;四为供养菩萨像和随意创作、毫无规矩尺度的菩萨像,如献花菩萨、莲花菩萨、狮子菩萨等。罗汉则为“十六罗汉”像个个形态各异。此外,还有一种负行走的玄奘法师像,其是108种佛像砖中,唯一不是结坐的姿势。
在繁塔二层南塔心室正南、西南的两侧内壁上雕嵌着20尊伎乐砖,其中正南9尊,西南11尊。每尊伎乐均为菩萨造型,身披璎珞,头饰化佛,外部旌以彩绘,写明佛号,手拿乐器,手势动作细腻逼真,组成了一支完整的寺院乐队。其表情及装束有细微差别,乐器形制和演奏姿态也各不相同,其中包含有打击乐器、吹奏乐器、弹拨乐器,如杖鼓、笛、排箫、琵琶、铜钹等。
碑刻
繁塔内保存有200块以上的碑记石刻,包含了塔铭、佛经刻石、文人题词刻石、修碑记等。在塔内第一、二层南塔洞的东西两壁,镶嵌有4幅石刻佛经,每幅由6块青石组成,长过4米,宽近1米。一层为《金刚般若波罗密多心经》《十善业道经要略》;二层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上下卷全书,4幅均出自宋代书法家赵安仁之手。繁塔的文人题刻颇多,有苏舜钦、梅尧臣等人登繁塔的题诗,其中最早的为金朝文学家赵秉文的两处登塔留题。
檐部及斗拱
繁塔每层檐部及斗拱的尺寸不同,一层较小,二、三层较大。檐部均由青砖重叠铺设而成,上无覆瓦,檐上设有平座。各层的檐部及平座皆设有仿木质结构的砖刻斗拱承托。每组斗拱有两跳华拱、一对泥道拱,第二跳华拱没有横拱,华拱上翘部位有明显的四等分“卷杀”,这种斗拱在宋《营造法式》中被称为“五铺作偷心造”。
相关文化
文化价值
繁塔有着千年历史,期间经历了多次修缮,塔身的铭文碑刻详细记录了繁塔的建筑年代和整修历史,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人民的生活状况。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是隋唐时期四角形密檐式空筒佛塔向八角形楼阁式实心 (塔心柱 ) 佛塔过渡的典型形式,清晰地显示了佛塔发展演变的擅变关系。同时,繁塔内外壁上镶嵌的佛像砖,均为宋代早期砖雕之作,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尤其是二层的20尊乐伎塑像砖,是典型的宋初龟兹乐队编制,为当时宫廷教坊司所特有,真实地反映了宋代中原文化与西北少数民族文化的交流和融合。这些乐伎呈现出不同乐器的演奏形态,从中不仅可以看到当时的各类乐器,还可以看出该乐器的使用方法,是研究宋代音乐文化的珍贵资料。
诗词作品
繁塔落成后,受到了文人墨客的关注,宋代苏舜钦在《和邻几登繁台塔》中详细描绘了繁塔的险峻,宋代梅尧臣在《闻子美次道师厚登天清寺塔》中写到他看到繁塔后“两股应已挛”竟不敢登塔。金朝赵秉文借《九日登繁台寺》抒发思古之情。元代中期,曹伯启在看到被摧毁了上半截的繁塔,心生感叹写下了《陪诸公登梁王吹台》。明代李濂在《春游繁塔寺二首》写出了当时繁塔的破败之景。当代陈从周在《忆江南·繁塔》中写出了繁塔的美感。
孝王有遗墟,寥落千年馀。今为太常宅,复此繁华都。踊冠旧丘,西人号浮图。下镇地脉绝,上与烟云俱。我来历初级,穰穰瞰市。车马尽蝼蚁,大河乃污渠。攀及其颠,四顾万象无。迥然尘隔,顿觉襟抱舒。俄思一失足,立见糜体躯。投步求自安,不暇为他谟。平时好交亲,岂复能邀呼。举动强自持,恐为众揄。一身虽暂高,争如且平居。君子不幸险,吾将监诸书。
二三君少壮,走上浮图巅。何为苦思我,平步犹不前。苟得从而登,两股应已挛。复想下时险,喘汗头目旋。不如且安坐,休用窥云烟。
九日独何日,寒花发幽芬。波澄无馀滓,天清廓游氛。雕翼盘迅风,鸿响厉层云。我与二三友,意适同酣醺。南登歌吹台,一吊魏无忌。捐躯赴赵壁,谈笑却秦军。夷门今安在,草没侯嬴坟。我亦感激士,白首羞论文。禁中有颇牧,慷慨志奇勋。登临送将归,无为怆离群。苍茫视八极,烟霭何纷纷。怀士抚长剑,怅然日西。
天宇廓然秋已暮,幽人欲作登高赋。联沽酒上繁台,千古兴亡一回顾。百鸟喧啾塔半摧,利榛掩映台前路。黄花采采未成欢,目断荒城起烟雾。
少小曾游地,重来感慨深。稚僧今老大,落日更春阴。废殿苍苔合,颓园紫燕吟。空余旧时塔,蔓草故萧森。
古台白云寺,云裹塔珠光。春日停车客,登游乐未央。题诗留竹院,醒酒坐松堂。浪迹真堪笑,招题易醉乡。
开封市好,繁塔映晴云。翠柏森森欣夹道,遥看一角出长林。画意盎然生。
相关传说
相传,朱元璋到了晚年,儿子朱标突然病逝,想传位于长孙朱允炆,又担心朱允压不住燕王朱棣和周王朱橚,便与朱允炆及监察御史王朴一起秘密到北京和开封巡视。朱棣的韬晦之计瞒过了朱元璋,于是一行人又启程前往开封。当年朱元璋曾亲临开封,指挥作战,与元军逐鹿天下,还曾想定都开封,如今故地重游难免感慨。开封素有七朝古都之称,朱允炆童言无忌道“开封原来是出皇帝的地方啊”,朱元璋听到到后,心中一沉,认为开封王气太盛,唯恐有祸。当他们游览繁塔时,王朴仰望高塔,赞叹道“开封的灵气都集中在这座塔上。”朱元璋忽然起了疑心,认定开封王气太重,周王长有反骨,欲杀之,得朱允炆与王朴求情,才将其贬为庶民,软禁于京城。又下令把王府的围墙扒掉,谓之剥龙鳞;把府门封死,谓之锁龙头;把府中大殿拆掉,谓之挖龙心。又毁去大半的繁塔,意为削去王气。
修复保护
1963年,繁塔被列为河南省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繁塔开始大修,按照整旧如旧的原则,对全塔佛砖划片拍照,每种砖都留下照片资料,对损坏的佛砖逐块审定,最后替换佛砖374块、花边砖173块,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塔的真迹。1984年,成立开封市延庆观、繁塔文物管理所,负责延庆观及繁塔的管理和保护工作。1988年,繁塔被公布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国家文物局在《关于繁塔文物保护规划的意见》指出,应组织开展考古调查和发掘,深化繁塔、繁台现状评估,繁塔应以现状保护为主,不宜列为重点修复对象。2019,开封市延庆观繁塔文物管理所开展“繁塔保护修缮前期勘察研究项目”。2022年6月,延庆观景区举办了“繁塔石刻拓片精品展”。同年10月,开封市博物馆举办了第十六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暨首届繁塔论坛开幕式,期间发布了繁塔前期勘探研究成果,通报编制完成《河南省开封市繁塔保护修缮前期勘察研究报告》。
参考资料
开封24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名单.河南人民政府.2023-03-31
繁塔:谜一样的历史文化宝库.开封网.2023-03-31
幽怪古塔的千年兴衰.河南人民政府.2023-03-28
繁塔.开封禹王台公园.2023-03-30
繁塔砖.中国国家博物馆官方网站.2023-04-02
第十六届中国收藏文化(开封)论坛 暨首届繁塔论坛开幕.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2023-04-03
开封两座塔.中央纪委国家监委.2023-03-31
关于繁塔文物保护规划的意见.国家文物局.2023-04-03
开封市延庆观繁塔文物管理所-繁塔保护修缮前期勘察研究项目-竞争性磋商公告.河南省政府采购网.2023-04-03
繁塔石刻拓片精品展,别忘了去看看.开封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2023-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