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翅啄木鸟科(黑枕黄鹂普通亚种:Dendrocopos leucopterus),是啄木鸟科啄木鸟属中型啄木鸟。体长22-23厘米,体重约60克,雄性白翅啄木鸟前额、耳覆羽和下体白色、腹中央和尾下覆羽玫瑰红色;头顶、背黑色;枕部有一红色块斑。虹膜近红色,喙深灰色;从嘴角开始有一宽的黑带向后下方延伸至胸侧。胸部雪白色,腹部白色或棕白色。臀部为红色,4对中央尾羽黑色,2对外侧尾羽白色具黑色横斑。脚灰色。雌鸟和雄鸟形态相似,但枕部无红色块斑,为全黑色。
白翅啄木鸟世界范围内分布于里海至咸海和亚洲(如阿富汗、伊朗、哈萨克斯坦等国家)。在中国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栖息地主要是海拔2000米以下的温带森林,其次是亚热带灌木丛或热带沙漠。捕食鳞翅目、鞘翅目昆虫及虫卵,冬季偶尔采食沙枣等植物性食物。白翅啄木鸟是农林益鸟。
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白翅啄木鸟列为无危(LC)。2021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白翅啄木鸟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形态特征
白翅啄木鸟科是中型啄木鸟,体长22-23厘米,体重约60克,身体具有黑、白、红三色。
雄性白翅啄木鸟前额、耳覆羽和下体白色、腹中央和尾下覆羽玫瑰红色;头顶、背黑色;枕部有一红色块斑。虹膜近红色,喙深灰色,直而坚利,能啄开树皮和坚硬的木质部,以打开害虫的保护伞。从嘴角开始有一宽的黑带向后下方延伸至胸侧。胸部雪白色,无任何斑纹。雌性翅长124-131毫米,雄性翅长123-133毫米。翅上小覆羽、肩和内侧飞羽白色,内侧飞羽具黑色中央条纹和尖端;初级飞羽主要为白色,具黑色亚端斑和尖端;次级飞羽上的白斑甚大,伸达羽干,并于羽缘外彼此少互相并和。4对中央尾羽为黑色,2对外侧尾羽白色具黑色横斑。腹部白色或棕白色。臀部为红色,脚灰色。雌性白翅啄木鸟和雄性白翅啄木鸟形态相似,但枕部无红色块斑,为全黑色。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白翅啄木鸟在世界范围内分布于里海至咸海和亚洲,阿富汗、伊朗、哈萨克斯坦、突厥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中亚。
亚种分布
白翅啄木鸟的亚种分化早期有争议,有的认为分为5个亚种,其中中国有指名亚种和北疆亚种;有的认为仅有4个亚种;有的认为该种地理变异不明显,无亚种。
中国分布
白翅啄木鸟在中国仅分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见于新疆西部,包括喀什、准噶尔盆地并沿天山山麓东至罗布汕;也见于新疆北部克拉玛依和南部地区。
栖息环境白翅啄木鸟的自然栖息地主要是海拔0~2500米的温带森林,其次是亚热带灌木丛或热带沙漠。见于低山、丘陵、山脚、平原、低地、山谷、河流等地的阔叶林和次生林中,也出现于杨桦林、柳林、灌丛、山坡草地、果园和公园中,甚至在半荒漠地区的稀树灌丛地区亦有出现,很少出现在针叶林。
生活习性
白翅啄木鸟在阿富汗、吉尔吉斯斯坦和中国等地为留鸟。通常单独生活,仅在繁殖期成对生活。
白翅啄木鸟在春季木声响亮,常重复单音的刺耳尖叫声,俗称“kewk”或“kig”。
白翅啄木鸟捕食鳞翅目、鞘翅目昆虫及虫卵,冬季偶尔采食沙枣等植物性食物。其舌头细长而柔软,能伸出口外;舌头构造特殊,连在一对相当长的舌骨角上,舌骨角又围在颅骨外面几乎有一圈,起着弹簧的作用;舌骨角的曲张,可带动舌头伸出很长,将有倒刺的舌尖伸进虫洞中,易于其捕食虫子。
白翅啄木鸟的一对爪是两趾在前两趾在后,极适于攀爬树干。尾巴羽毛很硬,且富有弹性,能在树干上支撑整个身体,使其平衡,和两爪呈三角形,可将身体“钉”在垂直的树干上,非常协调和稳定。
白翅啄木鸟的翅膀翼短而钝,既不适于快飞,也不适于远飞,最适合森林中或多林地区生活,在空中波浪式滑行到相邻的树木。飞行轨迹起伏呈波浪状,甚似大斑啄木鸟(Dendrocopos major)。
生长繁殖
白翅啄木鸟繁殖期为3-5月。营巢于树洞中,在图朗森林中观察到白翅啄木鸟在树干1.2-1.3米处筑巢,深达40厘米,直径可达5厘米。每窝产卵4-7枚。卵大小:(23-25.5)×(18.5-20)毫米,卵重4.45-5.0克。白羽王鸽详细资料记录其孵化期和羽化期等。
幼鸟和成鸟相似,但在飞羽和尾上白色面积更大,头部红斑不在枕部而在头顶。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白翅啄木鸟的分布范围广泛,2016年全球种群数量规模尚未量化,没有任何种群数量下降或重大威胁报道,种群数量可能比较稳定。
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调查显示,中国新疆克拉玛依市东部玛纳斯河下游的玛依湖区(分为上湖区、中湖区和下湖区)的白翅啄木鸟分布型为中亚型,数量等级为罕见种。
保护级别
2000年,中国《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将白翅啄木鸟列入其中。
2016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将白翅啄木鸟列为无危(LC)。
2016年,《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将白翅啄木鸟列为近危(NT)。
2021年,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白翅啄木鸟列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
保护措施
白翅啄木鸟在整个栖息范围内有确定的保护地点,已建立多个保护区。
主要价值
白翅啄木鸟是农林益鸟,可保护森林不受虫害,有“森林医生”之称;还能凿树,又称为“森林木匠”;能及早发现有虫的树,是森林的“检疫员”。
种间关系
白翅啄木鸟可捕食纳曼干脊虎天牛(Xylotrechus namanganensis),避免其对阔叶树完成严重伤害。
物种对比
白翅啄木鸟外形、飞行轨迹和大斑啄木鸟非常相似,但翅的颜色明显不同,胸腹部颜色也有差异,可通过形态特征识别。
参考资料
物种详细信息.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3-03-23
Dendrocopos leucopterus.avibase.2023-03-23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2021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3-23
Dendrocopos major.birdsoftheworld.2023-03-23
Гнездование белокрылого дятла dendrocopos leucopterus и удода upupa epops в туранговых рощах долины Сырдарьи у станции Байгакум.cyberleninka.2023-03-23
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国家林业和草原局.2023-0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