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博物院

西安博物院位于中国西安市友谊西路72号。总占地面积约1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由博物馆、唐荐福寺遗址、小雁塔三部分组成,是一座集文物收藏﹑科学研究﹑社会教育﹑园林休闲为一体的城市博物馆。

西安博物院可追溯到重要建筑小雁塔的建造,从唐朝至今已经有一千多年的历史。2000年时西安市政府正式启动“西安博物院”建设项目,在2007年5月18日,西安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并在2010年3月31日开始对外免费开放。

西安博物院展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主持设计,被评为西安未来十大标志性建筑之一,展馆建筑面积16000余平方米,陈列面积5000余平方米,拥有“帝都万象”“千年古都”两大陈列,演绎了周、秦、汉、唐以来,西安作为首都和中华文明发源地,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历史风貌,以及古都历史的万千气象。

截至2023年,西安博物院馆藏114077件(套)文物,以西安市出土的文物为主要陈列。藏品种类繁多,自成体系。具有较高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的珍贵文物11612件(套)。其中有唐代官字款五尖瓣白瓷盘三彩凤首壶三彩童子杂技俑金背瑞兽葡萄镜等重要文物。

西安博物院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全国AAAA级旅游景区、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全国科普教育基地,是陕西省省委、省政府,西安市市委、市政府指定的重要接待单位。

历史沿革

成立背景

唐景龙年间(公元707年~710年),小雁塔建立,本名荐福寺塔。小雁塔经北宋时修缮,后随着明清时期两次大的重修后,得到恢复和发展,小雁塔成为陕西地方的著名景观。在明代时,由于发生地震,塔刹被毁后不存在;塔身从中裂缝,且最上两级被震坏。虽经清代小的补修,但解放前小雁塔已成危塔一座。1961 年,小雁塔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 年,西安市小雁塔保管所成立;1980 年,小雁塔景区对社会开放;1996 年,西安市政府开始规划在小雁塔西南部建设博物馆。1999 年10 月,文物库馆工程(西安博物院博物馆工程) 作为省、市重点工程立项。

建设过程

2000年10月,西安博物院文物库馆工程奠基,标志着酝酿已久的西安博物院建设进入实施阶段。同年11 月,西安市政府正式启动“西安博物院”建设项目,西安博物院建设正式开始,展馆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主持设计。经过不懈努力,西安博物院于2007年建成竣工。

开馆

2007年5月18日,西安博物院正式对外开放,在2010年3月31日开始对外免费开放。2015 年,西安博物院着手对基本陈列的展示内容、展示手段进行提升改造。西安博物院曾因疫情而在2021年8月4日暂停对外开放,后于2021年11月11日恢复对外开放。2022年4月提升改造后开放。

建筑布局

西安博物院由文物展馆区、小雁塔以及荐福寺为核心的历史名胜区、园林游览区三部分组成。以著名唐代建筑小雁塔为中心,东边为明清建筑区,整体按文物鉴赏、旅游观光、综合服务三大功能区设计,形成集博物馆、名胜古迹、城市公园为一体的历史文化休闲场所。

主要建筑

博物馆

博物馆作为西安博物院的主体建筑,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大师主持设计,以天圆地方为设计理念,将中部中央大厅置为纵向圆形空间,屋顶为铺设重瓦的大跨度圆形攒尖屋面,形成了一个“头重而身长”的筒形结构,台座上设置12.5m高的双檐方楼,四角“有亭翼然”,正中为直径31m的大跨度圆形攒尖,借鉴传统礼制建筑的最高形制———明堂式的格局,注重全方位形象的完整性,中心正方形夯土台座上构筑明堂主体建筑,整体建筑的空间是平阔而开敞的,此外,西安博物馆周边场地的水景和绿化景观都经过精心设计,北侧优美的湖光水景。在西安博物馆的建筑设计中,通过对莲花造型的抽象,以莲花作为佛教文化的象征,体现出小雁塔片区的佛教圣地的文化氛围。博物馆的建筑面积16000余平方米,陈列面积5500余平方米。博物馆主体建在高台山上,进入大厅后需要从两边的楼梯下到负一层到基本陈列展,地下1层,地上2层,地下局部有夹层,且局部设有平战结合的,六级人防及物资库。文物展览分布在基本陈列、专题陈列、临时陈列三部分陈列中。基本陈列以西安市作为13王朝的古都、一千多年建都史及三千多年的城市发展史为主线,通过周、汉、唐、宋、元、明、清时期多个城市模型,展示了西安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同时将西安地区出土的各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文物精品按时代顺序陈列展示。

小雁塔

“小雁塔”是唐长安城中著名皇家寺院荐福寺佛塔,已有1300余年历史,是西安地区保持了初建时原貌的唐代建筑。荐福寺原名“献福寺”,武则天天授元年改为现名。寺内每日敲响的“雁塔晨钟”被誉为长安八景之一。现存的小雁塔为十三级,高43.38 米,底层边长11.38米,保持了唐代初修时的风貌。

明清建筑区

明清建筑区主要为荐福寺古建筑,唐荐福寺毁于唐末战乱,现存的荐福寺为明清两代重修,寺内古建筑群大体延续了明代正统年间重修时的布局,规模严整,殿宇建筑集中在山门直对小雁塔的中轴线上,依次有山门、钟鼓楼、慈氏阁、大雄宝殿、藏经楼、小雁塔、白衣阁等。在西安博物院的建设过程中,沿小雁塔、荐福寺的中轴线向东西两侧进行了扩展,进行了大面积的园林绿化,修建了人工湖,改造了基础设施,极大的改善了小雁塔与荐福寺的周边环境,形成了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城市园林新景观。

陈列展览

基本陈列

古都西安——帝都万象

古都西安——帝都万象位于博物馆地下一层的二、三展区,分为“周秦文明”“汉唐风采”“府城华章”三大部分,诠释了古城西安的历史群像和帝都风采,以各个历史时期文物的基本用途为组合,按时代顺序陈列展示,印证了古长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辉煌盛景。

华夏古都,人杰地灵。优越的地理环境和深厚的历史底蕴,让西安这座城市成为一座闻名于世的十三朝古都,一页页记录着中华民族的沧桑巨变,见证着中华文明的崛起。

古都西安——千年古都

“千年古都”展览位于F1层,以“西周丰镐”“秦阿房宫”“汉长安”“隋唐长安”“明清西安”为章节,以十三朝古都西安1000 多年建都史及3000 多年的城市发展史为主线,通过周、秦、汉、唐、宋、元、明、清时期多个城市模型,展示了西安城市发展的历史脉络,集中反映历代首都规模、格局以及唐代以后,城市的发展变化情况;以模型、图板等形式,突出了城市规模及重要的宫殿建筑。在模型制作方面,特别突出了隋唐长安城,同时还制作了汉长安城、宋元城、明清西安城的模型等,突出了对城市发展史的展示。

专题陈列

三真六草 镂月裁云——古代书画艺术陈列

“三真六草 镂月裁云——古代书画艺术陈列 ”位于在博物院二楼字画厅, 选取西安博物院收藏的近万件历代书画作品中的名家精品进行展示,展示的书画以明清时期为主,兼有少量前代和近现代的优秀作品,这些书画作品从一个方面深刻反映出中国书画的悠久传统和深厚底蕴。

丝路明珠小雁塔

小雁塔位于小雁塔文物保护区,始建于公元707年,是中国唐代国都长安荐福寺的佛塔。小雁塔见证了唐代长安佛教盛行的历史,它历经1300多年,至今整体完好,是唐代密檐方形砖塔中最早的一例,保持了初建时的风貌,成为“丝绸之路”上的一颗明珠。 

小雁塔是丝绸之路上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是丝绸之路上留存的佛教建筑明珠。展览旨在展示小雁塔的这段历史,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当年丝绸之路东西文明交流与创新的史实和经验。

宝相庄严——长安佛教造像艺术陈列

宝相庄严——长安佛教造像艺术陈列位于西安博物院一层南侧,展厅面积640平方米,由于西安在佛教史上的重要地位,佛教造像遗存相当丰富,迄今已发现的十六国至清代的造像近千尊。展览分为“十六国北朝时期造像”“隋唐时期造像”“宋元明清造像”三部分。

展览涵盖了从南北朝时期到隋唐,再到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佛造像,不论是从数量上、种类上看,还是从质量上看,都称得上是对中国佛教艺术史的完整呈现。

天地之灵——院藏古代玉器精品陈列

 天地之灵——院藏古代玉器精品陈列位于博物院二楼,西安作为中国历史上周、秦、汉、唐等十三个王朝的建都之地,拥有数千年的制玉传统,使得西安地下的玉器遗存十分丰富。西安博物院院藏的玉器,几乎涵盖了从史前到明清的各个历史阶段。本展览展示的玉器,分为礼玉、葬玉、饰玉、玉器具和陈设玉等不同的门类,反映了西安市不同历史时期玉器的基本面貌和发展脉络。

临时展览

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

《乐居长安》在西安博物院首展于2020年1月至2020年11月,并后续在全国多地的博物馆展出,是西安博物院著名的展览,获得“陕西省第一届(2018-2020年度)博物馆优秀展览奖”。展览遴选280件/组唐代精品文物,以唐诗作为每个单元标题,分为“百千家似围棋局——长安人的城”“月照长安万户人——长安中人”“罗衫叶叶绣重重——衣饰”“ 齐纨鲁车班班——器用”“八珍玉食在长安——饮食”“春风细雨走马去——出行”“千歌万舞不可数——娱乐”七个单元为观众徐徐展开一幅唐都长安人的生活画卷,利用西安博物院及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院所藏唐代时期的文物,结合文献史料和研究资料,展现唐代大气包容的社会风貌和唐代长安人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使观众得以欣赏中国最盛时期、最大首都的灿烂文化和高度文明。

馆藏精品

白釉官字款五尖瓣盘

唐,高3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5.8厘米,1985年陕西省省西安市北郊火烧壁村窖藏出土。盘口为五瓣花型尖状花瓣,盘底有一个刻画的(官)字。胎体薄细,制作规整,五瓣尖的顶点高度相等,间距相同,素白闪青,高雅素洁,表现出古代工匠的艺术造诣。

三彩凤首壶

唐,高32.5厘米,最大腹径13.5厘米,1959年西安市三桥蔺家村出土。壶的口沿为凤首形,两眼圆睁,羽毛卷曲,凤嘴前伸内勾,嘴喙有力,口衔宝珠,珠上有孔为流。椭圆形的壶把呈如意形。壶腹由前后对称的两条凸棱分为左右两面,分别饰浮雕的忍冬花纹和海石榴。正中一面为浮雕的凤鸟展翅站立于草叶之上,另一面为骑马狩猎图像,纹饰生动,造型奇特。壶面施、绿、蓝、白诸色釉,色泽鲜。壶腹的装饰纹样凸起,类似于金属锤揲的艺术效果。

双垂髻女立俑

唐,通高72厘米,1988年西安市新城区出土。头梳双环髻,着圆领长袍,腹束带,足蹬靴。双手捧物置于胸前,直立于一底座上。手前伸,腰略后仰,头微微上扬。面带微笑,姿态优美,流露出自信之美。

金背瑞兽葡萄镜

唐,直径19.7厘米,2002年灞桥区出土。墓主为唐太州司马阎识微夫妻。八出菱花的造型,镜背贴一金壳,中间凸起的钮部装饰着一对追尾式双兽,一周凸棱将壳面纹饰分为内外两区。内区有八只神兽与缠枝蔓草,蔓草在每个神兽周围都形成一个圆圈,神兽或走或伏或跃,像在缠枝上嬉戏。内区的缠枝花草蔓延进入外区,在八个菱瓣内盛开,花枝在各瓣间缠绕不断,每瓣当中有一个四叶花苞正对菱花中央,两侧装饰着葡萄果实,果实下还有两鸟噙枝啄籽。这面金背镜在国内出土的唐代金背镜中,不论是形制还是工艺,都堪称一流。

金筐宝钿金花饰

唐,长14.7厘米,宽4.8厘米,长6.9厘米,宽6.2厘米,灞桥区唐金乡县主墓出土。两件均为“金筐宝钿”饰,分蝴蝶形和凤鸟形两种。蝴蝶形花饰由两个左右对称的横向“s”形卷莲纹组成,外形近似正在展翅分形的蝴蝶,两枝卷莲的枝叶均由扁金丝条做成,相连处焊与金箔之上,其余部分镂空。卷莲枝叶上饰以细小金珠纹,花朵部分和叶片中以细薄金丝条编成中空的边框,内嵌各色宝石。

三彩童子叠置伎俑

唐代,2002年西安市长安区郭杜乡三十一号唐墓出土,通高40.8厘米。

陶俑的大力士头上顶有两组童子,每组三人。上部一组童子中,一童子双腿直立于下面二童子肩上,身穿开裆裤,作撒尿状。童子均作各种不同的动作。童子下大力士双手展开,肌肉凸显,双拳紧握保持平衡,双腿分开站立于底板上。造型优美,做工精细。所穿服饰施绿、黄、蓝等釉色。此件三彩童子叠罗汉杂技俑表现生动,是目前仅见的此类题材唐三彩作品,底部的力士双目圆睁,腹部圆鼓,用力支撑上部童子,其头顶上六童子动作惊险,尤其是最上面一位童子,作高空撒尿状,给人强烈的艺术感染。

抚琴舞凤海棠形银盘

唐,盘口径21厘米,底径15厘米,重241.5克。1968年1月西安市城建局送交至西安博物院。器物造型恰如宽边海棠,整体模压成型,表面刻纹饰,局部鎏金,为唐代贵族茶具用品之典范。盘内刻画有一位衣着交领长袍,头顶束发的逸士,席地而坐,双腿蜷曲,双目视琴,似乎正在弹奏膝上放置的古琴。逸士身后的童子执杖恭立,侧耳细听,画面右侧的凤鸟听闻琴声后振翼起舞。四周各饰有叠石一座,留白处以折枝萱草为地,器物外侧以菱形几何纹带及如意云头各饰一周,边缘以石榴、仙桃及折枝花相间装饰,处处尽显奢华。

琴、棋、书、画本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修身养性的必备才能,而仙桃市在传统纹饰中有健康长寿之意,凤鸣起舞寓意天下太平。纹饰中出现的逸士、童子、古琴,以及周围的凤鸟、石榴、仙桃、折枝花构成一幅美妙的高士隐逸图。再现了初唐至盛唐时,人们自信、进取、开放、包容的生活态度。

唐三彩院落建筑模型

唐,院门长20.3厘米,宽10.8厘米,高16.5厘米;厅堂长19.5厘米,宽12厘米,高18.5厘米;后室长15.4厘米,宽9.5厘米,高16.3厘米;大厢房长15.6厘米,宽9.3厘米,高16.5厘米;侧厢房长15.4厘米,宽9.5厘米,高16.3厘米。1995年西安市长安区灵沼街道出土。为长方形两进院落,模型中有大门、前堂、后寝和廊房。房顶有瓦脊装饰,并施有绿釉。院中立有人物,还有鸡、鸭、狗、猪等。这种成套组的院落模型,反映了盛唐时期经济繁荣,社会上追求安逸舒适的庭院生活。以“事死如生”的理念,这正是主人生前的居住情形。

唐白釉鸳鸯水丞

唐,质地瓷,尺寸高5.5厘米,宽9厘米,1983年西安市文物商店移交。水丞,又名水盂,还有水盛、水中丞等别名。文献记载,“丞”有辅佐之意,所以就把这种用来给砚池添水的辅助性工具,称之为水丞。这件鸳鸯水丞,造型简约而不失精致,两只鸳鸯紧密相连相对而望,氛围温馨。不用水的时候盖上鸳鸯盖,能够起到防倾洒的作用,也便于携带,可见设计者的巧思。

彩绘小憩骑驼俑

唐代,1987年西安市韩森寨红旗电机厂出土,长60厘米,高73厘米。

骆驼曲颈昂首,张口嘶鸣,直立于长方形底板上。驼上一女俑,身穿胡服,侧身盘腿横骑驼背,左手搭在左腿上,右手搭于驼峰,头枕右臂作小憩状。女俑头梳双垂髻,体型较小,应为随行少女,跟随丝路驼队从西域而来。这件作品把骑手长途跋涉而疲惫不堪,途中在驼背上小憩的情形,刻画得惟妙惟肖,也把丝绸之路上行人的艰辛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唐人的普遍观念中,胡人和骆驼关系密切。“杜甫”杜甫的《寓目》诗:“羌女轻烽燧,谢朗掣骆驼。”胡人牵驼游走于长安的大街小巷,承担起东西方贸易交换的重任,促成了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交流、文化交流的“丝绸之路”。

三彩腾空马

唐代,通高38厘米,长52厘米,1966年西安市莲湖区出土。唐三彩腾空马由骑马的少年和腾空的奔马两部分组成。少年端坐在马背上,头发中分梳于耳后,形成两个互相盘结在一起的发髻;面部轮廓丰满清晰,高鼻深目,面露微笑;双拳紧握于腰间牢牢控制马的缰绳。少年身穿蓝色长袍,袖口卷起,露出前臂健壮的肌肉,腰间系有革带,革带上挂一袋囊,足蹬尖头靴。骏马的体型彪悍,作腾空跃起式,颈上鬃毛直立,马背上驼一白、绿、黄三色货囊。这件唐代三彩腾空马虽是静止动作,却表现出骏马疾驰奔赴的景象。造型生动逼真,釉色鲜美,为唐三彩中仅见的精品。

鎏金翼兽纹带五足铜炉台

佛教法器香炉的构件,炉台通体鎏金。敞口平底,炉台表面錾刻繁纹样五层,中心为两只带翼飞兽,怪异奇雄,如狮如虎,凸目巨鼻,宽耳长须,长翼飞展,大尾旋空,同衔长流飞云。飞兽以夸张手法錾刻,翼尾以花叶构成,布满炉台中心。第二道为波曲纹串枝莲,第三道是龟背绵纹,刻划花朵,第四道饰大叶串枝莲围绕一周,其间有四只鸳鸯,有的站立于枝叶上,有的回首展翅欲飞,有的振翼嬉戏,姿态各异,生动活泼,第五道为炉台的口沿,饰一周叶瓣纹。通体纹饰以鱼子纹为地纹。炉台底下均匀分布有五个流云形足,足端外撇,云头飘然卷起。足的外围相间有五个荷叶形铺首衔环,悬挂五朵绶带纹缨穗。盘与足、荷叶形铺首铆接,规整牢固。錾刻的纹样与表面金光相映生辉,显得富丽堂皇。

这件鎏金铜炉台的造型与扶风县法门寺真身宝塔地宫出土的“鎏金卧龟莲花纹五足熏炉及炉台”中的炉台相仿,功用也应相同,为香炉的底座。其炉台的工艺在当时已属鎏金铜工艺的上乘品,该件鎏金铜炉台从工艺制作、造型及纹饰等诸多方面都很精工,出土的地点为西安火车站广场,属唐代皇家所居的太极宫城东宫遗址。

折枝团花纹鎏金银渣斗

折枝团花纹鎏金银渣斗,唐代,1977年11月2日灞桥区新筑乡枣园村出土。直径14.6厘米,高9.8厘米,重392克。  

渣斗由上、下两部分,上部是宽口沿,形状就像口部向上的喇叭,以细颈与下腹部相连,下部壶体鼓腹,平底,矮圈足。口部、渣斗体与足均分四瓣,宽口沿表面錾三重纹饰:最里层周围为变形宝相莲瓣8朵,每瓣中有一株萱草;第二重为四株扁圆形的并蒂花,每瓣上饰有一枝三角形折枝花及一枝萱草,花茎盘旋环绕,花相背开放,形成繁缛丰腴的大团花;第三重就是边缘,装饰有一周变相仰莲瓣。渣斗腹外壁有四组折枝花,每组为两枝花绕,中心为一开放的花朵,一周长满花叶,同样形成繁缛的团花,团花之间有三角折枝花。錾花部位均鎏金。锤击、焊接成型,通体焊缝不容易被发现。盘口四瓣形制相应对称,这件渣斗锤鍱成型,通体制作匀称,下部壶体一周的曲率一致,如同现在的冲压工艺制品,造型精致,纹饰瑰丽,是唐代茶具中罕见的精品。

方形舍利金盒

方形舍利金盒,北宋时期,1972年9月西安市第一中学出土。长3.7厘米,宽3.7厘米,高7.8厘米,重106.4克。

金舍利盒,通体素面。方柱体。盒盖顶形,盖与盒体子母扣,盒体一侧模压三行发愿文:“女弟子杨氏王氏舍葬释迦佛舍利,愿与一切众生早成佛果。”盒内有一件玻璃瓶,形状为圆口长颈方体,瓶内装有一颗玛瑙佛舍利。该地宫的所在地原来为一座寺院。

学术科研

西安博物院重视学术研究,2017年年底,由西安博物院、西安半坡博物馆等九家单位发起,经有关部门审批,成立了西安市博物馆协会。

西安博物院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积极开展学术活动, 2019年11月5日至7日,西安博物院派员参加中国博协城市专委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   2022年7月1日,西安博物院举办《不同文化背景下玻璃发展脉络的分歧与融合》讲座;2022年12月2日,西安博物院邀请冉万里教授在乐知学堂作讲座《盛唐华章——金乡县主墓及其相关问题》。

经过多年发展,西安博物院已经取得大量科研成果,累计出版了《最新版楷书小字典》《千年一诺:西安丝绸之路申遗实录》《小雁塔》《百家藏珍》《丰腴之美》《金辉玉德》等作品,并发表了大量期刊。

在文物修复方面,西安博物院通过召开专家研讨会开展文物保护修复交流工作,促进文物修复工作的开展,西安博物院每年要修复约70件(组)文物,目前已经取得了许多成果,多个修复项目得以立项。西安博物院馆藏十多万册线装古籍图书,总量居陕西省第三位。2022年,西安博物院新接收文物337件组,完成一般陶俑藏品5371件组、级别藏品8类2538组2830件的账物核对工作,建立260件文物的电子档案,完成41册古籍保护修复方案并申请立项,西安博物院在对馆藏古籍进行了科学有效的保护利用。

社教活动

西安博物院积极开展社教活动,同中小学生开展”乐知学堂”的一系列主题活动,如“十二生肖奇遇记——牛年说牛”主题活动、“车马驰戮”车马器主题活动、博物馆美育公益画展等,利用好博物馆资源开展教育。为宣扬和传承中华传统文化,西安博物院开展了“集福遥寄”主题研学活动、“大唐印色”——雕版印刷主题研学活动和国家博物馆夏令营走进西安等活动。

西安博物院还积极进行基地建设,2019年12月27日,西安博物院与小雁塔幼儿园在西安博物院乐知学堂共建了文化体验教育基地。2020年9月25日,西安博物院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建“大学生教学实习实践基地”。

开发与保护

西安博物院注重对古建筑的开发与保护,2014年“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成功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小雁塔作为陕西省七处申遗点之一,成为世界文化遗产,其保护与开发得到进一步重视。经过发掘,唐长安城安仁坊、第七横街及唐长安朱雀大街的部分遗址等遗迹被发现,西安博物院作为该片区中西安城市建设与遗址保护的重要节点,不断参与对西安地区的考古的发掘中,在对唐长安里坊遗址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博物馆坚持为古建筑进行日常修缮维护,逐步建立了以对小雁塔进行系统化和预防性保护为目标的监测管理体系,对小雁塔遗产地进行了科学、社会参与式的管理。自2000年起,国际文化遗产管理的理念和方法开始引入中国,小雁塔的文物保护得到全面检验和提升,并按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完善了对小雁塔的管理,在2013年建成了小雁塔遗产监测预警管理平台,用于对小雁塔遗产地的各种监测信息进行系统管理;在小雁塔整修工程档案资料的收集和研究项目方面,西安博物院取得重要进展,在2015年11月承担了国保单位专项科研项目《1965年西安小雁塔整修工程报告》,并于2021年出版,2019年之后,西安博物院与西安市有关部门合作,开始在小雁塔遗产保护区建立地震预警系统的终端台站相关研究。

所获荣誉

2011年,西安博物院获“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

2013年,西安博物院入列国家一级博物馆

2017年,西安博物院被授予“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2021年,西安博物院荣获省级文明单位标兵荣誉称号。

2023年11月,《2022年度全国博物馆(展览)海外影响力评估报告》正式对外发布,西安博物院入选综合影响力前100名榜单。

参考资料

官宣!国家一级博物馆名单来了!.腾讯网.2023-04-01

国际博物馆日|西安博物院:发挥“大学校”功能 让文物活起来.央视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2023-04-21

西安博物院成立十周年——十年磨一剑 砺得梅花香.国家文物局.2023-04-01

西安博物院概况.西安博物院.2023-04-01

小雁塔.西安博物院.2023-04-01

西安市一级博物馆——西安博物院.西安市地方志办公室.2025-04-18

西安博物院.全国博物馆年度报告信息系统.2025-04-14

西安博物院:将于2021年11月11日恢复对外开放.环球网.2023-04-01

西安博物院:自8月4日暂停对外开放,恢复开放时间另行通知.环球网.2023-04-01

“老西安”良心攻略丨小布私藏西安最全博物馆导图,让你一次逛个够!.百家号.2023-04-15

西安博物院.中国日报网.2023-04-01

陕西省-小雁塔.国家文物局.2025-04-27

西安博物院新颜迎宾.中国政府网.2023-04-01

提升改造完成 西安博物院基本陈列“新颜迎宾”.光明网.2023-06-04

西安博物院五一劳动节开放公告.微信公众平台.2023-06-04

古都西安——帝都万象.西安博物院.2023-04-01

三真六草 镂月裁云——古代书画艺术陈列.西安博物院.2023-04-01

丝路明珠小雁塔.西安博物院.2023-04-02

一号讲解员·第六站 | 西安博物院,千年文化的历史征程.澎湃新闻.2023-06-04

宝相庄严——长安佛教造像艺术陈列.西安博物院.2023-04-02

董钦鎏金佛造像:祈福声里人长久.澎湃.2023-04-02

天地之灵——院藏古代玉器精品陈列.西安博物院.2023-04-02

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西安博物院.2023-06-04

吴文化博物馆展览|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展.澎湃新闻.2023-06-08

“乐居长安——唐都长安人的生活”开展.中国江苏网.2023-06-08

第一届(2018—2020年度)陕西省博物馆优秀展览评选获奖项目公示.陕西省文物局.2023-06-08

西安博物院.西安博物院.2023-11-29

三彩凤首壶.西安博物院.2023-11-29

三彩叠置伎.西安博物院.2023-11-29

抚琴舞凤海棠形银茶托.西安博物院.2023-11-29

骑驼小憩俑.西安博物院.2023-11-29

三彩腾空马.西安博物院.2023-11-29

金翼兽纹带五足铜炉台 .西安博物院.2023-04-02

折枝团花纹鎏金银渣斗.西安博物院.2023-04-02

方形舍利金盒.西安博物院.2023-04-02

西安市博物馆协会简介.西安博物院.2023-04-02

西安博物院派员参加中国博协城市专委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西安博物院.2023-04-02

西安博物院举办《不同文化背景下玻璃发展脉络的分歧与融合》讲座.西安博物院.2023-04-02

冉万里教授在西安博物院作讲座《金乡县主墓及其相关问题》.西安博物院.2023-04-02

西安博物院科研成果.西安博物院.2023-04-02

西安博物院:让历史说话让文物说话.百家号.2023-04-15

关于西安博物院彩绘陶俑修复项目立项的批复.陕西省文物局.2023-04-15

西安博物院:“大学校”门敞开 历史文物“活起来”.百家号.2023-06-30

“沉默的文物”在西安博物院“活”了.腾讯网.2023-06-30

安博物院召开水生态修复和景观提升工程专家论证会.西安博物院.2023-06-30

乐知学堂.西安博物院.2023-04-02

研学空间.西安博物院.2023-04-02

西安博物院与碑林区小雁塔幼儿园共建“文化体验教育基地”.西安博物院.2023-04-02

西安博物院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共建大学生教学实习实践基地”的挂牌仪式.西安博物院.2023-04-02

文化遗产保护.西安博物院.2023-07-10

图书馆公共查询系统.陕西文物图书中心.2023-07-10

西安博物院获“省级文明单位”荣誉称号.西安博物院.2023-04-02

西安博物院入列国家一级博物馆.西安博物院.2023-04-02

西安博物院被授予“陕西省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西安博物院.2023-04-02

西安博物院荣获省级文明单位标兵荣誉称号.西安博物院.2023-04-02

全国百强!西安6座博物馆入选→.今日头条.2023-11-19

友情链接